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 第167节(3 / 4)
不少渴望进京的宗室都仿佛见到了曙光,这一年只恨不得赶紧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庸庸碌碌地在王府里熬日子又有甚么意思,倒不如风风光光地受朝廷褒奖,每年都进一回京接受赏赐呢!崇王也正是这么想的,这一年可是努力得很,据说在封地里做了不少善事,极有可能被嘉奖。
周太皇太后自是极力支持新政。在她看来,如今能见到幼子崇王比甚么事都重要。至于孙儿,就藩便就藩罢,横竖她还有不少孙儿,也不缺这一个两个的。只是他们紧赶慢赶地就藩,别影响宗室新政便足够了。
“祖母放心,孙儿前些时日已经派锦衣卫前去各封国探查了。据陆续传回的消息,崇王叔父近来一心向善,年底定能召回京城。”朱祐樘宽慰道。说实话,他也想见一见这位令父皇一度意难平的叔父。同时亦想瞧瞧,他年年不忘上折子请求回京,究竟是真的孝顺祖母,或是还藏着些别的想法。无论如何,这位叔父对他日后宗室变革的布局都很重要。
周太皇太后松了口气,神色微霁:“行了,我这儿也没甚么重要的事儿了,你且去忙你的罢。记得让大哥儿多来仁寿宫走一走,最近只听说他在宫里四处闲逛,也不来仁寿宫露露脸,可真是个顽皮的小子。”
“他刚学会画舆图,正新鲜着呢。嘴上说是这个月定要画完宫里的舆图,每日都忙忙碌碌,也不知去了甚么地方。孙儿回坤宁宫的时候,有时都见不着他。”提起儿子,朱祐樘的神色越发温和了些。
“画舆图?这可真是新鲜得很。他小小年纪,怎会突然想起来画舆图?”周太皇太后很是讶异,不由得笑了,“说来,我活了这么长的年岁,几乎没见过几幅舆图。明儿让他带着画的舆图来让我瞧瞧罢。”
这一厢,祖孙二人气氛融洽地话家常;另一厢,坤宁宫里的氛围却带着几分沉闷。最近一段时日,张清皎已经让永康长公主、德清长公主开始准备自己的婚事,她只带着年纪尚小的仙游长公主处置宫务。却不想,岐王就藩的旨意传开后,无论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妹妹们都放下了手头的事,赶紧来了坤宁宫。
“皇嫂,仁和姐姐,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仙游长公主气哼哼的,“二哥这才走了多久?大家好不容易才从思念和不舍里走了出来,三哥怎么又闹了这么一出?!我听说,皇兄之前还劝过他呢!他竟连皇兄的劝告都不听!!”
张清皎垂目啜了一口热茶,淡淡地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你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却也有人觉得如今的日子不是他想过的。按自己的心愿而活,这是人之常情,你们也无须反应太激烈。”
“怎么能不激烈啊!二哥走是迫不得已,拖了这么些年才离开。而他呢,根本就是等不及了!活像是皇兄怎么亏待了他似的!”仙游长公主撅起嘴,“这些年来,皇兄皇嫂对咱们兄弟姊妹如何,谁不知道呢?他这么做,简直就是……就是白眼狼!”
永康长公主蹙紧眉,叹道:“本以为咱们兄弟姊妹都是一条心,却原来是我们想错了。”
“是啊。我还一直以为,二哥离开后,剩下的兄弟姊妹会更珍惜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呢。”德清长公主也无比感伤,“若是岐王府营造得顺利,明年此时,说不得三哥就会就藩了。接下来呢,是不是他们一个一个地都要离开?那皇嫂之前带着我们盘算的那些事,是不是会变成我们的一厢情愿?”
“甚么‘一厢情愿’?”仁和长公主勾起唇角,看向张清皎,“自个儿想走的,我们的盘算自是与他们无关。唯有留下来的,才是情谊深厚的兄弟姊妹。我倒觉得这不是件坏事,至少能帮咱们分辨出亲疏远近来。想给皇兄皇嫂分忧的,便是自己人;想给皇兄皇嫂添烦忧的,日后也不过是面子情而已。”呵呵,不错,她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作者有话要说: 兄弟姊妹多了
确实会有亲疏远近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些不舍,可是这也许就是一部分成长的代价吧~
岐王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就藩的时候差不多提一嘴完事儿
邵太妃嘛,我说过,求仁得仁啦~
第379章 益王迁居
与多愁善感的姊妹们相比, 年少的亲王们显然更想得开些。既然这是三哥的选择, 他们自然没有任何可置喙之处。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总是会有差异的, 谁也不可能强求,不是么?只是,三哥都不在乎甚么兄弟姊妹情深了,他们又何必太过在乎他呢?
朱祐槟与朱祐楎早已知道此事, 也与朱祐梈提过了。朱祐梈实在是难以理解朱祐棆的选择,私下向张延龄、朱祐乌等嘲弄了几句, 便懒怠再多说甚么了。横竖大家不是一路人, 他又何必因着此人白白耗费时间呢?与其义愤填膺地寻他问个清楚, 或者苦思冥想他究竟在想些甚么, 倒不如自个儿多跑两圈马、射几回箭呢!
寿王朱祐榰听说三哥主动上了就藩折子后, 便再也不曾与朱祐棆说过一句话,就连对朱祐枟亦冷淡了几分。他平日里存在感便不高,朱祐棆和朱祐枟都并未注意到他的变化。直到偶尔想起来他最近的举动时, 两兄弟才觉得心情略有些复杂。
泾王朱祐橓带着弟弟申王朱祐楷,以课业繁重为名,回避了朱祐棆和朱祐枟在的所有场合。每次见着他们,朱祐橓不是在教导弟弟念书习字,就是在给他讲各种各样的大道理。许是朱祐棆变得敏感了,总觉得朱祐橓字里行间都有几分影射他的意思, 令他只觉得格外尴尬。
至于荣王朱祐枢,难得地从顺从与逆反中抽身而出,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日后的打算。眼下他年纪尚小, 几年内或许都不需要面临就藩的抉择与考验。可他心里却藏着想要尽早逃离母亲身边的念头。但若以就藩来逃开母亲,离开了皇兄皇嫂,离开了兄弟姊妹,那他身边还剩下甚么呢?
岐王即将就藩的消息所带来的影响很快便消弭了。宫中众人津津乐道的,是益王朱祐槟即将迁居;以及唯有少数人才知道的,李广马上便要奉命出京开启商道。
每位亲王即将成婚之前,都会离开皇宫独居。因着国朝在京城不设藩王府,因此亲王大都暂居诸王馆中,一直住到就藩离京的时候。原本也没有甚么宗法规矩说,诸王馆里只能住一位亲王。兄长成婚尚未就藩,弟弟同样安置在诸王馆准备成婚的前例亦并非不曾有过。只是那时候兄弟之间年纪相差好几岁,同住的时日并不长,因此亦没有人觉得十分不便而已。
岐王朱祐棆不过比益王朱祐槟年长两个月,婚期亦只相差四个月。按照常理,兄弟俩说不得须得同住好几年,才会各自出京就藩。礼部与宗人府给朱祐槟筹备婚事的时候,便已经考虑到了二王同居诸王馆内的情况。经过讨论,他们决定给诸王馆中间筑一道宫墙,暂时分隔成两座府邸。
折子递上去后,内阁没有意见,皇帝陛下却很有意见。他特地将这群大臣唤过来:“诸王馆本来也只是三路七进的宅子而已。若是分隔成两座府邸,中间那一路的宫殿该如何归置?从中分为两半?归在某座府邸里?或者七拐八弯地平分了?”
“回禀陛下,臣等打算,前头四进宫殿归左,给岐王殿下住;后头两进宫殿带半个花园归右,给益王殿下住。”礼部的大臣禀报道,“只需在前四进与后头两进宫殿之间,以及园子中央筑起高墙,便能分出两座府邸了。岐王殿下与岐王妃目前也多住在中路前四进中,无需惊动二位搬迁。”
皇帝陛下摇摇首道:“你们眼下倒是划分清楚了,那以后呢?祐楎与他们俩只相差一岁,明年大约便是他的婚期了。若是他也要搬进诸王馆,难不成你们再重新划分一遍?” ↑返回顶部↑
周太皇太后自是极力支持新政。在她看来,如今能见到幼子崇王比甚么事都重要。至于孙儿,就藩便就藩罢,横竖她还有不少孙儿,也不缺这一个两个的。只是他们紧赶慢赶地就藩,别影响宗室新政便足够了。
“祖母放心,孙儿前些时日已经派锦衣卫前去各封国探查了。据陆续传回的消息,崇王叔父近来一心向善,年底定能召回京城。”朱祐樘宽慰道。说实话,他也想见一见这位令父皇一度意难平的叔父。同时亦想瞧瞧,他年年不忘上折子请求回京,究竟是真的孝顺祖母,或是还藏着些别的想法。无论如何,这位叔父对他日后宗室变革的布局都很重要。
周太皇太后松了口气,神色微霁:“行了,我这儿也没甚么重要的事儿了,你且去忙你的罢。记得让大哥儿多来仁寿宫走一走,最近只听说他在宫里四处闲逛,也不来仁寿宫露露脸,可真是个顽皮的小子。”
“他刚学会画舆图,正新鲜着呢。嘴上说是这个月定要画完宫里的舆图,每日都忙忙碌碌,也不知去了甚么地方。孙儿回坤宁宫的时候,有时都见不着他。”提起儿子,朱祐樘的神色越发温和了些。
“画舆图?这可真是新鲜得很。他小小年纪,怎会突然想起来画舆图?”周太皇太后很是讶异,不由得笑了,“说来,我活了这么长的年岁,几乎没见过几幅舆图。明儿让他带着画的舆图来让我瞧瞧罢。”
这一厢,祖孙二人气氛融洽地话家常;另一厢,坤宁宫里的氛围却带着几分沉闷。最近一段时日,张清皎已经让永康长公主、德清长公主开始准备自己的婚事,她只带着年纪尚小的仙游长公主处置宫务。却不想,岐王就藩的旨意传开后,无论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妹妹们都放下了手头的事,赶紧来了坤宁宫。
“皇嫂,仁和姐姐,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仙游长公主气哼哼的,“二哥这才走了多久?大家好不容易才从思念和不舍里走了出来,三哥怎么又闹了这么一出?!我听说,皇兄之前还劝过他呢!他竟连皇兄的劝告都不听!!”
张清皎垂目啜了一口热茶,淡淡地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你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却也有人觉得如今的日子不是他想过的。按自己的心愿而活,这是人之常情,你们也无须反应太激烈。”
“怎么能不激烈啊!二哥走是迫不得已,拖了这么些年才离开。而他呢,根本就是等不及了!活像是皇兄怎么亏待了他似的!”仙游长公主撅起嘴,“这些年来,皇兄皇嫂对咱们兄弟姊妹如何,谁不知道呢?他这么做,简直就是……就是白眼狼!”
永康长公主蹙紧眉,叹道:“本以为咱们兄弟姊妹都是一条心,却原来是我们想错了。”
“是啊。我还一直以为,二哥离开后,剩下的兄弟姊妹会更珍惜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呢。”德清长公主也无比感伤,“若是岐王府营造得顺利,明年此时,说不得三哥就会就藩了。接下来呢,是不是他们一个一个地都要离开?那皇嫂之前带着我们盘算的那些事,是不是会变成我们的一厢情愿?”
“甚么‘一厢情愿’?”仁和长公主勾起唇角,看向张清皎,“自个儿想走的,我们的盘算自是与他们无关。唯有留下来的,才是情谊深厚的兄弟姊妹。我倒觉得这不是件坏事,至少能帮咱们分辨出亲疏远近来。想给皇兄皇嫂分忧的,便是自己人;想给皇兄皇嫂添烦忧的,日后也不过是面子情而已。”呵呵,不错,她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作者有话要说: 兄弟姊妹多了
确实会有亲疏远近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些不舍,可是这也许就是一部分成长的代价吧~
岐王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就藩的时候差不多提一嘴完事儿
邵太妃嘛,我说过,求仁得仁啦~
第379章 益王迁居
与多愁善感的姊妹们相比, 年少的亲王们显然更想得开些。既然这是三哥的选择, 他们自然没有任何可置喙之处。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总是会有差异的, 谁也不可能强求,不是么?只是,三哥都不在乎甚么兄弟姊妹情深了,他们又何必太过在乎他呢?
朱祐槟与朱祐楎早已知道此事, 也与朱祐梈提过了。朱祐梈实在是难以理解朱祐棆的选择,私下向张延龄、朱祐乌等嘲弄了几句, 便懒怠再多说甚么了。横竖大家不是一路人, 他又何必因着此人白白耗费时间呢?与其义愤填膺地寻他问个清楚, 或者苦思冥想他究竟在想些甚么, 倒不如自个儿多跑两圈马、射几回箭呢!
寿王朱祐榰听说三哥主动上了就藩折子后, 便再也不曾与朱祐棆说过一句话,就连对朱祐枟亦冷淡了几分。他平日里存在感便不高,朱祐棆和朱祐枟都并未注意到他的变化。直到偶尔想起来他最近的举动时, 两兄弟才觉得心情略有些复杂。
泾王朱祐橓带着弟弟申王朱祐楷,以课业繁重为名,回避了朱祐棆和朱祐枟在的所有场合。每次见着他们,朱祐橓不是在教导弟弟念书习字,就是在给他讲各种各样的大道理。许是朱祐棆变得敏感了,总觉得朱祐橓字里行间都有几分影射他的意思, 令他只觉得格外尴尬。
至于荣王朱祐枢,难得地从顺从与逆反中抽身而出,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日后的打算。眼下他年纪尚小, 几年内或许都不需要面临就藩的抉择与考验。可他心里却藏着想要尽早逃离母亲身边的念头。但若以就藩来逃开母亲,离开了皇兄皇嫂,离开了兄弟姊妹,那他身边还剩下甚么呢?
岐王即将就藩的消息所带来的影响很快便消弭了。宫中众人津津乐道的,是益王朱祐槟即将迁居;以及唯有少数人才知道的,李广马上便要奉命出京开启商道。
每位亲王即将成婚之前,都会离开皇宫独居。因着国朝在京城不设藩王府,因此亲王大都暂居诸王馆中,一直住到就藩离京的时候。原本也没有甚么宗法规矩说,诸王馆里只能住一位亲王。兄长成婚尚未就藩,弟弟同样安置在诸王馆准备成婚的前例亦并非不曾有过。只是那时候兄弟之间年纪相差好几岁,同住的时日并不长,因此亦没有人觉得十分不便而已。
岐王朱祐棆不过比益王朱祐槟年长两个月,婚期亦只相差四个月。按照常理,兄弟俩说不得须得同住好几年,才会各自出京就藩。礼部与宗人府给朱祐槟筹备婚事的时候,便已经考虑到了二王同居诸王馆内的情况。经过讨论,他们决定给诸王馆中间筑一道宫墙,暂时分隔成两座府邸。
折子递上去后,内阁没有意见,皇帝陛下却很有意见。他特地将这群大臣唤过来:“诸王馆本来也只是三路七进的宅子而已。若是分隔成两座府邸,中间那一路的宫殿该如何归置?从中分为两半?归在某座府邸里?或者七拐八弯地平分了?”
“回禀陛下,臣等打算,前头四进宫殿归左,给岐王殿下住;后头两进宫殿带半个花园归右,给益王殿下住。”礼部的大臣禀报道,“只需在前四进与后头两进宫殿之间,以及园子中央筑起高墙,便能分出两座府邸了。岐王殿下与岐王妃目前也多住在中路前四进中,无需惊动二位搬迁。”
皇帝陛下摇摇首道:“你们眼下倒是划分清楚了,那以后呢?祐楎与他们俩只相差一岁,明年大约便是他的婚期了。若是他也要搬进诸王馆,难不成你们再重新划分一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