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礼部尚书(六)(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华夏朝廷内的官员大多都不是有钱人出身,读书并不多。然而这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话,虽然众人并不知道,却也感觉非常对头。
  这不是基于历史知识,而是基于身体反应。
  罗义仁也没有放松,而是继续跟进,“所以我们的培训要培训大家成为有学有术的人。下节课就是关于和人接触时候的范围。下课。”
  果然,下一节课是操演课程。这边的教官上来就开始教授如何是一个危险距离。
  这个危险是包括从拳脚、兵器在内的危险程度。而众人要学习,起码是接触如何一个距离是合适的。而课程讲完,就要学习‘拒绝’,也就是推搡。
  所谓推搡,就是保证对方在自己安全的范围之外。
  许多人并没有学过这些,经过这么一学,不少人都有了很多新鲜的感悟。
  罗义仁这边奋力完成他的课程。在没有自己课程的时候,就参加到包括拓展训练在内的各种集体项目之中。
  有了安全距离,以及推搡在内的拒绝课程。团体行动中就有了合作培训。
  在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课程之后,礼部学校就提出了‘分清敌我,分清敌友’的培训。
  至于谁是朋友,谁是同志。这样的事情要讲,然而到底怎么领悟,也是一个自我领悟的层面。
  自然有人观察这些自愿加入礼部的成员,他们的表现都有人纪录归纳。
  之后就有其他课程。操演训练培育的是大伙如何保持一个‘合理有礼’的距离。而罗义仁等的课程则是讲述历史的进程与三观。
  罗义仁每天都根据学员的表现来调整课程,越是调整,越是发现沟通时候有没有一个想通基础的重要性。
  同样的问题,若是大家都有过经验,自然很容易就能完成。但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话,那就是鸡同鸭讲。
  等课程讲的过半,罗义仁跑去军校找了霍崇。霍崇在军校的培训上抓的很紧,毕竟军队这种组织更适合选拔礼部成员。
  见到军校内生龙活虎的模样,罗义仁觉得文官出来的礼部预备成员好像还是差口气。
  霍崇此时正在与人谈话。交谈的对象没有穿军装,听霍崇一口一个冯大哥,罗义仁觉得眼前的老年壮汉应该是已经差不多退休的冯玉宽。
  冯玉宽这边说的是进出口的事情,“霍兄弟,这搪瓷缸不能多给出口些么?”
  霍崇听到这话,觉得冯玉宽真心是懂行的。
  搪瓷历史悠久,起源于玻璃装饰金属。古埃及最早出现,其次是希腊。6世纪欧洲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相继问世。8世纪中国开始发展珐琅,到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
  然而霍崇使用的却不是那种当做工艺品的技术,而是采取了铸铁搪瓷。
  满清的弘昼放弃京城,带走的都是官员和重要成员。并没有把工匠都带走。
  以著名的高超工匠出名的霍崇趁机派人去京城招收琉璃厂那边的工匠。大部分工匠因为害怕被满清杀头,没敢来。却还是有人来了。而且随着京城生计越来越差,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了这帮人加入,又糅合了江南烧瓷器的工匠加入。霍崇这里生产搪瓷由工艺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这也有华夏朝廷的重工业进步。那些放置超过一年的铁消除应力之后,加工成了机床。机床又生产出了能够直接加工熟铁的冲床。熟铁终于能够被很好的加工成圆形杯子形状。
  “冯大哥,这个咋说呢。我会让人尽快提高产量。”霍崇劝道。
  “霍兄弟。这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大力出口搪瓷用品,我看你这边都做出来了很多别的搪瓷用品。那种大的,出口到倭国……”
  “那种是医用的。放手术器械的。”霍崇连忙解释道。
  由于有了新的瓷釉,金属加工也有了进步。霍崇是努力想借着这个产业推动耐火材料、窑炉、涂搪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加快了搪瓷工业的发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