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第534节(2 / 4)
……
阎君们正在给他讲道理:“没有明确的法条就没有法律漏洞”
“现在人们的思想很沉重,缺乏上古时期的天真烂漫,汉唐时期的潇洒风流,就是因为想得太多了。”
“秩序的产生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混乱。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古罗马法学家写的自然法,你看了吗?”
张居正:“看了一些。”地府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书,他看了一些,其中有些令人惊诧,是另一番道理,但也是道理。
“古罗马这些法学家还研究过我们地府的秩序,可以类比为陪审团制。人间宗族开会可以类比为公民大会……我们但不会杀掉苏格拉底。”
嬴政的态度很简单:法治高于人治,人容易被左右,没有统一标准,我除外。我就是法律本身。能长生不老永远执政,真是快乐。
张居正:幸好我补了所有没听说过的历史。
“这和不能独尊某一学派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定下一个标准,拿什么教学生?”
嬴政:“都教。法道墨兵四家的思想,都应该学。现在不会皓首穷经,耐心的学上几十年,在入仕,也不晚。”吕雉那天烤点心失败,就跟我说什么好饭不怕晚。我能等她从揉面开始重新做,学子们的时间不值什么,就应该学全了。谁让他们不是天才。
白发阎君:“没错。道法墨兵四家的思想,鬼都应该懂。慈、俭、清净;严明法纪;不辞劳苦;能战能胜。”
其他阎君纷纷表示赞同,没错啊我们都会啊,这不难的。
张居正心说这个标准定的实在是有点高了,幸好不是考试标准:“这四学派的顺序如何定夺?”
在阎君们争论了小半个时辰之后,他走了。
又继续争论了很久。
第387章
为什么张居正总能混的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活的时候被他压迫?死后还要被他压迫?
这是很多明朝鬼魂的思想,还是那些能说善道, 能文能书的文人, 才感到了压迫。地府一向自诩宽容自由, 却让他们在传播理学思想时举步维艰,真觉得举步维艰。
“压制了理学, 别人就都自由了。”
“是因为他们不宽容才不能共存。”
“话虽如此,张居正的确出奇,纵观三千年历史, 哪朝的官员不是等朝代结束之后再授官任用, 唯独对明朝的官员高看了一眼, 于谦、陆炳、张居正他们几个,匆匆忙忙就就任去了。”
发现这件事的何止是地府的官员们, 就连那些反对张居正的理学士大夫都读过阴间选官的标准, 对另外两位不敢说什么, 于谦真清廉近神仙, 陆炳暗中救护的文官不计其数,唯独张居正, 是个公敌。
被他关闭的书院的院长, 在生前就写文章骂他, 死后刚开了一个书院, 和人们一起探讨文化道德, 结果又被关闭了书院,无事可做继续骂他。
阎君们正在埋头处理奏本,忽然看到其中有一份百姓上奏的奏本——各个部门贴在奏本上的标题小纸条颜色不同, 还会写上部门的抬头和大纲。只有普通百姓上奏时才会用白纸折子,也没有抬头。
里面问的就是为什么张居正生前夺情不必守孝,死后又夺情不必等明朝灭亡就可以出仕。他比别人究竟有什么不同?阎君制定的礼法,自己都不在意,如何服众?
阎君们简短的探讨了一下:“说的有道理。”
“没错,我们是不应该这么做。”
“自己制定的规则,居然就这么忽视了。”
当即修改阴律:官员都要等朝代结束后才允许任职——这一条坚决不变。后附条款:该官员生平忠直但下场凄惨除外。像是这种生前被斩首示众、或者死后被抄家差点灭门的,他们和皇帝的君臣恩义已经断绝了,可以用。
即便是世受君恩,被杀这一点也已经结账,一点都不担心再有什么变故。在现在志同道合想要搭救宋高宗的人群中,肯定没有岳飞,谁也不能对他道德绑架。 ↑返回顶部↑
阎君们正在给他讲道理:“没有明确的法条就没有法律漏洞”
“现在人们的思想很沉重,缺乏上古时期的天真烂漫,汉唐时期的潇洒风流,就是因为想得太多了。”
“秩序的产生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混乱。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古罗马法学家写的自然法,你看了吗?”
张居正:“看了一些。”地府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书,他看了一些,其中有些令人惊诧,是另一番道理,但也是道理。
“古罗马这些法学家还研究过我们地府的秩序,可以类比为陪审团制。人间宗族开会可以类比为公民大会……我们但不会杀掉苏格拉底。”
嬴政的态度很简单:法治高于人治,人容易被左右,没有统一标准,我除外。我就是法律本身。能长生不老永远执政,真是快乐。
张居正:幸好我补了所有没听说过的历史。
“这和不能独尊某一学派有什么关系?如果不定下一个标准,拿什么教学生?”
嬴政:“都教。法道墨兵四家的思想,都应该学。现在不会皓首穷经,耐心的学上几十年,在入仕,也不晚。”吕雉那天烤点心失败,就跟我说什么好饭不怕晚。我能等她从揉面开始重新做,学子们的时间不值什么,就应该学全了。谁让他们不是天才。
白发阎君:“没错。道法墨兵四家的思想,鬼都应该懂。慈、俭、清净;严明法纪;不辞劳苦;能战能胜。”
其他阎君纷纷表示赞同,没错啊我们都会啊,这不难的。
张居正心说这个标准定的实在是有点高了,幸好不是考试标准:“这四学派的顺序如何定夺?”
在阎君们争论了小半个时辰之后,他走了。
又继续争论了很久。
第387章
为什么张居正总能混的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活的时候被他压迫?死后还要被他压迫?
这是很多明朝鬼魂的思想,还是那些能说善道, 能文能书的文人, 才感到了压迫。地府一向自诩宽容自由, 却让他们在传播理学思想时举步维艰,真觉得举步维艰。
“压制了理学, 别人就都自由了。”
“是因为他们不宽容才不能共存。”
“话虽如此,张居正的确出奇,纵观三千年历史, 哪朝的官员不是等朝代结束之后再授官任用, 唯独对明朝的官员高看了一眼, 于谦、陆炳、张居正他们几个,匆匆忙忙就就任去了。”
发现这件事的何止是地府的官员们, 就连那些反对张居正的理学士大夫都读过阴间选官的标准, 对另外两位不敢说什么, 于谦真清廉近神仙, 陆炳暗中救护的文官不计其数,唯独张居正, 是个公敌。
被他关闭的书院的院长, 在生前就写文章骂他, 死后刚开了一个书院, 和人们一起探讨文化道德, 结果又被关闭了书院,无事可做继续骂他。
阎君们正在埋头处理奏本,忽然看到其中有一份百姓上奏的奏本——各个部门贴在奏本上的标题小纸条颜色不同, 还会写上部门的抬头和大纲。只有普通百姓上奏时才会用白纸折子,也没有抬头。
里面问的就是为什么张居正生前夺情不必守孝,死后又夺情不必等明朝灭亡就可以出仕。他比别人究竟有什么不同?阎君制定的礼法,自己都不在意,如何服众?
阎君们简短的探讨了一下:“说的有道理。”
“没错,我们是不应该这么做。”
“自己制定的规则,居然就这么忽视了。”
当即修改阴律:官员都要等朝代结束后才允许任职——这一条坚决不变。后附条款:该官员生平忠直但下场凄惨除外。像是这种生前被斩首示众、或者死后被抄家差点灭门的,他们和皇帝的君臣恩义已经断绝了,可以用。
即便是世受君恩,被杀这一点也已经结账,一点都不担心再有什么变故。在现在志同道合想要搭救宋高宗的人群中,肯定没有岳飞,谁也不能对他道德绑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