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年节(2 / 3)
“娘,”何立笑着说:“孩儿回来了。”
进了屋他才看见原来屋里除却丫鬟仆人,坐着的也就是三位贵妇人。他娘正坐在临床的大炕上,其余二人正在边上有脚踏的雕花红木椅上坐着。
他立刻又朝那两位妇人作揖:“二姑,三姑,你们也来了。”
“哎哟,这是立儿啊?”何立他三姑站起身来:“许久不见,长成个小杆子喽。”
“你阿韶啊?”何立二姑正在嗑瓜子,瞥了她三妹一眼:“也不嫌癔怪。”
“大嫂,你看她啊。”三姑不乐意了,对何立他娘埋怨道:“立儿回来了,咱高兴得一米过高,她倒嫌咱犯嫌。干么四嘛。”
何立他娘一直盯着何立看,被三姑一唤这才缓过神来,于是笑着劝解道:“都省省力气,过会儿吃饭了。”
“就是。”二姑一边嗑瓜子一边说:“不过嫂子啊,这立儿可真是越长越甩了。”
何立从进门开始就听这三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直到现在也没插上话。他赶忙冲二姑作揖道:“二姑抬举。”
“这哪门子抬举嘞。”二姑笑得开怀,侧身抓了一把瓜子递给何立:“立儿阿要瓜子嘞?过来,让二姑好生看看你。”
几天过后,除夕便到了。
其实被贬成了反贼这两年和过去几年相比,除了时不时被西太后的人找麻烦,杨青山的日子也没太大区别。北安侯杨泽在战事中殉国那年杨青山还太小,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爹长什么样。他娘带着他一路艰难,劳心劳力地替他挡了无数风雨,只是后来苦累交加缠绵病榻,在他十三岁那年也撒手人寰。
他活了这么多年,若论血脉来处,留给他的也只有当初老侯爷与夫人成婚时的一幅画像。
夫人在世时总喜欢着跟杨青山说,他的鼻子和下巴长得像侯爷,眉眼像自己。后来杨青山总爱盯着这幅画像细细打量,看着自己酷肖父母的容貌,便觉得自身再不是孤苦无依。
杨青山年少时以学业为重,一直没成婚,现在他也不愿再想这些事了。他记忆中多得是苦楚:他年幼时许多亲戚见他们失了势,便不断来找他们孤儿寡母的麻烦,尤其是他因为吸鸦片被祖父厌弃而没能袭爵的大伯。后来他好不容易长大些了,母亲却又离他而去。他很少能在俗世里获一安栖之处,故而于己也从不奢望其他。
可于这天下不行。这是他的父亲,也是他们北安侯府祖祖辈辈拼死也要守着的朝廷,如今轮到他了,他不敢分毫愧对祖辈。
天渐渐黑了下来,杨青山站在屋门口,望着天边的晚霞渐渐被夜色吞噬。
鞭炮声也渐渐多了,不过都是外面传来的。海军学院里除了他大概也就剩下了几个值班的卫兵。杨青山进了屋,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皮和馅拿出来,开始包饺子。
小时候每逢年节都是母亲包给他吃,他站在旁边看着。母亲从不让他插手,总是笑着嫌他添乱。如今想想,一年到头杨青山大概也只能除夕的时候能见到母亲的笑容。
有时他也在想,自己心里到底有没有怨恨呢?
都说小人记仇,君子长志。不过是肉体凡胎,杨青山觉得自己实在算不上君子,心里多少有过些怨怼。
可如今时移世易,杨青山渐渐明白,原来当时觉得疼到撕心裂肺的种种,在时光的磋磨下,倒都成了深埋心底的疤痕:厚重粗砾,又坚不可摧。
毕竟当一个人对自己信仰之事分外忠诚时,他便很少能顾及其他,甚至连自己的生死荣辱都会置之度外。
杨青山叹了口气,把包好的饺子倒进了盛着煮沸开水的锅里,用勺子的背面把锅里的饺子推了推,又往水里加了些盐,而后盖上了锅盖。
他忽而听得一阵敲门声,心下觉得奇怪:除夕夜了,西太后也该忙着夜宴呢,谁还会来找他的麻烦?
不过他没有犹豫很久,直接去开了门,却发觉来人是个青年信差。
“杨老师,”信差笑眯眯地递给了他一封信:“江宁府何家给您的信。”
“哟,何家的信。”杨青山把信接了过来:“耽误您过年了,进来吃碗饺子吧。”
“不了不了。”那小信差赶忙摆了摆手:“何家给的工钱格外丰厚,送一次信比小的一年赚得都多,小的不亏,小的高兴着呢。”
杨青山点了点头:“从江宁府送到这边,得好几天吧。” ↑返回顶部↑
进了屋他才看见原来屋里除却丫鬟仆人,坐着的也就是三位贵妇人。他娘正坐在临床的大炕上,其余二人正在边上有脚踏的雕花红木椅上坐着。
他立刻又朝那两位妇人作揖:“二姑,三姑,你们也来了。”
“哎哟,这是立儿啊?”何立他三姑站起身来:“许久不见,长成个小杆子喽。”
“你阿韶啊?”何立二姑正在嗑瓜子,瞥了她三妹一眼:“也不嫌癔怪。”
“大嫂,你看她啊。”三姑不乐意了,对何立他娘埋怨道:“立儿回来了,咱高兴得一米过高,她倒嫌咱犯嫌。干么四嘛。”
何立他娘一直盯着何立看,被三姑一唤这才缓过神来,于是笑着劝解道:“都省省力气,过会儿吃饭了。”
“就是。”二姑一边嗑瓜子一边说:“不过嫂子啊,这立儿可真是越长越甩了。”
何立从进门开始就听这三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直到现在也没插上话。他赶忙冲二姑作揖道:“二姑抬举。”
“这哪门子抬举嘞。”二姑笑得开怀,侧身抓了一把瓜子递给何立:“立儿阿要瓜子嘞?过来,让二姑好生看看你。”
几天过后,除夕便到了。
其实被贬成了反贼这两年和过去几年相比,除了时不时被西太后的人找麻烦,杨青山的日子也没太大区别。北安侯杨泽在战事中殉国那年杨青山还太小,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爹长什么样。他娘带着他一路艰难,劳心劳力地替他挡了无数风雨,只是后来苦累交加缠绵病榻,在他十三岁那年也撒手人寰。
他活了这么多年,若论血脉来处,留给他的也只有当初老侯爷与夫人成婚时的一幅画像。
夫人在世时总喜欢着跟杨青山说,他的鼻子和下巴长得像侯爷,眉眼像自己。后来杨青山总爱盯着这幅画像细细打量,看着自己酷肖父母的容貌,便觉得自身再不是孤苦无依。
杨青山年少时以学业为重,一直没成婚,现在他也不愿再想这些事了。他记忆中多得是苦楚:他年幼时许多亲戚见他们失了势,便不断来找他们孤儿寡母的麻烦,尤其是他因为吸鸦片被祖父厌弃而没能袭爵的大伯。后来他好不容易长大些了,母亲却又离他而去。他很少能在俗世里获一安栖之处,故而于己也从不奢望其他。
可于这天下不行。这是他的父亲,也是他们北安侯府祖祖辈辈拼死也要守着的朝廷,如今轮到他了,他不敢分毫愧对祖辈。
天渐渐黑了下来,杨青山站在屋门口,望着天边的晚霞渐渐被夜色吞噬。
鞭炮声也渐渐多了,不过都是外面传来的。海军学院里除了他大概也就剩下了几个值班的卫兵。杨青山进了屋,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皮和馅拿出来,开始包饺子。
小时候每逢年节都是母亲包给他吃,他站在旁边看着。母亲从不让他插手,总是笑着嫌他添乱。如今想想,一年到头杨青山大概也只能除夕的时候能见到母亲的笑容。
有时他也在想,自己心里到底有没有怨恨呢?
都说小人记仇,君子长志。不过是肉体凡胎,杨青山觉得自己实在算不上君子,心里多少有过些怨怼。
可如今时移世易,杨青山渐渐明白,原来当时觉得疼到撕心裂肺的种种,在时光的磋磨下,倒都成了深埋心底的疤痕:厚重粗砾,又坚不可摧。
毕竟当一个人对自己信仰之事分外忠诚时,他便很少能顾及其他,甚至连自己的生死荣辱都会置之度外。
杨青山叹了口气,把包好的饺子倒进了盛着煮沸开水的锅里,用勺子的背面把锅里的饺子推了推,又往水里加了些盐,而后盖上了锅盖。
他忽而听得一阵敲门声,心下觉得奇怪:除夕夜了,西太后也该忙着夜宴呢,谁还会来找他的麻烦?
不过他没有犹豫很久,直接去开了门,却发觉来人是个青年信差。
“杨老师,”信差笑眯眯地递给了他一封信:“江宁府何家给您的信。”
“哟,何家的信。”杨青山把信接了过来:“耽误您过年了,进来吃碗饺子吧。”
“不了不了。”那小信差赶忙摆了摆手:“何家给的工钱格外丰厚,送一次信比小的一年赚得都多,小的不亏,小的高兴着呢。”
杨青山点了点头:“从江宁府送到这边,得好几天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