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茶场的变化(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明湘在余杭陪爷爷住了一天,第二天一起回虞城。
  离开前,问谢老爷子,有没有兴趣去那边住些日子。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拒绝。
  现在有方老爷子在,他肯定得考虑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不过让他们先回去,自己在这边收拾一下,过几天再过去住。
  方明湘也没在意。
  回到虞城后,在家住了一天,接到徐军明打来的电话,说他年前在茶园搞试验,把其中一块将近半亩大的茶地,在上面搭了大棚。
  今天有工人去里面施肥,发现往年至少一个月后,才能抽出新芽的茶树,现在大半已经抽芽了,随时可以采下来炒制。
  方明湘一听,非常意外,答应马上去看看。
  挂了电话,跟家人打了声招呼,马上去徐军明那边。
  虞城这边,最早的茶叶一般叫清明茶。
  顾名思义,是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是新春的第一出茶。
  如果能在清明前采制,则叫“明前茶”。
  在绿茶爱好者眼里,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香高味醇,奇特优雅,是一年之中的最佳品。
  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明前后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所以茶叶无污染,喝了更健康。
  过了清明就是谷雨,所以这时候产的春茶叫谷雨茶,又叫二春茶,指的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
  如果谷雨前清明后采制的新茶,则叫“雨前茶”。
  与清明茶、谷雨茶相比,夏季炎热,茶树生长很快,容易变老,有“茶到立夏一夜粗”的说法。
  所以后面的茶叶价植,与春茶相比,何止跌了十倍。
  也就是说,茶叶产得越早,价值越大。
  如果用大棚能达到这个效果,倒是个不错的赚钱主意。
  到了茶场,看到徐军明已经在路边等她了。
  靠近房子的一块茶地上,仿照她后院的大棚,在茶树的边上,搭了高大的大棚。
  两人走进去,感觉大棚里的温度,至少比外面高了五六度,现在接近二十度了,人站在里面,像是到了阳春三月,站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体感非常舒适。
  一般来说,这样的温度,茶树确实应该长得嫩芽了。
  而明前茶,一般就采尖尖的嫩芽来炒制,产量少,价格昂贵。
  方明湘喜欢喝绿茶,所以前世也看过相关的报导,好的明前茶,每斤价格最少五六千,好的过万。
  这是因为早春气温低,发芽的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
  而一个非常娴熟的采茶工,一天通常只能采半斤鲜叶。而4斤到4斤半鲜叶才能做1斤干茶。
  最后再经过筛选、精制。经过验证,每斤干茶,芽头通常在6万个以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