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极品的美满生活 第2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钱建军有些心慌,周念夏回城了,他真的能一起过去吗?两人在一起的时间愈长,美好的回忆愈多,他就愈加害怕失去。如若不能,那他又该怎么办。只是想到周念夏,想到两个孩子,钱建军发誓,不论周念夏去到哪里,他都会带着两个孩子一直跟着,一家子就应该齐齐整整在一起才对。
  钱母显然不会知道,这一通电话根本没有起到阻拦的作用,反而更加坚定了小儿子的信心。即将离家远去的,可能不止一个小儿媳,而是小儿子一家四口人。
  钱建军虽然心急如焚,但也没有立即回家,仍是等到了周末放假,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回到了钱家。又试探性的问了一下周念夏的想法,周念夏自是十分坚定高考回城的想法。
  周念夏已经想好了,当了好几年的老师,她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职业,等报志愿的时候她就报上市的师范类院校。以后,以华国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程度,以后教育行业形势肯定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好,那么老师肯定是份十分有前景的工作(才不是因为老师工作很轻松呢)。
  钱建军听了只得表示同意,还特自然的和周念夏商量起了,自己和两个孩子该怎么一起去上市。周念夏也没有察觉到不对,不过虽然周念夏对自己有信心,但考试还没考,现在想这些也就是个想法罢了,远没到实施的地步。
  到了10月份,□□下发了恢复高考的正式文件,消息瞬间席卷了整个华国。各大媒体同步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进行。
  因为高考制度一度中断了10年,此次高考不限人员,除了应届初高中生外,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都在此次可参加考试的范围内,年龄也放开到了30岁,不限婚否。
  所以,哪怕周念夏今年已经25,是两个孩子的妈了,还是可以参加这次高考的。不过这种好事也就头两年,后面肯定还是会严格起来,毕竟正经学校毕业的应届生整体知识水平总要好些。
  如果说,高考制度的中断磨灭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与看重,而现在的恢复就是在郑重向世人宣告,国家开始注重教育了,知识人才的春天即将到来。
  原本或信或疑的人们,都相信了。只有一个月,此时时间已经很赶了,谁都不敢肯定政策什么时候又会变动,下一次高考还会不会来临。故而,所有有志高考的人,都决定参加这些高考,一时间斗志盎然,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不参加这次高考。
  前进大队亦是如此。
  繁忙的秋收时节,原本老老实实干了几年活的知青们,此刻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考试上,哪里还有心思赚公分,纷纷找钱队长请假。
  钱队长知道自己要是不同意怕是会引起众怒,也不阻拦,只是说明不干活是没有公分的,潜台词就是没有公分也就没有粮食。知青们能接受,他也就不管了。地里的活,他们村里的人照样能干得好。
  有点积蓄的用积蓄,没有积蓄的都在找家里支援,这一考关乎他们日后究竟是只能扎根农村还是能回到城里,轻忽不得。
  队里的事,因为钱队长有意的放下没有引起什么纠葛,但其他矛盾就不同了。
  还住在知青宿舍里的单身知青还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每日除了吃喝睡就是聚在一起看书。至于有了家室的还想这样,做梦呢。
  周念夏这边,因为钱建军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支持,去钱父钱母那里做过功课,钱家其他人也都没有去说什么。而且周念夏也没耽误自己的工作,故而都体谅起她、尽量不让她干家务活,甚至家中最近的伙食都好了不少,那是钱母想着对小儿媳好点别真给逼走了。
  周念夏开始了复习备考路,联合其他知青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型的复习小组,一个个都日夜不辍的复习、看书,企图在这次考试全力以赴搏一把。
  其他成家的知青自然没有这种好待遇。家中人同不同意是一说,反正同不同意也影响不了他们的态度,但是家中因此产生的矛盾也逼得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带孩子、洗衣做饭甚至上工干活,一个躲不掉,因为一起吃饭分粮,一个人少干一点就得其他人多干一点,一家人也不都是一条心的。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得在白日里干完活后,晚上再来知青宿舍一起学习,复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众多知青们,有的知识基础不同,有的学习时间和能力不同,最后学习的结果自然就各有差异,有学的好的,也有学的不好的。
  周念夏显然就是那个学的好的,不提当老师这么多年都没放下的基础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状态也比任何人都要好,知青们有什么不懂得都会来问她。知青们在心里是很羡慕她的,觉得她最后肯定能考上大学,而自己不知道有没有希望。
  当然,背地里八卦的村人也不少,有的说周念夏不惜福,婆家对她这么好也要走,是个狠心的;也有的说周念夏看着不是这样的人,不知道就不要瞎传消息;更多的人是说钱家人傻,对一个不是一条心的儿媳也这么好。
  这些或好或坏的流言,周念夏都无暇顾及了,因为高考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首次参加高考的一共有五百多万人次,录取的却只有二十七万,录取率十分之低。她不知道现在有多少能人在摩拳擦掌地准备考试,只得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有话要说:  竹里: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幸福美好的了,我们都应该珍惜!
  第38章 抛夫弃子女知青17
  随着人们紧张复习的脚步, 时间缓缓迈入了1978年的12月, 这个开始改变整个华国发展进程的时间点。
  在众人不知是着急期盼,还是该忐忑害怕的心情中, 高考如约来临。
  整场考试的考点都安排在县城中学,监考老师是调的县城各个中学的老师。因为前进大队位置偏远, 周念夏他们提前两天就到了县里招待所, 一群人互相作伴, 倒也没要家人陪同。
  在招待所,周念夏看见了很多认识、不认识的知青, 都是下面公社的, 只有少量的村里人。直到到了考试现场,周念夏才知道, 还有很大一部分考生是青年工人, 按政策, 他们参加高考是可以保留工资的, 而作为大队小学老师的周念夏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