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8章
  封凌左手和右手的字确实不同。
  在科举考场上, 时间紧张, 一个不慎,是个人字迹就有变化。但毕竟朝廷对字体是有要求的, 又有能人会辨别字迹, 确定了笔锋之类的细节问题,自然还是很容易就让封凌过了复试。
  封凌了解这一切, 当然不会将上回那个张木的话放在心上。
  坐在殿试考场上,所有学子都有些紧张。
  先点名, 再散卷, 随后礼部走一下礼节程序,讲一讲考场规则再行个礼,显得这个殿试庄重严肃得很。最后发卷。
  殿试只考一个。
  策论。
  这是一场选朝廷核心成员的考核,自然要对朝中、对天下都了如指掌, 才能应对策论, 洋洋洒洒写下影响天下的文章。
  天下太平的时候,策论多是问一下学子本朝与前头各个朝代如何如何。天下不太平的时候, 策论多是问当下的重要事情, 转头写得好的, 很快就会被放到早朝上讨论商议。
  封凌收到卷子时, 基本上心中已有了准备。
  一眼扫下去, 总共四道题。
  每道题题目有长有短,短的两百来字解决,长得四五百字。总结下来,第一题说天下基层缺人才, 第二题说天下军籍的不足,第三题说钱的预算决算问题。
  最后一题,封凌顿在那儿。
  前面三题可以说是没什么大问题,题目非常笼统俗套,但本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懂一点行,亮点相当好写。
  但最后一题问的是:如何使天下百年太平。
  这道题说难不难,会拍马屁就行。说简单不简单,因为天下太平需要关注的点永远不止一个点。
  封凌提笔写字,像是一个真正的十九岁少年郎,意气风发。
  他从来不畏惧说一些犀利的话,毕竟皇帝喜欢。当朝陛下还能活个二十年,正是冲劲十足的时候,说得越是犀利,越是能讨得了他喜欢。
  同时,他还要考虑另外几个考官的想法。比如保守一些的礼部尚书,比如非常爱算钱的户部尚书,等等……
  每道题两千字朝上,当写到最后一道题时,封凌笔再度顿了一顿。多活了那么多年,他经历过很多事情。重新变回街头那穷苦少年郎时,才更意识到一些事情该怎么处理才最妥当。
  封凌不知怎么,竟对着这题想起了傅辛夷。
  要是她会怎么答呢?
  该是天马行空,想象出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
  封凌当然不能以傅辛夷的想法来答题,但却意外受到她的影响,写下了开头:以点引线,以线构面。花有盛谢,国有兴衰,当居安思危,方能以不变应天下万变。
  他写文章从来一气呵成。几乎是很肯定的写下了自己那么多年来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以最现实的例子展现到卷面上。何为现实?现实就是一个最普通的百姓所面对的一切。
  人,是这个天下的根基。
  当然,马屁他也没漏下,多夸了两句皇帝以前做出的好决策。
  收笔,停卷,封卷。
  考生陆续离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