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3 / 4)
丁原没有搜到密信、金银珠宝,勉强放心离去。
夜里吕布秘密召高顺、张辽等亲信相商,众人皆愁眉不展:丁公固执,看不清大势所趋。西凉军来势汹汹,人数更是我们十倍之上,我们几千人想要全身而退太难了。若是不从,并州军恐有灭顶之灾。
吕布扬了扬剑眉,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了一个杀字。
诸并州高级将领无一人出声反对。
三日后,在并州和凉州军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吕布干脆利落地杀了丁原,投奔董卓。
为了拉拢继承了并州军的吕布,董卓认其为义子。有了勇猛无双的义子在身侧,董卓肆无忌惮,很快废了少帝刘辩并以鸩酒毒杀,何太后和其他外戚一个也都没放过。
宫外,董卓纵放兵士,肆意闯入百姓家中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宫内,董卓不尊礼仪,盘踞中宫,霸占刘辩的妃子和宫女。
登上大写的危险傀儡帝位后,刘协反而沉住气,巧妙斡旋。一方面拉拢手握中央军权的忠臣皇甫嵩和重臣王允,另一方面利用董卓与董太后同族关系,交好于董卓及其弟董旻。此外,在民间秘密培养自己的布衣卫势力。
见帝不尊礼仪、留居中宫都是刘协私下给董卓的特权。既此时京中实力为尊,便坦然放低了姿态:董相待协情深义重,岂须遵寻常之君臣礼仪哉?
刘协又以中宫美酒、美婢留董卓,更以帝师之礼待之,遇事必先问过董卓,弱化其戒心。董卓也十分会蹬鼻子上脸,私下既不跪拜天子,也不称臣,还带剑上殿,完全不把礼制放在眼里。
整个洛阳都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这一日上朝,文武百官中有一人再也按捺不住,在董卓强硬下令要诛杀某个忠臣时愤然而起,指着董卓鼻子骂道:祸乱朝纲,滥施杀伐,论罪当诛!说罢,也不看董卓面色,拂袖而去。
这拂袖而去之人,是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大儒卢植,就连刘备都曾是他的学生,也难怪即使嚣张如董卓也没有立即下令将他拖下去打死。
董卓气得面色通红,满脸的横肉都抖了起来,十分可怕。群臣噤如寒蝉、莫不敢言。
董卓正待发作,刘协抢先道:朕观卢尚书面色涨红、周身似有酒气,酒后胡言乱语,殿上无状,该施惩戒才好。
董卓昂然,怒气冲冲:殿前失仪,其罪当诛!
刘协蹙眉,颇为不安:朕年幼见不得血腥,不如先让卢尚书醒酒,罪罚明日待他醒了再议吧。一边对明显不肯善罢甘休的董卓使了个眼色:也是午膳时分了,众臣辛劳,下去休息罢。
见天子递了台阶,群臣慌不迭退走。刘协便立即安抚董卓:董相且莫生气,一边连忙命宫女上茶:那卢植不过一沽名钓誉之徒,他此行不过是为了利用董相成名罢了,董相可千万别上了他的当。
董卓一愣:何解?
刘协淡淡一笑,娓娓道来:世人被世家蒙蔽,皆以为董相乃残暴小人,若是这般杀了卢植,岂不是坐实了名声?卢植是海内大儒,天下名士之望,若杀了他,天下百姓都会震惊,到时更有理说不清了。
董卓愤恨,气到拍桌。那一掌的肥肉下去,震得桌案晃动不已:都是小人误我,竟使得流言至斯!
不如董相免去卢植的职位,也能彰显仁慈。横竖卢植无能,不过会逞口舌之快罢了。
董卓想了想,虽仍恼怒,但杀了卢植的确不妥,名声太大了,恐怕会让天下士子心寒:皇上所言有理,只是吾这口气,实在是难以咽下!
惹得董相如此不快,便是杀了也无有不可,只是卢植不过是世家的一弃子,杀了他不过是遂了那些人的意罢了。
董卓素来讨厌那些试图和他夺权的古旧世家。在这方面,刘协竟和他一致。天子私下里一直表达世家贪婪,唯有董相可靠的观点。董卓十分满意,毕竟在依赖世家大族才能统治的东汉,这也算是自掘坟墓了。
当下董卓便按下了在朝上被刘协阻拦的不快,毫不犹豫地骂起了世家:皇上的意思吾明白,世家唯小人也!
世家把持朝政,董相这等肱骨良臣的名声也被抹黑,得想办法祛除了董相污名才是。刘协抛出了自己的看法:杀之怕是不尽,不如先罢职。横竖董相旗下人才济济,不若令段煨、李儒等人补了他们职位罢。
董卓一听大喜,也不谦让:皇上说的是,吾这便让他们领了职位,明日便过来谢恩。
董相还是要多网罗人才才是,我观朝中人虽不言语,但文官眼中对董相均是轻蔑,刘协笑道:不如从全国提拔小吏上来,朝中这些人便弃之不用了。
董卓虽然也想,但朝中文官基本全是世家贵族。即使嚣张如董卓,也不敢动这种大换血的念头,当即大惊失色:皇上年幼,不知其中利害,更何况小吏岂不堪大用!
刘协不以为然,带着一身年少无畏的天真之色:董相未曾怕过人,何至于惊慌?你我君臣一心,更有猛将良才,有何为惧! ↑返回顶部↑
夜里吕布秘密召高顺、张辽等亲信相商,众人皆愁眉不展:丁公固执,看不清大势所趋。西凉军来势汹汹,人数更是我们十倍之上,我们几千人想要全身而退太难了。若是不从,并州军恐有灭顶之灾。
吕布扬了扬剑眉,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了一个杀字。
诸并州高级将领无一人出声反对。
三日后,在并州和凉州军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吕布干脆利落地杀了丁原,投奔董卓。
为了拉拢继承了并州军的吕布,董卓认其为义子。有了勇猛无双的义子在身侧,董卓肆无忌惮,很快废了少帝刘辩并以鸩酒毒杀,何太后和其他外戚一个也都没放过。
宫外,董卓纵放兵士,肆意闯入百姓家中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宫内,董卓不尊礼仪,盘踞中宫,霸占刘辩的妃子和宫女。
登上大写的危险傀儡帝位后,刘协反而沉住气,巧妙斡旋。一方面拉拢手握中央军权的忠臣皇甫嵩和重臣王允,另一方面利用董卓与董太后同族关系,交好于董卓及其弟董旻。此外,在民间秘密培养自己的布衣卫势力。
见帝不尊礼仪、留居中宫都是刘协私下给董卓的特权。既此时京中实力为尊,便坦然放低了姿态:董相待协情深义重,岂须遵寻常之君臣礼仪哉?
刘协又以中宫美酒、美婢留董卓,更以帝师之礼待之,遇事必先问过董卓,弱化其戒心。董卓也十分会蹬鼻子上脸,私下既不跪拜天子,也不称臣,还带剑上殿,完全不把礼制放在眼里。
整个洛阳都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这一日上朝,文武百官中有一人再也按捺不住,在董卓强硬下令要诛杀某个忠臣时愤然而起,指着董卓鼻子骂道:祸乱朝纲,滥施杀伐,论罪当诛!说罢,也不看董卓面色,拂袖而去。
这拂袖而去之人,是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大儒卢植,就连刘备都曾是他的学生,也难怪即使嚣张如董卓也没有立即下令将他拖下去打死。
董卓气得面色通红,满脸的横肉都抖了起来,十分可怕。群臣噤如寒蝉、莫不敢言。
董卓正待发作,刘协抢先道:朕观卢尚书面色涨红、周身似有酒气,酒后胡言乱语,殿上无状,该施惩戒才好。
董卓昂然,怒气冲冲:殿前失仪,其罪当诛!
刘协蹙眉,颇为不安:朕年幼见不得血腥,不如先让卢尚书醒酒,罪罚明日待他醒了再议吧。一边对明显不肯善罢甘休的董卓使了个眼色:也是午膳时分了,众臣辛劳,下去休息罢。
见天子递了台阶,群臣慌不迭退走。刘协便立即安抚董卓:董相且莫生气,一边连忙命宫女上茶:那卢植不过一沽名钓誉之徒,他此行不过是为了利用董相成名罢了,董相可千万别上了他的当。
董卓一愣:何解?
刘协淡淡一笑,娓娓道来:世人被世家蒙蔽,皆以为董相乃残暴小人,若是这般杀了卢植,岂不是坐实了名声?卢植是海内大儒,天下名士之望,若杀了他,天下百姓都会震惊,到时更有理说不清了。
董卓愤恨,气到拍桌。那一掌的肥肉下去,震得桌案晃动不已:都是小人误我,竟使得流言至斯!
不如董相免去卢植的职位,也能彰显仁慈。横竖卢植无能,不过会逞口舌之快罢了。
董卓想了想,虽仍恼怒,但杀了卢植的确不妥,名声太大了,恐怕会让天下士子心寒:皇上所言有理,只是吾这口气,实在是难以咽下!
惹得董相如此不快,便是杀了也无有不可,只是卢植不过是世家的一弃子,杀了他不过是遂了那些人的意罢了。
董卓素来讨厌那些试图和他夺权的古旧世家。在这方面,刘协竟和他一致。天子私下里一直表达世家贪婪,唯有董相可靠的观点。董卓十分满意,毕竟在依赖世家大族才能统治的东汉,这也算是自掘坟墓了。
当下董卓便按下了在朝上被刘协阻拦的不快,毫不犹豫地骂起了世家:皇上的意思吾明白,世家唯小人也!
世家把持朝政,董相这等肱骨良臣的名声也被抹黑,得想办法祛除了董相污名才是。刘协抛出了自己的看法:杀之怕是不尽,不如先罢职。横竖董相旗下人才济济,不若令段煨、李儒等人补了他们职位罢。
董卓一听大喜,也不谦让:皇上说的是,吾这便让他们领了职位,明日便过来谢恩。
董相还是要多网罗人才才是,我观朝中人虽不言语,但文官眼中对董相均是轻蔑,刘协笑道:不如从全国提拔小吏上来,朝中这些人便弃之不用了。
董卓虽然也想,但朝中文官基本全是世家贵族。即使嚣张如董卓,也不敢动这种大换血的念头,当即大惊失色:皇上年幼,不知其中利害,更何况小吏岂不堪大用!
刘协不以为然,带着一身年少无畏的天真之色:董相未曾怕过人,何至于惊慌?你我君臣一心,更有猛将良才,有何为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