穿越古代做夫子 第19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楚辞温和的笑此时在大家看来无疑是很恐怖的了,这话一出,有点想法的人也立刻偃旗息鼓了。
  “第二,江大人说的话确实不假。但是一个规矩之所以存在,除了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没有另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代替它。”
  “大家可能不明白本官为何执意要改变这个规矩,那是因为,昨日江大人在说明情况时,本官便发现了一个弊端。”
  “县试时由分巡道员交叉监考,由各县山长和夫子们巡考,乍听上去,似乎很合理。可大家却忽视了一点,这样做,极易造成舞弊现象的发生。”
  舞弊这两个字一出,所有人的脸色立刻就变了。但凡经历过科举考试的人,就没有不害怕和这两个字扯上关系的。朝廷对于舞弊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一旦捉住就绝不姑息。
  江大海腾得站起来,脸都涨红了。“大人何出此言?下官们兢兢业业在此地数年,从未发生过什么舞弊之事!大人此言,是不相信我们吗?”
  楚辞对他摆摆手,说道:“先坐下。本官说的是容易出现,不是已经出现。大家都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自然该知道主考官对于学子们的意义,他是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更进一步的关键人物。所以每逢公布主考之时,都有无数人想要上前去攀关系探口风,抑或是模仿主考官的文风答题,这样录取的几率就能大大增加了。”
  “只不过,由于主考官们身份贵重,普通学子根本无法接触到他们,所以只能各凭运气了。假如有一天,你的叔伯亲戚,你的先生成为了你这次科举的主考官,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楚辞看着大家讪讪的表情,笑着说道,“大家也不用说出口,这都是人之常情。”
  “然而,”他话锋一转,“正因为这种心态太过平常,所以根本无法避免。假如我们还像之前一样,很容易就会让人找到空子钻进去。因为这并非大规模的泄题或是怎么样,普通学子轻易发现不了其中奥秘,便只以为是技不如人之故,也不会想到那方面去。假如真有不学无术之人以这种方法挤掉有真才实学的学子,那么科举的公正性便荡然无存了。”
  “听大人此言,是否您想出来的方法能够完全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的?”有人提出质疑,官场的潜规则是没办法消除的,既然无法消除,又何必执着其中,平白去得罪人呢?
  “大家不妨先听本官将方法说出来,然后再行判断。若大家听完之后,仍然觉得原来的办法更好,那本官就少数服从多数,按大家的意见来办,如何?”
  底下的众人又互相看看,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们不同意倒显得奇怪了,听就听吧,他们也想看看,楚辞到底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第286章 故人来访
  “本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将和县试有关的所有人员都请过来,然后抽签决定谁去哪个地方。比如说,咱们漳州府一共有七个县城,那就是七位分巡道。再加上各地县学的山长,就是十四位。然后这十四位一同抽签,纸上写着要去的地方,抓到哪就去哪。不过, 这抽签的结果暂时先不公布,等到县试前一天才能公之于众。”楚辞说道。
  众人不太明白,人还是这些人, 单只是换一换位置就能够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吗?
  有人提出质疑,楚辞听完之后,说道:“若还是两县交叉监考, 那么一定会有人使那些歪门邪道的手段想要贿赂主考官。按我说的办法行事,除非他能把这些人全部收买,不然的话,谁都可能成为他们县的主考。”
  “既然大人有此妥帖之法, 下官们也就放心了。今年县试, 就按大人说的去办吧。”内心有想法的人自然有, 但大部分人都不反对, 他们贸然出头,一定会惹来猜忌, 故而也不作声了。
  ……
  转眼便已是正月十五, 一场热热闹闹的花灯会后, 清闲的日子便过去了。无论是官府还是普通百姓,都恢复了往常忙碌的生活状态。
  提学司的关于本次县试的榜文也通过驿站送到了各个县衙,让他们于城门口和闹市张贴,并且派人在旁讲解。
  各地的榜文张贴半个时辰后,那些书生就都聚在了榜文前,仔细查看今年县试报名时间和所需物件等。
  突然有人叫起来:“你们看最下面,今年的规矩据说和往年有所不同了!”
  大家顺着他的眼神往下看,发现果真如此。不过上面写的很明白,他们看完后,觉得这次改动其实和学子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改动的地方是监考和出题方式。大家仔细看完,发现这种方法比之以往更加公允了,一时间,大街上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自然一般都是有真材实料害怕被人横插一档的。发愁的则是没什么本事动了不好的心思的。
  楚辞完全不在乎大家是怎么说的,他现在正做着马车四处巡视。
  之前他去了果县,将那里的大致情况都摸清了。但是这漳州府一共七个县,他都得走一遍才行。
  现在他来的这个地方叫做湾县,是距漳州府城最远的一个县,和南闽省延州府的一个县相接。不过,延州府那边因为有一个大码头,所以百姓们的生活比较富足。
  湾县百姓一般做生意都会去延州府,那里商人很多,东西都能卖上价钱,不像在他们这里,东西再好也没用。一般去那做生意的人,赚到钱后都干脆在延州府买房置地了,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几次。家里有钱的,就算不搬过去,也会把自家孩子送到那边的私塾里。
  楚辞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这些消息后,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看来,要想狠抓教育,还真是难啊。经济水平跟不上去,老百姓们根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他们根本就无心入学。
  楚辞带着些许郁卒的心情回到了提学司,刚一进门,便有人上前禀报,说有人来找过他,还说是他的故人,那人得知他不在府上,便留下了一个地址,让楚辞回来后再遣人上门唤他。
  楚辞很疑惑,故人?难道是张文海那几个?总不可能是京城来的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