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4 / 4)
这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教授东西方文化的学校在命名上倒是经过一番波折,按照南怀仁等人的意思,这所学校应该叫“圣约翰神学院”,不过当他们一提出这个名字就遭到了以李光地为首的汉军大臣的激烈反对,其实对于主公要开这个劳什子什么西人学堂,绝大多数大臣都觉得有点莫明其妙,要知道咱们中华乃天朝上国,人文荟萃精华无数,自己研究自己的都还忙不过来,那还赶着学蛮夷一套岂不是有点匪夷所思?!有这功夫还不如把钱财花到国子监、律算学堂等国立大学上,不过想法归想法,既然林风一定要办,他们也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况这个时候林风打的是“赏赐功臣”的旗号,那按照燕王“千金市马骨”的历史教案,这么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自从瑞克将军屡立大功、深为主公宠信之后,现在在大汉朝堂里倒也再没有人敢拿什么“红毛蛮夷”之类说事,所以在这个趋势下,大部分都愿意把传教士为林风服务理解为主公“德行深厚、威名远播”,从而导致连番外人才都“四方来投”。孔圣人都说了,治理国家贤才是第一的,君王要以优抚人才、善于用人为第一美德,而且象南怀仁先生这样为我大汉立下大功,不求赏赐只要求办个学校教书育人的品德简直只能在“三代之治”那种背景下才能找的到,如此淡泊名利真是不能不让人钦佩。时下建州蛮夷乱我中华,世风日下,这种风骨不鼓励一下真的是说不过去。
饶是有了很大的民意基础,但这么多老外突然出现在北京,其观瞻效应也是轰动性的,广大百姓除了对欧洲人的外貌服饰惊叹万分之外,也对他们携带来京的商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当这一队乱七八糟的欧洲商会代表团招摇过市时,万人空巷,勤劳善良热情似火的北京人民在大街两旁集体列队欢迎。
这种场面令大汉朝廷一众官员大感得意,要知道象这种活动就算在历史上都不多见,几千年来,有过这个记录的那可都是威名赫赫的盛世王朝,国家强盛、君主贤明,大臣能干,所以此次大规模蛮夷来朝虽然和他们拉不上什么关系,但也不并不防碍他们享受这种成就感。
听闻南怀仁等人来京,而且还有许多商会代表随行,林风立即派人传诏,在中南海汉王府内接见这些国际友人。
出于礼仪方面考虑,能够得到汉王接见的只有一些商会的头面人士。林风高坐在王座上,看着这些老外排成队伍鱼贯而进,心中真是得意非凡,要是还在那个时代,自己恐怕连去外资企业打个工都没资格,哪里有可能象现在这么风光?!
“拜见尊敬的国王陛下,我是葡萄牙澳雷商会代表!……” ↑返回顶部↑
自从瑞克将军屡立大功、深为主公宠信之后,现在在大汉朝堂里倒也再没有人敢拿什么“红毛蛮夷”之类说事,所以在这个趋势下,大部分都愿意把传教士为林风服务理解为主公“德行深厚、威名远播”,从而导致连番外人才都“四方来投”。孔圣人都说了,治理国家贤才是第一的,君王要以优抚人才、善于用人为第一美德,而且象南怀仁先生这样为我大汉立下大功,不求赏赐只要求办个学校教书育人的品德简直只能在“三代之治”那种背景下才能找的到,如此淡泊名利真是不能不让人钦佩。时下建州蛮夷乱我中华,世风日下,这种风骨不鼓励一下真的是说不过去。
饶是有了很大的民意基础,但这么多老外突然出现在北京,其观瞻效应也是轰动性的,广大百姓除了对欧洲人的外貌服饰惊叹万分之外,也对他们携带来京的商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当这一队乱七八糟的欧洲商会代表团招摇过市时,万人空巷,勤劳善良热情似火的北京人民在大街两旁集体列队欢迎。
这种场面令大汉朝廷一众官员大感得意,要知道象这种活动就算在历史上都不多见,几千年来,有过这个记录的那可都是威名赫赫的盛世王朝,国家强盛、君主贤明,大臣能干,所以此次大规模蛮夷来朝虽然和他们拉不上什么关系,但也不并不防碍他们享受这种成就感。
听闻南怀仁等人来京,而且还有许多商会代表随行,林风立即派人传诏,在中南海汉王府内接见这些国际友人。
出于礼仪方面考虑,能够得到汉王接见的只有一些商会的头面人士。林风高坐在王座上,看着这些老外排成队伍鱼贯而进,心中真是得意非凡,要是还在那个时代,自己恐怕连去外资企业打个工都没资格,哪里有可能象现在这么风光?!
“拜见尊敬的国王陛下,我是葡萄牙澳雷商会代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