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解决问题(十四)(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仆人先是否认,然而陈铭泰怎么会看不出自家老仆人的反应。老仆人看抵挡不了,赶紧讲述缘由,竟然是陈铭泰的女儿私下请老仆人去见高庞,要公务员考试的题库。
  陈铭泰气的想骂人,然而最后还是没骂出来。他让老仆人不要索要题库,却要去见高庞。
  本以为自己要见高庞,一天就能见到。不成想老仆人回来禀报,说高庞约在三天后见面。这让陈铭泰心中大为不快。
  这一个个翅膀硬了,就不听话啦!高庞当年就是这样倔强,面对被逐出门墙的警告,这厮就跑去山东向当时还没成气候的反贼头子霍崇求教。现在是自己女儿又想当霍崇手下的官。高庞又拖延见陈铭泰的时间。
  陈铭泰突然有些悲从中来,难道自己已经老到可以被年轻人这么看不起么?
  高庞当然没有小看自己老师的意思。当下的局面让高庞看到一个契机,通过干部队伍建设活动,高庞发现自己能和这帮武将们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
  霍崇提供的分析很有趣,也很有用。首先就是明辨敌我。
  那出戏里面虽然朝廷内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然而引发矛盾的外在因素是本地种桑养蚕的一个大户。这大户并不知道朝廷的事情,更没有挑拨矛盾爆发的打算。种桑养蚕大户之所以跳起来鼓动地方百姓闹事,大概是因为他觉得人人种桑养蚕,会让大户的桑叶卖不出去,生丝价格下跌也会影响大户的利益。
  便是军人也能理解这种利害关系。或者说正因为他们是军人,所以对于利益,对于攻守,对于占据有利地位的直觉就更强烈。
  看了这出戏,又分析了内在矛盾之后。这些家伙们更认为之前要用狠辣手段镇压地方百姓是对的。
  高庞明白了这帮人的感受之后,就向他们解释霍崇的十大关系的论述。
  霍崇认为,华夏朝廷与百姓之间是合作关系,是共生关系。面对被蛊惑煽动的百姓,反倒要宽容。
  如果没有人跳出来煽动,这些百姓们绝不会蹦出来反对拥有武装力量的华夏朝廷。
  谈到这里,大家在坦率的交流中也勉强能有共识。
  然而高庞按照霍崇所说,提出煽动者本身也得区别对待。这可就让武将们坚决反对。
  怎么谈都谈不出结果,高庞索性让大伙写了公文,把谈论到的问题写进去,发给霍崇。让大家都信服的霍崇来做决断。
  所以说是三天,其实两天就有了时间。高庞在秘书提醒下前去见了老师。
  原本高庞已经不想请老师出山做官,然而此时与武将们斗争到这个程度,高庞觉得自己势单力孤,更希望能有人来支持一把。尤其是读书人的支持。
  见到老师,陈铭泰就询问这戏剧到底是怎么回事。高庞也没有藏着掖着,把霍崇的目的讲给陈铭泰。
  陈铭泰听的过程中已经眉头紧皱,听完之后问道:“最后商议出什么?”
  “先解决主要敌人,将那些官员士绅解决掉。没收他们的土地,建设国营的农场与林场。”
  眼看自己学生谈起如此残酷的事情,神色间全然是刚毅坚定。大概是真心要执行到底。甚至对带头做这样的暴虐之举有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样子。陈铭泰只觉得头皮发麻,自己当年怎么就教出这样的学生?
  然而陈铭泰却知道如此做法对于华夏朝廷未必是错,江浙落入霍崇手中有段日子了,也没见到那帮江浙出身的官员为了他们的家族跑回来投降。按照法律,这是谋逆,是要杀九族的。
  最后陈铭泰问道:“霍崇就不怕教给你们这些,你们学会了之后用这手段对付他么?”
  高庞愣了愣,“为何要用这手段对付都督?”
  本能的回答之后,高庞明白了老师所指的是什么,“先生,这戏剧不过是末节,全是手段。都督真正坚持的乃是发展生产力,我原先不懂,慢慢和百姓一起劳作,突然就明白过来。”
  说完,高庞抬手指了指上方。
  陈铭泰不明白自己的学生是在弄什么玄虚,就问道:“你是指上天有灵?”
  “不。种地得看天收,这个谁都逃不过去。提高生产力,就是原本十天种完,现在八天种完。原本老天不照应,该绝收的。现在能歉收。原本歉收的,能正常年景。正常年景的,收成能和丰收年一样。能做到这些,剩下就是粮食到底怎么分配。朝廷拿多少,百姓分多少。那些军人都是百姓出身,和他们谈四书五经,他们根本不想听。谈这个,大家就愿意听。”
  “……下里巴人。”陈铭泰叹道。这已经是陈铭泰能够给出的最优雅的评价,一般来说,这种人俗称泥腿子或者穷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