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继承博物馆 第6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想到他还没思考出结果,就被吴普和苏轼给召唤过来了。
  吴普听完杜甫的烦恼,一脸同情地看着杜甫。
  一般来说,后世习惯以诗人、词人最后当过的官职来称呼他们。
  比如被戏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最后当了个不尴不尬的屯田员外郎,后世就把他称为“柳屯田”。
  所以杜甫既然一度被称为“杜工部”,意思大概就是他最后当的官职是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
  像苏轼这样公费旅游(被贬)的待遇,杜甫根本享受不到,大半辈子不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就是躲避战乱到处逃亡。
  就挺惨。
  吴普委婉地把“杜工部”这称呼和杜甫讲了。
  杜甫沉默下来。
  原来这是他最后一次当官了。
  算起来其实也算不得当官,他都把严武给得罪了,估计也以后严武更不会听他的劝。
  杜甫叹气。
  吴普转移了话题:“听说前辈患有消渴症?要不我带您去医院检查一下。”
  杜甫有消渴症这事儿,是吴普读杜甫诗集时记下的。
  杜甫这人写诗跟写日记似的,相遇了写,离别了写,搬家了写,生病了写,连做梦了都写。
  读完他的诗四舍五入等于看完了他的传记,基本知道他每年都经历了什么、认识了什么人。
  杜甫诗兴上来了还特别爱搞“五排”。
  也就是五言排律。
  比如他晚年搬家到夔州后就给朋友们写了首五排律诗描述近况。
  这诗有多长呢,书名都直接带上了量词:一百韵。
  简单来说就是他把一首诗里整到足足一百句,约等于一口气写五十首《静夜思》。
  在他之前基本没人这么干。
  幸亏是不用背的。
  这首长长的“五排”里就提到过一句“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这说明他搬到夔州时已经确诊消渴症三年了。
  所谓的消渴症,大部分都是后世的糖尿病。
  接下来几年杜甫这病越来越严重,甚至还出现了耳聋之类的并发症。
  那段时间折磨得杜甫先写了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心里的忧闷,又写了首《耳聋》表示“我这双老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瞎,反正耳朵已经聋了两三个月”(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
  算算时间,应该是差不多了。
  杜甫既然知道了这是一千多年后,自然无暇为自己的境遇伤怀了。他奇道:“消渴症有办法治好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