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高柴县城。十天一开的集市,从卯时开始就闹哄哄的。秋老虎刚刚开始肆虐,火辣辣的日头拼尽全力,把青石板地面都照成了白色,也没能给这里增添一丝一毫的冷清。从东头的猪肉铺子,一直到西头的首饰摊子,人来人往的川流不息,盲流、乞丐和小偷也各得其所。吆喝、讲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时候还能听到口沫横飞的争吵,吵架的内容不外乎缺斤短两、货品不精、奸商坑人、或者你挤占了我的摊位,如此种种。
  可街边那个卖靴子的小贩却觉得自己遇上了此生最为奇葩的顾客。明明是个气宇轩昂的阔公子,出手就是二十两银子,买走了几双最结实耐用的成品羊皮靴子,可当他要找钱的时候,那公子却拒不接受纸钞,拿着那两张被搓得乌黑的纸,嫌恶地道:“这是在敷衍我呢?”
  那贩靴子的好声好气地说:“公子是嫌这钱旧了?实在对不住,小店本小利薄,没有新钞供应,公子且将就点罢。”
  对方却固执得要命:“这是敷衍我呢?你就没有银子、铜钱?一张纸上写个五贯、七贯,就能当钱用了?当别人都是傻子吗?”
  那小贩连反驳都不知怎么反驳了,心想这是遇上来找事的了,立马收了低声下气的劲头,脖子一梗,叫道:“从来没听说过找钱也要挑成色的道理!哪个不是钱?哪条律法规定小人必须找银子?大伙儿都来评评理,这是仗势欺人不是?”
  那公子一怔,刚要反驳,对面的杂货摊前面,人堆里冲出来一个富家小姐打扮的少女,几步上前,拽着他的袖子,把他拖到一边,小声说:“怎么吵上了?”还没等对方回答,又老实不客气地夺过他手中的几张钞票,捻了捻,看了看,说:“没问题啊。”接着一转头,冲那卖靴子的小贩甜甜一笑:“我哥哥读书读得有些痴了,不会买东西,大伯可别介意啊。”
  那小贩本来还在喃喃的抱怨,骤然见到一张明快清新的笑颜,听到一句柔柔软软、带着本地口音的话,本来一肚子的气突然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不由自主地点头“哎”了一声,觉得那公子也不那么讨厌了。
  奉书拎起刚买的几双靴子,一直把赵孟清拉到人少的巷子口,才把那两张钞票在他眼前晃了又晃,又好气又好笑地道:“真是土包子!不认得钱?”
  赵孟清还有些迷惘:“可是……纸做的钱……”
  “那又怎么啦?银子、铜板多沉?用纸还不方便?你没看街上人人都在用钞票吗?”
  故宋朝廷虽然也发行过纸钞,但大多用于大宗买卖,也从来没有像眼下这样全国通用。赵孟清自从宋灭之后就背井离乡,多年来从未出过越南,自然不知道,钞票早就成了蒙古帝国最为流行的通货。
  “可是……这纸上不就盖了个皇帝的印……能当钱使?万一……万一别人不认……”
  奉书嗤的一笑,手指在那钞票上点了又点,“谁敢不认?看到这上面的‘大元’两个字了吗?有皇帝的信誉作保,谁敢不承认这张纸条的价值?上面写着五贯,就绝不会有人给你兑出四贯九。”
  赵孟清的目光只是随着她那纤细洁白的手指头划来划去,那手指着的字也不知看没看清,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终于还是接受了这个说法,转而又道:“那、这种钱,万一丢了、撕了、让风吹走了……万一、万一蒙古皇帝的国库里着火了……”
  奉书忍俊不禁,“你放心吧!蒙古皇帝的国库里才不会存纸,需要用钱的时候,印出来就行啦,要多少印多少,不比开矿、采银子、铸钱方便?”
  赵孟清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手中的钞票,问:“钱……要多少有多少?随便印?这……这……”
  奉书见他一副天上掉馅饼的表情,忍不住哈哈直笑:“当然是皇帝才有资格印钱,你以为人人都能摊上这等好事?”突然想起了什么,眨了眨眼,又说:“只是我听说,这印钱的法子只能算是饮鸩止渴,过不了多久,就会弄得物价飞涨,钱也不值钱了。到底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压低了声音,“反正啊,细作大哥,你可千万别让越南皇帝照葫芦画瓢,会把国家搞垮的。”
  赵孟清一下子也没懂,问:“为什么会钱不值钱?为什么几张纸能搞垮国家?你是听谁说的?”
  奉书叹了口气,不回答了。还能是谁?自然是他。
  只可惜当年自己太小,他也是随口一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事情弄弄清楚。
  赵孟清却也没在意她的突然沉默,只是聚精会神地研究着手中的钞票,末了才微微叹了口气,笑道:“这才几年,中原就这么不一样了,我都快不认识啦。”
  “所以啊,以后这种跟别人打交道的事,让我来做,我又不怕抛头露面。你可千万别再惹人注目,小心让人盯上报官。”
  赵孟清脸上微微一红,点点头,回头招呼道:“阿金、阿银,走,回客店。”
  阿金阿银都是从越南带来的同伴。他们的本名都十分响亮,身份也都不低——都是兴道王精挑细选出来的“黄衣”侍卫,也都或多或少地会些汉话,身上的本事更是让奉书都叹为观止。
  当一行人刚进入广西的时候,曾有一伙山贼觊觎他们身上的钱财,拦路抢劫,还想把奉书抢去做压寨夫人。奉书还在盘算着是打还是跑,阿金阿银两个人就已经冲了上去,啪啪啪几下子拳脚,就把五六个山贼打得四脚朝天,爬不起来。
  只不过此时为了遮掩身份,两个人都作仆从打扮,相互之间也只称呼假名。况且,两个随从更多的用处不是保镖,而是负重。两人腰间都缠着从越南带来的银子,作为此次来华的经费。但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奉书只要手心一摊,就有银子递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只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如此富豪的时刻。
  奉书直到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含义。他们刚过中越边境,便用重金贿赂了守边的知寨大人,轻轻松松地取得了行商的通行证件。此后一路上虽然时有关卡哨所,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他们的身份,但那些看似战无不胜的蒙古军人,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也一个个全都投降了。
  除了银子,两个随从身上还背满了两个人的各种行李:一架古朴典雅的七弦琴,一把名流题字的折扇,以便让赵孟清这位贵公子随时卖弄风雅;两条登山的手杖,以便这两位璧人般的旅客遍访名山大川;一箱子的笔墨纸砚,以供两人诗兴大发时顺手挥毫。
  只不过奉书一行人已经跋涉了将近一个月,诗词是一首都没做出来,名山也只是远远地看过几座,那架七弦琴更是从来没弹出过一个音符。因为那些崭新的毛笔,笔尖都经过特殊处理,都是能够洞穿人体的暗器。那几条登山的手杖里都藏着锋利的刀剑,握住手柄一旋一拧,就能拔出来。那折扇是打不开的,里面镶嵌着削铁如泥的匕首,是由胡麻殿下那柄镶金匕首改装而成的。
  而那七弦琴的琴腹内,则装填得满满当当,都是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当他们第一次在客店歇脚的时候,奉书把门窗一一关紧,把那琴横放在桌子上,让赵孟清开始数数。她自己则飞快地拆、卸、装、配。等赵孟清数到二十的时候,她手里已经握上了一张半人高的硬弓,每一处衔接和凹槽无不契合得恰到好处。元廷对民间武器管控极严,这种杀伤力极强的远程硬弓,只要在任何一个百姓家被搜到,那家人便一定是通通杀头的命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