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6节(3 / 4)
“好,小景要带去吗?”儿子还没去过镇上和县城呢。
“不带,咱们是有事,带着孩子不方便,让娘帮忙带一会吧,咱们回来买条鱼送过去。”分了家,让婆婆帮忙带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天一大早,夫妻俩把孩子送到老宅,搭上利叔的驴车去了县城。
县城比小镇繁华不少,处处人来人往,商铺数不胜数。
驴车一路到了县城最热闹的街市路口,夫妻俩下了车,直奔卖鱼的商铺。
县城有好几家卖鱼的摊子,但两人并不确定他们是自己养的还是用网捕的,但卖鱼的商铺有鱼苗卖的可能性最大。
夫妻俩来到了县城口碑较好的一家卖鱼铺,叫钱家鱼铺,据说是开了十几年的老铺子了。
两人一进去,钱家鱼铺的伙计忙上前,“两位想买什么鱼?”
出门在外,男子说话比较便利,陈如松开口问道:“你这可有鱼苗卖?”
“鱼苗?二位是要买鱼苗么?这事我一个小伙计卖不了,二位稍等下,我叫我们掌柜的来招待。”伙计大喊一声:“掌柜的,有人想买鱼苗。”
钱家鱼铺的掌柜应声出来,“二位好,鄙人是钱家鱼铺的掌柜,姓冯,您二位是想买哪种鱼的鱼苗?”
这掌柜的怎么文绉绉的,陈如松颇有些不习惯,不过还能适应,“什么鱼好养?我们第一次养鱼,也不太明白,是养来以后卖的。”
“原来是第一次养鱼,那您可来对了地方,我们铺子里卖的鱼大多都是自己养的,既然是第一次养鱼,鄙人建议您是混着养,草鱼为主,鲤鱼鲫鱼为辅,在配上一些胖头鱼,这样养是最稳妥的,鱼苗存活多。”
听到是打算以后出售,冯掌柜心中一喜,介绍的实在。
“这样。”陈如松稍稍点头,来之前他跟村里一些老人打听过,养鱼确实是混着养比较好养活,掌柜的介绍的这几种鱼都是常吃的,听着还算靠谱。
钱家鱼铺确实还行,“那这几样鱼的鱼苗是怎么卖的?”陈如松开始问价。
“这鱼苗,是一竹筒一竹筒卖的,一竹筒五六十条,卖一钱。”(私设)
冯掌柜的话音刚落,陈如松惊呼:“这么贵?”杨稔也不由露出赞同的眼神。
两文一条,买回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算养活一半,那就是四五文一条,还得养上大半年,难怪镇上没人养。
夫妻俩的反应在冯掌柜的预料之中。
“二位别惊讶,我家这鱼苗也是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可不是去大海一捞就有的,自然不便宜,不过二位,我们这还有另一种买法,便是半价卖出,但是日后鱼养成了,要卖一半到我们铺子。”
“卖一半给你们?”陈如松语气迟疑。
“是的,如果有多的我们都收,按一斤六文收,这个价不低,客官摆摊卖一条鱼十文,有一斤多快两斤重,还不如卖到我们铺子,还不用帮忙杀鱼,这鱼苗的价格还能少一半。”
冯掌柜语气很有诱惑力。
“那少了呢?”杨稔问道。
“若是少了五条以内,便不要紧,少了五条以外,除去卖给我们鱼铺的鱼,鱼苗算半价,其余的便是按原价算。”
“这样,我们先考虑一下。”陈如松冷静道。
出了铺子,杨稔建议:“多问几家吧。”虽然钱家确实口碑好些,可也是商人。
“这是自然的。”陈如松点头。
将县城的鱼铺都问了个遍,鱼苗的价格确实相差不了多少,不过各家都有出招揽收鱼的优惠。 ↑返回顶部↑
“不带,咱们是有事,带着孩子不方便,让娘帮忙带一会吧,咱们回来买条鱼送过去。”分了家,让婆婆帮忙带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天一大早,夫妻俩把孩子送到老宅,搭上利叔的驴车去了县城。
县城比小镇繁华不少,处处人来人往,商铺数不胜数。
驴车一路到了县城最热闹的街市路口,夫妻俩下了车,直奔卖鱼的商铺。
县城有好几家卖鱼的摊子,但两人并不确定他们是自己养的还是用网捕的,但卖鱼的商铺有鱼苗卖的可能性最大。
夫妻俩来到了县城口碑较好的一家卖鱼铺,叫钱家鱼铺,据说是开了十几年的老铺子了。
两人一进去,钱家鱼铺的伙计忙上前,“两位想买什么鱼?”
出门在外,男子说话比较便利,陈如松开口问道:“你这可有鱼苗卖?”
“鱼苗?二位是要买鱼苗么?这事我一个小伙计卖不了,二位稍等下,我叫我们掌柜的来招待。”伙计大喊一声:“掌柜的,有人想买鱼苗。”
钱家鱼铺的掌柜应声出来,“二位好,鄙人是钱家鱼铺的掌柜,姓冯,您二位是想买哪种鱼的鱼苗?”
这掌柜的怎么文绉绉的,陈如松颇有些不习惯,不过还能适应,“什么鱼好养?我们第一次养鱼,也不太明白,是养来以后卖的。”
“原来是第一次养鱼,那您可来对了地方,我们铺子里卖的鱼大多都是自己养的,既然是第一次养鱼,鄙人建议您是混着养,草鱼为主,鲤鱼鲫鱼为辅,在配上一些胖头鱼,这样养是最稳妥的,鱼苗存活多。”
听到是打算以后出售,冯掌柜心中一喜,介绍的实在。
“这样。”陈如松稍稍点头,来之前他跟村里一些老人打听过,养鱼确实是混着养比较好养活,掌柜的介绍的这几种鱼都是常吃的,听着还算靠谱。
钱家鱼铺确实还行,“那这几样鱼的鱼苗是怎么卖的?”陈如松开始问价。
“这鱼苗,是一竹筒一竹筒卖的,一竹筒五六十条,卖一钱。”(私设)
冯掌柜的话音刚落,陈如松惊呼:“这么贵?”杨稔也不由露出赞同的眼神。
两文一条,买回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算养活一半,那就是四五文一条,还得养上大半年,难怪镇上没人养。
夫妻俩的反应在冯掌柜的预料之中。
“二位别惊讶,我家这鱼苗也是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可不是去大海一捞就有的,自然不便宜,不过二位,我们这还有另一种买法,便是半价卖出,但是日后鱼养成了,要卖一半到我们铺子。”
“卖一半给你们?”陈如松语气迟疑。
“是的,如果有多的我们都收,按一斤六文收,这个价不低,客官摆摊卖一条鱼十文,有一斤多快两斤重,还不如卖到我们铺子,还不用帮忙杀鱼,这鱼苗的价格还能少一半。”
冯掌柜语气很有诱惑力。
“那少了呢?”杨稔问道。
“若是少了五条以内,便不要紧,少了五条以外,除去卖给我们鱼铺的鱼,鱼苗算半价,其余的便是按原价算。”
“这样,我们先考虑一下。”陈如松冷静道。
出了铺子,杨稔建议:“多问几家吧。”虽然钱家确实口碑好些,可也是商人。
“这是自然的。”陈如松点头。
将县城的鱼铺都问了个遍,鱼苗的价格确实相差不了多少,不过各家都有出招揽收鱼的优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