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21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师兄师姐们好!”
  李潇潇主动朝美术制片厂的众人打着招呼,隔壁其他地区的制片厂参会员,全都羡慕地看着美术电影制片的人:他们也想被李潇潇同志喊师兄师姐!
  因为李潇潇一句乖巧嘴甜的招呼,她迅速成为整个班团宠的存在。
  陆星辉用笔敲了敲旁边的空座,朝李潇潇说:“你过来这边坐。”
  李潇潇往他那边一看,觉得有点奇怪:其他人的座位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但陆老师的左右两边却是空的。
  很快,她又发现,所有人都震惊地看着陆星辉和她,嘴巴张大,几乎可以塞下一颗鸡蛋。
  她不知道的是,在所有人眼里,这位陆导脾气古怪,左右两个位置根本不让人坐,像是要把自己跟其他人隔离开一样。
  谁也没想到,陆导居然让李潇潇同志坐在她旁边。
  作者有话要说:潇潇其实是个理论上的老色批。
  第146章 小师妹
  所有人都在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中,听着台上的老师讲话。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与其说是听,不如说是左耳进右耳出,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瞄向李潇潇,心里问题无数。
  她来这里干嘛呀?
  她喊沪市那边的师兄师姐,就是要加入的意思?
  可话剧大好的前途她不要了吗?
  为什么选择沪市而不来我们这儿呢?
  ……
  台上的老师忽然声音一顿,重重地清了一下嗓子,说:“看什么都注意点听。”
  走神的配音演员们马上收回目光,正襟危坐,台上的老师这才继续说下去。
  李潇潇对配音史的发展十分了解,所以台上说的部分未来一年趋势与安排,她也都很清楚,但她仍有在听,因为有一些已经跟她知道不一样了。
  因为之前配合话剧的工作,配音也得到了一部分关注,与配音演员相关的文件也比原来宽松了一点。
  李潇潇一边听,一边想着接下来的计划。
  在这二十多年中,配音演员与外国影片紧紧相依——如果没有外国影片,不需要对它们进行译制,就没有配音演员。
  尽管这些外国影片的观众,都是大院子弟或者大单位的职工,算得上是这年代的“上流”,但这些观众十有八九都是不懂外语的。
  正是因为这样,当开放的春风来临时,时代也在进步,英语课重新进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会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开始追求原汁原味的影片。
  中华语言当然博大精深,但世界文明不止中华一家,每种语言都有它的魅力。
  译制厂的工作十分认真细致,翻译遵循信达雅的黄金三规,可不管再怎么细致,终究是二次加工。
  配音演员的声音,也不是演员的原音,不管配音演员做得多好,都不能撼动经典名片的原音地位。
  所以,当观众有能力看原声电影的时候,译制片就开始流失观众了,后来甚至因为长期不变的配音方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时,夸张的译制腔甚至被玩成了梗。
  如果配音演员在这条路上死磕到底,路只会越走越窄,结局就会像前世一样,从黄金时代再次进入寒冬,观众在前进,译制片被留在原地,而配音演员跟译制片绑定,也会成为时代的眼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