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帝本没必要了解这些,之所以让杨阁老详谈,自然是让他听一听,取其精华,日后派上用场。
  .
  正月十六,皇帝临朝的同时,程询被提拔到吏部,做了正五品吏部郎中。
  朝臣听说这件事,有不少人打心底不满:再有才也是一样,不到一年就成了朝廷五品大员,进到六部之首的吏部行走,皇帝的偏袒之心未免太重,把一年一年熬资历的人置于何处了?
  只是,不满归不满,当着皇帝的面儿,一个字都不敢说。景家那场腥风血雨过后,他们看到皇帝心里就发毛。
  二月初四,杨阁老的请罪折子送到内阁,转呈皇帝。
  皇帝总算给了明确的批示:虽怪他失察,却顾念杨家多年报效朝廷的情分,没有降罪。
  次日,石长青栽赃诬告次辅一事公之于众,皇帝下旨:石长青处死,与景家父子一同行刑,石家其余人等流放,三代不可入仕、不可从军。
  二月初六,杨阁老上了一道辞官致仕的折子。
  皇帝二话不说,立刻应允。没有循例恩封爵位,更没有任何赏赐。
  二月初七,景家父子、石长青处斩。
  皇帝撤掉监视杨阁老的锦衣卫之后,杨阁老明里暗里都没少叮嘱儿女、门生、旧部,让他们千万别自作主张给他惹祸,不然的话,他的致仕,很可能变成牢狱之灾。
  除此之外,他上了几道密折,把官居首辅之后看到的一些人才、留意到的一些隐患如实禀明。
  唯有如此,皇帝才不会继续让他没脸,不会让他被石长青连累。
  就这样,杨阁老灰溜溜地离开京城,返回祖籍江南养老。
  自登基之后,前所未有的一场腥风血雨终于度过去,皇帝稍稍松了一口气。
  幸好,如黎兆先、唐栩这样的武将自最初便一致赞同他的举措;幸好,在这种时期,程清远不但没有给他添乱,反倒于暗中尽力帮他出谋划策;幸好,柳阁老、付大学士没辜负他的期许,一刚一柔相互配合,用最短的时间稳住了阁员、朝臣的心。
  但凡哪儿出了岔子,朝堂都要乱上一阵子,一旦走到那样的地步,江南士林便会跳着脚地诟病帝王、为杨阁老鸣不平,他不知要被奚落到何年何月。
  大局稳住了,引发的一些事也正慢慢呈现结果。例如皇后。
  景家父子问斩之后,皇后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太医说,撑不过三月。
  又要送走一个人。他这一生就是这样了,前朝、后宫,看着人来人去。
  礼部尚书惦记着选妃的事情,一次小心翼翼地问起,是否如期举行。
  皇帝听了,疑惑地看了礼部尚书片刻,才记起这的确是自己交代过的,一笑,“罢了。过一两年再说吧。”
  礼部尚书一向知道,皇帝最膈应人置喙后宫的事,因此当即恭声称是,转头吩咐下去,取消选妃一事。
  二月下旬,程清远上了一道辞官致仕的奏疏,详尽地说了自己的病情,实在不宜继续为官。
  这份奏折是按照章程送出,先到了内阁。柳阁老和付大学士看到之后,不免讶然。首辅不在了,按资历,次辅补缺是定势,他程清远竟要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机会。
  皇帝看过折子之后,没准奏,批阅时措辞温和客气,让程先生安心将养,不需顾虑那些有的没的。之后又吩咐刘允,送一些上好的药材到程府。
  君臣之间,给或不给情面,是相互的事儿。
  程清远得到这样的结果,笑了笑,心里是清楚,皇帝给的这情面,一半是不想让冷眼旁观的朝臣唇亡齿寒,一半则是让程询的仕途走得平顺一些。
  如此,他就过段日子再请辞,陪着皇帝把场面功夫做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