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第一次……(1 / 2)
1918年11月,雪刚下过,天空已经放晴,广袤的五大湖已经变成了一片雪白的冰雪世界。它像往年一样的冰封,就恍如一片巨大的平原。
10个月的战争让美国人受创巨深,佛罗里达丢了,密歇根丢了,俄亥俄州丢了,华盛顿丢了。
巴尔地摩变成了前线,这个美国最重要的港口,眼下变得半点也不安全了。中国人的飞机已经可以直接穿过美军的防线威胁着费城和纽约了。
而同样至关重要的五大湖区域呢?密歇根州99%的国土失守,美国人唯一还剩下一个底特律城,还在坚固顽强的防守中。
隔着云层,李楠向下张望,茫茫的冰天边际处,出现了一抹地平线。随着距离的拉近,模糊的地平线逐渐变化成高低起伏的一片山丘,拿着军用望远镜,李楠已经能分别出那个湖边小镇上空飘扬的加拿大旗帜了。
李楠是北美第6轰炸机编队的总指挥,军衔已经从当初的中校提升为上校。他人是今年夏天才从欧洲转到北美的。现在受命的任务就是带领机群去轰炸纽约州的某处水力发电站。
纽约州是现下老美电力的主要输入地之一。这里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东北部是阿迪朗达克山脉,其中马西山海拔高度为1629米,是全州最高点。南面大部分属阿巴拉契亚高原,占全州面积的50%。州缘分布有西、北部的滨湖平原和圣劳伦斯谷地,东部的哈得孙-莫霍克低地及东南端的大西洋沿岸平原。是整个纽约州仅有的农业经济区。
湖泊众多,多冰碛湖,湖岸线600千米。哈得孙-莫霍克低地是沟通大西洋岸与大湖区唯一的低通道,水陆交通便利。自然也是中国空军集中轰炸的地方之一,现在已经一片狼藉,满目苍夷。
阿帕拉契高原区是纽约州面积最大的地理区域,几乎涵盖了该州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纽约州最主要的河流有哈德逊河、莫哈克河、圣罗伦斯河、以及尼加拉河,多发源于这里。密集的河流加上高原山地的地形,可想而知这里的水力资源有多么的丰富。美国人在当年的战争后失去了全国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为了重新振作自己的工业,就开始了转煤炭发电为水力发电,大力开发这里的水力资源。距离这次战争开始前位置,纽约州一地的水利发展量就可以占据全美发电总量的35%。
李楠看了看手腕上的飞行员专用手表,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飞行,已经是凌晨2点左右了。回身看了看跟在自己座机后的编号为‘夜鹰’的轰炸机大队,从每架飞机机头亮起的黄色小灯可以看出,飞机队形还基本保持着。李楠的面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深夜利用如此简单的方式,靠着引航员对于星座的认知——从海军部队借调的人才,进行机群跨湖长途奔袭,这应该是人类空战历史上的第一次。能保持较完整的队形,不出现迷航的现象,按预定计划到达目的地附近,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半。这也为日后的大规模机群夜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这时黑夜笼罩着整个阿巴拉契亚高原,鉴于眼下的世界还没有雷达出现,李楠率领的‘夜鹰’轰炸机群,隐藏在4000米高空的云层中,悄无人知地就飞越了美军一个接一个的防空警哨,在尼亚加拉瀑布城转向正东沿着尼亚加拉河向微微偏北方向飞去。美国人一点也没察觉到夜鹰们的到来,李楠机群很是有点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作为李楠已经不止一次光顾着的尼亚加拉瀑布城,他对于这里真的是很熟悉很熟悉的。此地位在美国纽约州的西部,临尼亚加拉河右岸,靠尼亚加拉瀑布,因游览尼亚加拉瀑布而得发展。与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城隔河相望,有桥相通,人口20余万多。
尼亚加拉瀑布城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有人聚居。但整个城市要到1887年5月才正式成立。由于位处大瀑布,极宜水力发电,整个城市以水力发电作基础,发展了一大批重工业。在了十九世纪末,美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绝大挫折,尼亚加拉瀑布城因为电力的原因地位变得就更加重要。
等到这次中美开战前夕,尼亚加拉瀑布城已是一个集机械加工、发电、塑胶、化工、造纸、橡胶等多种工业于一身的工业经济支柱城市。这里也是纽约州第一个受到中国航空部队集中轰炸的地方。一座接一座的水电站和工厂在炮弹的爆裂中变成一片白地。
其化工和橡胶、塑胶等工业的诸多工厂因为离不开大批量的工业用水,被炸平后,无数工业用料还一度造成了尼亚加拉河的水流污染,给下游城市的用水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横跨整个伊利湖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城,可以说是此次空袭行动的一个节点,接下来顺着尼亚加拉河抵达目的地,其难度远比先前要轻松。不过李楠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神经,相反,看着下方山地之间稀稀落落的城镇灯光,和幽深黑暗的山脉,李楠的精神绷得更紧了。
行百里而半九十,可不要关键时刻掉链子啊!
机群向着纽约州内陆飞了一个小时,按照事先的计划,轰炸目标就在附近了。那么一个最头痛的问题摆在了李楠的面前,如何在黑夜中寻找到正确的轰炸目标?
这是此次夜袭行动最后的一个难题。在还没有雷达的年代,即使引航员对于星象了结再透彻,也只能指引机群到达大概的位置。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头,李楠能够依赖的只有根据计划潜伏在目标附近的间谍,向前来袭击的机群提供的目标识别标志。
只不过在计划当中那个时间是点40分,现在才3点32分!
机群已经来到了目的地,正在4000米高空中盘旋,没有间谍的标记,李楠虽然瞪大了眼睛,也只能瞧到下方零星点点的火光,不知道是不是城镇居民区什么的。
他不敢轻易地压低高度,否则惊动了下面的人,又没有寻到真正的目标,麻烦可就大了。最主要的是,夜袭的威慑力就要降低一个等级了。
8分钟的时间,李楠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只是短短的八分钟,他就看了不下二十次手表,浑身大汗淋淋。现在的天可是大冬天,飞机还是在4000米的高空上,李楠的汗水把**都给湿透了。
李楠现在只能等待着间谍的行动了。他总不能让机群把炸弹向下面的山区乱扔一气吧。下面的山区有好几处有灯光,但在高空中很难断定哪一处是城镇,哪一处是居民区,哪一出是水电站。正当李楠心急如焚,举棋不定的时候,忽然在下方的一处山头上一道亮红的火光映入了他的眼中。这是有人在山上燃起了篝火啊。几乎是同时的,下方的山区中又先后点燃了两堆篝火。
这就是约定的信号啊!李楠的脑中冒出了巨大的惊喜。这三堆篝火构成的三角形的中间位置,灯光比其它地方的数量要少一些,可以说是让李楠最没攻击**的地方,而这恰恰就是目标所在。
“放指示灯,第一、二、三中队按顺序,成一路纵队,跟随我的飞机下降至500米高度投弹。”心神大定的李楠立刻下达了命令。这次的夜间空袭时间相当紧凑,为了携带副油箱,轰炸机的载弹量都被消减了一些。飞行时间是万分珍贵的。
李楠一刻也不耽误,发现目标后,立刻亮起指示灯,驾驶着轰炸机,直接采取俯冲而降,凛冽的寒风也无法掩盖机群呼啸的声音,不过在这个俯冲过程当中,李楠倒也渐渐辨别出了水电站的一点踪迹。虽然在黑夜但依稀只能分辩出来一个轮廓。
首选打击的对象自然是水电站的主体部分,一颗颗炸弹落到了水堤前后,“轰轰轰”震动大地的爆炸声连串响起,更为恐怖的是那冲天而起的火焰,瞬间便吞没一切能燃烧的人和物。
那是此次轰炸当中配属的一小部分燃烧弹。是一种简单的战术型大范围杀伤武器,技术含量很低级,利用大量的汽油瞬间爆炸产生高爆高温和抽真空的现象,让处在爆炸范围内的人畜皆难以逃生,爆炸产生的烈火还可以波及更广的范围。
发电站的身影终于在熊熊大火中显亮了出来,不愧是纽约州屈指可数的大电站,这规模李楠愣是从没有见过的大,映红天际的大火魔鬼一样在整个电站区域内张牙舞爪。一架架俯冲而下的轰炸机轻松容易地将炸弹落到它们要去的地方。 ↑返回顶部↑
10个月的战争让美国人受创巨深,佛罗里达丢了,密歇根丢了,俄亥俄州丢了,华盛顿丢了。
巴尔地摩变成了前线,这个美国最重要的港口,眼下变得半点也不安全了。中国人的飞机已经可以直接穿过美军的防线威胁着费城和纽约了。
而同样至关重要的五大湖区域呢?密歇根州99%的国土失守,美国人唯一还剩下一个底特律城,还在坚固顽强的防守中。
隔着云层,李楠向下张望,茫茫的冰天边际处,出现了一抹地平线。随着距离的拉近,模糊的地平线逐渐变化成高低起伏的一片山丘,拿着军用望远镜,李楠已经能分别出那个湖边小镇上空飘扬的加拿大旗帜了。
李楠是北美第6轰炸机编队的总指挥,军衔已经从当初的中校提升为上校。他人是今年夏天才从欧洲转到北美的。现在受命的任务就是带领机群去轰炸纽约州的某处水力发电站。
纽约州是现下老美电力的主要输入地之一。这里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东北部是阿迪朗达克山脉,其中马西山海拔高度为1629米,是全州最高点。南面大部分属阿巴拉契亚高原,占全州面积的50%。州缘分布有西、北部的滨湖平原和圣劳伦斯谷地,东部的哈得孙-莫霍克低地及东南端的大西洋沿岸平原。是整个纽约州仅有的农业经济区。
湖泊众多,多冰碛湖,湖岸线600千米。哈得孙-莫霍克低地是沟通大西洋岸与大湖区唯一的低通道,水陆交通便利。自然也是中国空军集中轰炸的地方之一,现在已经一片狼藉,满目苍夷。
阿帕拉契高原区是纽约州面积最大的地理区域,几乎涵盖了该州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纽约州最主要的河流有哈德逊河、莫哈克河、圣罗伦斯河、以及尼加拉河,多发源于这里。密集的河流加上高原山地的地形,可想而知这里的水力资源有多么的丰富。美国人在当年的战争后失去了全国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为了重新振作自己的工业,就开始了转煤炭发电为水力发电,大力开发这里的水力资源。距离这次战争开始前位置,纽约州一地的水利发展量就可以占据全美发电总量的35%。
李楠看了看手腕上的飞行员专用手表,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飞行,已经是凌晨2点左右了。回身看了看跟在自己座机后的编号为‘夜鹰’的轰炸机大队,从每架飞机机头亮起的黄色小灯可以看出,飞机队形还基本保持着。李楠的面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深夜利用如此简单的方式,靠着引航员对于星座的认知——从海军部队借调的人才,进行机群跨湖长途奔袭,这应该是人类空战历史上的第一次。能保持较完整的队形,不出现迷航的现象,按预定计划到达目的地附近,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半。这也为日后的大规模机群夜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这时黑夜笼罩着整个阿巴拉契亚高原,鉴于眼下的世界还没有雷达出现,李楠率领的‘夜鹰’轰炸机群,隐藏在4000米高空的云层中,悄无人知地就飞越了美军一个接一个的防空警哨,在尼亚加拉瀑布城转向正东沿着尼亚加拉河向微微偏北方向飞去。美国人一点也没察觉到夜鹰们的到来,李楠机群很是有点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作为李楠已经不止一次光顾着的尼亚加拉瀑布城,他对于这里真的是很熟悉很熟悉的。此地位在美国纽约州的西部,临尼亚加拉河右岸,靠尼亚加拉瀑布,因游览尼亚加拉瀑布而得发展。与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城隔河相望,有桥相通,人口20余万多。
尼亚加拉瀑布城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有人聚居。但整个城市要到1887年5月才正式成立。由于位处大瀑布,极宜水力发电,整个城市以水力发电作基础,发展了一大批重工业。在了十九世纪末,美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绝大挫折,尼亚加拉瀑布城因为电力的原因地位变得就更加重要。
等到这次中美开战前夕,尼亚加拉瀑布城已是一个集机械加工、发电、塑胶、化工、造纸、橡胶等多种工业于一身的工业经济支柱城市。这里也是纽约州第一个受到中国航空部队集中轰炸的地方。一座接一座的水电站和工厂在炮弹的爆裂中变成一片白地。
其化工和橡胶、塑胶等工业的诸多工厂因为离不开大批量的工业用水,被炸平后,无数工业用料还一度造成了尼亚加拉河的水流污染,给下游城市的用水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横跨整个伊利湖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城,可以说是此次空袭行动的一个节点,接下来顺着尼亚加拉河抵达目的地,其难度远比先前要轻松。不过李楠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神经,相反,看着下方山地之间稀稀落落的城镇灯光,和幽深黑暗的山脉,李楠的精神绷得更紧了。
行百里而半九十,可不要关键时刻掉链子啊!
机群向着纽约州内陆飞了一个小时,按照事先的计划,轰炸目标就在附近了。那么一个最头痛的问题摆在了李楠的面前,如何在黑夜中寻找到正确的轰炸目标?
这是此次夜袭行动最后的一个难题。在还没有雷达的年代,即使引航员对于星象了结再透彻,也只能指引机群到达大概的位置。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头,李楠能够依赖的只有根据计划潜伏在目标附近的间谍,向前来袭击的机群提供的目标识别标志。
只不过在计划当中那个时间是点40分,现在才3点32分!
机群已经来到了目的地,正在4000米高空中盘旋,没有间谍的标记,李楠虽然瞪大了眼睛,也只能瞧到下方零星点点的火光,不知道是不是城镇居民区什么的。
他不敢轻易地压低高度,否则惊动了下面的人,又没有寻到真正的目标,麻烦可就大了。最主要的是,夜袭的威慑力就要降低一个等级了。
8分钟的时间,李楠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只是短短的八分钟,他就看了不下二十次手表,浑身大汗淋淋。现在的天可是大冬天,飞机还是在4000米的高空上,李楠的汗水把**都给湿透了。
李楠现在只能等待着间谍的行动了。他总不能让机群把炸弹向下面的山区乱扔一气吧。下面的山区有好几处有灯光,但在高空中很难断定哪一处是城镇,哪一处是居民区,哪一出是水电站。正当李楠心急如焚,举棋不定的时候,忽然在下方的一处山头上一道亮红的火光映入了他的眼中。这是有人在山上燃起了篝火啊。几乎是同时的,下方的山区中又先后点燃了两堆篝火。
这就是约定的信号啊!李楠的脑中冒出了巨大的惊喜。这三堆篝火构成的三角形的中间位置,灯光比其它地方的数量要少一些,可以说是让李楠最没攻击**的地方,而这恰恰就是目标所在。
“放指示灯,第一、二、三中队按顺序,成一路纵队,跟随我的飞机下降至500米高度投弹。”心神大定的李楠立刻下达了命令。这次的夜间空袭时间相当紧凑,为了携带副油箱,轰炸机的载弹量都被消减了一些。飞行时间是万分珍贵的。
李楠一刻也不耽误,发现目标后,立刻亮起指示灯,驾驶着轰炸机,直接采取俯冲而降,凛冽的寒风也无法掩盖机群呼啸的声音,不过在这个俯冲过程当中,李楠倒也渐渐辨别出了水电站的一点踪迹。虽然在黑夜但依稀只能分辩出来一个轮廓。
首选打击的对象自然是水电站的主体部分,一颗颗炸弹落到了水堤前后,“轰轰轰”震动大地的爆炸声连串响起,更为恐怖的是那冲天而起的火焰,瞬间便吞没一切能燃烧的人和物。
那是此次轰炸当中配属的一小部分燃烧弹。是一种简单的战术型大范围杀伤武器,技术含量很低级,利用大量的汽油瞬间爆炸产生高爆高温和抽真空的现象,让处在爆炸范围内的人畜皆难以逃生,爆炸产生的烈火还可以波及更广的范围。
发电站的身影终于在熊熊大火中显亮了出来,不愧是纽约州屈指可数的大电站,这规模李楠愣是从没有见过的大,映红天际的大火魔鬼一样在整个电站区域内张牙舞爪。一架架俯冲而下的轰炸机轻松容易地将炸弹落到它们要去的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