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如何御寒(2 / 3)
李孟羲把问题问了出来。
伙夫放下了碗,“下大雪?下大雪不出门就是,就冻不着。”
“那若是没房子,能去哪?”李孟羲又问。
“没屋住,随便找个麦秸谷堆儿,往里一猫,暖和的很。”伙夫答到。
李孟羲大致听明白了。
汉末,底层人民,冬日猫屋子里过冬,冬天出去怕是要冻死人。
而没有屋子的那些人,实在不行,就钻麦秸堆里,多少有个藏身之处。
“若必须要出门,又怎么弄?”李孟羲再问。
“穿厚衣裳。”
“那要是没衣服呢?”
“没衣裳出去干嘛?出去奔死去呢?”伙夫说话不过脑子,张嘴就嘲讽。
李孟羲有些尴尬。
然后自知失言,伙夫赶紧告罪,正经了一点,“要是真没厚衣裳还得出去,就把麦秸树叶子,往衣裳里垫吧垫吧,也能抗冻。
再个就是,麦秸编个大裳,身上一批,扛风又不怕冻。”
李孟羲点了点头,他了解清楚了。
如果没有衣服,加强御寒的方法是用麦秸,麦秸此时,代替了棉花的作用。
比较可惜的是,汉末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这个极好的纺织原料,在汉代不好找。
李孟羲想起,羽绒,鸭绒和鹅绒这两种随处可得东西,极其保暖。
于是,李孟羲就问伙夫,问他知不知道能用鸭毛做衣服。
伙夫迷茫的摇了摇头。
看来,汉代鸭绒制衣技术,可能是没有,也可能小范围有流传,但是,未大范围推广。
鸭绒和鹅绒,是最适合平民御寒的材料。
皱眉思索良久,李孟羲认真思考,鸭绒服该怎么做呢。
好像,把鸭毛剪碎,然后当做填充物,填充到两层布料之间就行了。
李孟羲低头看了一眼身上的麻布衣,发现身上麻衣,布料很粗糙,主要是,纹理不密实,孔比较大。
这要是用来装鸭绒,细小的鸭绒很可能从里边跑出来。
虽然有这个缺点,但是孔也没大到装多少鸭绒就漏多少鸭绒的程度。
鸭绒服还是可以做的。
再细思鸭绒服的其他细节,好像,有部分鸭绒服,封成一格一格的了。
这好像很有用,如果不这么缝,两层布料里的鸭绒就全跑到下面了,达不到整体保暖的效果。 ↑返回顶部↑
伙夫放下了碗,“下大雪?下大雪不出门就是,就冻不着。”
“那若是没房子,能去哪?”李孟羲又问。
“没屋住,随便找个麦秸谷堆儿,往里一猫,暖和的很。”伙夫答到。
李孟羲大致听明白了。
汉末,底层人民,冬日猫屋子里过冬,冬天出去怕是要冻死人。
而没有屋子的那些人,实在不行,就钻麦秸堆里,多少有个藏身之处。
“若必须要出门,又怎么弄?”李孟羲再问。
“穿厚衣裳。”
“那要是没衣服呢?”
“没衣裳出去干嘛?出去奔死去呢?”伙夫说话不过脑子,张嘴就嘲讽。
李孟羲有些尴尬。
然后自知失言,伙夫赶紧告罪,正经了一点,“要是真没厚衣裳还得出去,就把麦秸树叶子,往衣裳里垫吧垫吧,也能抗冻。
再个就是,麦秸编个大裳,身上一批,扛风又不怕冻。”
李孟羲点了点头,他了解清楚了。
如果没有衣服,加强御寒的方法是用麦秸,麦秸此时,代替了棉花的作用。
比较可惜的是,汉末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这个极好的纺织原料,在汉代不好找。
李孟羲想起,羽绒,鸭绒和鹅绒这两种随处可得东西,极其保暖。
于是,李孟羲就问伙夫,问他知不知道能用鸭毛做衣服。
伙夫迷茫的摇了摇头。
看来,汉代鸭绒制衣技术,可能是没有,也可能小范围有流传,但是,未大范围推广。
鸭绒和鹅绒,是最适合平民御寒的材料。
皱眉思索良久,李孟羲认真思考,鸭绒服该怎么做呢。
好像,把鸭毛剪碎,然后当做填充物,填充到两层布料之间就行了。
李孟羲低头看了一眼身上的麻布衣,发现身上麻衣,布料很粗糙,主要是,纹理不密实,孔比较大。
这要是用来装鸭绒,细小的鸭绒很可能从里边跑出来。
虽然有这个缺点,但是孔也没大到装多少鸭绒就漏多少鸭绒的程度。
鸭绒服还是可以做的。
再细思鸭绒服的其他细节,好像,有部分鸭绒服,封成一格一格的了。
这好像很有用,如果不这么缝,两层布料里的鸭绒就全跑到下面了,达不到整体保暖的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