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知青媳妇跑路后 第15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因此,程涛也不藏私。
  关于计划案形成的原因、可行性分析以及他想达到的效果,程涛之前在红鸩纺织厂做报告的时候说过不止一次,现在当然是有的话聊,可以说是侃侃而谈。
  虽然之前就猜到,能写出被省日报社看上文章的人,肯定有几分才气。但是,真正见到程涛,看他丝毫不怯场,当着大家伙的面儿把计划案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还是觉得惊喜。
  毕竟,写和说不是一回事,这么看来,秦厂长说他们宣传部的干事能力强,并没有掺带虚假。
  “程同志,你刚才说要选择典型工人,有什么具体规则吗?”有人问道。
  问题是一个好问题,如果语气再诚恳些,那就更让人高兴了。
  他这个问题,语气谦逊是找你讨论问题。语气嚣张就是在指责程涛的方案和他们厂实际不符,红鸩纺织厂多大的规模,省城这几个工厂大他十倍、二十倍都不止。
  红针纺织厂在六百个人里头选出十个人,和在六千、六万多人里头选出十个人,那能是一个概念?
  “我是这样觉得的,”程涛表情不变,“咱们大家让我在这里讲述方案,大可能是想借鉴。借鉴别人的要考虑因地制宜,得符合自己工厂的真实情况,这是常识,如果一味照搬肯定是不成。”
  “……不过,同志,这个问题该你们去考虑,这已经超出我的工作范围。其实说实话,在来省城之前,我的系列工人采访的第一篇文章已经通过了工厂考核,不久之后就会印刷厂内报纸发行。”程涛不经意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菜鸡,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少质疑我!
  提问的那人面带不屑。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红鸩纺织厂虽然只是一个只有六百人的工厂,和在座大家相比,他的规模确实不算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人就比谁差?论工作年限,在场除了改编形成的机械厂和钢铁厂,其他工厂成立都比我们工厂晚,有的还晚好几年,我们厂资深工人最高已经服务二十四年。”
  “工人数量代表着工厂产值,你规模大,产值高,分摊到每个工人身上是那回事儿,我们工人少,产值低,分摊到每个人身上也是那么回事儿。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死累活,没有谁比谁高贵,也没有谁比谁低贱。”
  “大家觉得我工作简单,但你也得想想,我厂宣传部成立不到两月,办公室里有且只有两个人,没人指点没有经验,什么都得靠自己摸索。我是觉得我们能撑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这些话,程涛是笑着说出来的。
  现在,他并不确定后续自己要和这些人一起工作多长时间,不过阐明情况,让和提问那人一样质疑他专业能力的人闭嘴,往后会省很多事情。
  果然,程涛说完之后,没有人的话题往这方面偏。也有那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对此,程涛说话就比较客气了。
  来到省纺织厂,进门就被拉来开会,一开开仨钟头。等程涛走出办公室,差不多都中晌了。
  齐和昌和曹进路拥着程涛走出来,“程同志,今天无论如何都得留下吃饭。”
  程涛特别上道,会议中全程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他也代表省纺织厂的形象,特别是受到责难绝不忍气吞声,直接怼了回去,且有理有据,完美诠释了纺织厂工人的骨气,很不错!
  齐和昌都这样想,更不用说曹进路了,他现在还觉得悬乎呢。
  不过听说齐和昌留饭,他立刻支棱了起来,“是啊,涛子哥,你可千万别客气,今天昌哥请客。”
  齐和昌罕见没和他一般见识,也跟着让。
  程涛摇头,“我这边确实不方便,家里人还在医院呢。说起这个,我还想问一下,咱们厂内招待所现在方便入住不,我出来工作,把他们留在医院里我不放心。想来想去,还是搬出来住放心。”
  听话听音儿,曹进路非常上道,“能成,能成,那涛子哥你下午过来?要是确定,我这就去给你安排。”
  “嗯,那我下午过来吧。”程涛想了想又说,“我一块来的是我亲姐和我亲儿子,如果实在不够住,给我们安排一间房也行,但得有两张床。”
  出门在外,没那么多讲究,要是只有他来省城,住在省纺织厂招待做理所当然。但现在他拖家带口,要是招待所那边不挤,安排两间房无所谓,如果挤还硬要安排两间房,恐怕得惹人非议。
  程涛现在完全理清楚了,他在交流会中的作用还挺重要,属于要不断被人找茬的那一边。以他的资历,还不够格指导别人工作,但现在一个计划案给他架到那了。退肯定是不能往后退的,没准回头他写自己的工作经历,还要专门提一嘴这事。
  倍有面儿!
  他进宣传办公室接手工作,提出的第一个计划案就得到了包括本厂在内的很多工厂的认可,甚至还请他来省城指导工作,这必然得大书特书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