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文干是这样想的,其实,他根本是选错了人。唐冬阳自然有人粘着他,根本不需要战友与文峰出马。这个人,当然就是比唐冬阳低了两届,又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沈泽铭。
  沈泽铭得知唐冬阳要来京都,还是与他共同设计山庄与家园,高兴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
  周六上午没有去上班,等着与堂妹文芳一起去机场接机。因此,当战友与文峰等在沈园,想着与他们一起去云峰山的时候,沈泽铭已经迫不及待地载着曾文芳与唐冬阳在去云峰山的路上。
  三人在路上找了一家农家菜馆吃了饭,然后马不停蹄地重新出发。因为这次时间急,唐冬阳周一就得出发去m国,参加一个国际设计大奖的颁奖仪式。
  其实,大赛组委会早在十天前就发了通知给他,是他一直在忙,没有留意邮箱信息。前几天才打开邮箱看到通知,本来想直接从南方出发。
  但是,想起组委会发来的信件中,特意强调他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又很想见文芳一面,才去m国。这次他的作品能进入大赛前十,与他在这次参赛的设计稿里,加入了曾文芳的一些设计理念分不开。
  本来,年前他便想来一趟京都,但是,为了这一次的设计,耽误了来京。
  答应了曾文芳帮忙设计云峰山庄一事,他不能失言。因此,这次便绕道来了京都,既想见文芳一面,又想争取尽快定下设计稿。
  第五百八十五章 王家人的争执
  云峰山这边,在文芳回东湖之后,沈泽铭已经在搞基层建设了。比如,曾文芳第一次来的时候,车子停的地方离云峰山脚下,得走十五分钟的路程,如今却是可以直接开到山脚下了。
  因为那是一片有主的荒地,这片地隶属郊区的一个小村庄,石头多、又都是黄泥,种不了庄稼,就一直荒废着。
  沈泽铭找到地的主人,找村长与村民商议,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下了这片地。也不知道以后可以种些什么,如今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修一条通往云峰山的大路。
  曾文芳不由感慨,这个大堂哥真是大手笔,为了一条路,买下上十万平方的地。无形中又把她的地主观念进一步执行到了实处。当然,她肯定不会让这片地继续荒废下去,至于这里要用来做什么,才能更好地配合云峰山庄的开发,得等唐冬阳看过之后,把这块地一起设计进去。
  唐冬阳是唐家少爷,但是,唐家的生意止于南方,没有扩展到北方,京都也没有什么亲戚。之前,他对曾文芳家人的故事,有些儿将信将疑。如今来了京都,由沈家大少爷陪着在云峰山走了一圈,他才真正感受到:文芳真的姓沈了,而沈家的底蕴确实不容小觑。
  就如这座云峰山,其实就是王家很多年前,随手买下的一块地,然后随手送给了王雅娴做了嫁妆。而沈家人对这些财产也真是随意,又随手给了曾文芳一家,算做了安家产业之一。
  虽然,原本沈伟明要给二儿子一家的安家产业远不止这一处,还有好些东西。但是,除了这一处和那部二十万的丰田轿车,其余的产业,都被曾文芳拒绝了。
  曾文芳不想别人认为他们家是为了钱财而认的亲,更不想别人小看自家人。最重要的,是她不愿意好不容易找回来的亲人,因为钱财而产生嫌隙。
  她创下的业已经足够让他们一家人丰衣足实、吃喝不愁,那她又何必让沈家亲人坐立不安,对他们产生防备心理呢?
  再说,她还年轻,弟弟还在读大学呢,要什么东西,他们都可以凭借自已能力创造出来。
  自然,她不知道,在这一个多月里,肖庸亲自出马,到南方调查取证。而她由小到大的经历,包括她来京都之后的言论、她的才华、她创下的业绩、她对沈家钱财的不在意,这一切的一切,全都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到了几万里之外的王家人邮箱。
  而曾(沈)文芳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这段时间里,王家人津津乐道的名字。她的事情,不但成了王家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成了王家掌权人是否回国投资的关键。
  在曾文芳带着唐冬阳去云峰山的时候,正好是王家每半个月一次的家庭会议的时间。
  王明远的叔叔王子民,王雅娴小弟的大儿子,兴奋地道:“大哥,我觉得我们应该派人与姑父联系,让他把姑母的嫁妆交给文芳打理。这样,我们王家留下的产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王明远的大伯王子通摇头:“文芳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还得看她这次正在筹办的山庄能否成功。我认为,如今还是不是最好的时机。”
  王子民道:“这么一个不到25岁的女孩,就创出了这么多产业,我觉得已经足于证明她的经商天赋。”
  王子通还是摇头:“我觉得未必,文芳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如今祖国的南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那样的地方,稍微有点才华的人都能成功。”
  王子民反驳道:“那可不能这么说,如果真的如你如说,那南方就没有穷人了。你没有看到肖庸寄过来的照片吗?文芳的老家,多少人还住在破旧的泥砖房里呢。再看看文芳家的房子,建得多漂亮啊,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百姓住得起的。”
  王明远郑重地提议道:“我认为祖国在四十年前就已经结束了内乱,我们可以相信祖国对我们的诚意。去哪里投资都是投资,如果我们回国投资会对国家经济产生更大的效益,那么,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回国投资。”
  “阿远,你与那个肖庸是同学,自然相信他的片面之词。以前,我们王家翻的跟头还小吗?你的曾爷爷曾奶奶,都是被人陷害而死。在那样的地方,有太多的小人,我们赚了再多钱也保不住。”
  当年远走他乡时,王子通已有十多岁,对于王家的那场灾难,除了王家其他长辈,他是感受最深的一个。也因此,他处事有些偏激,没有接下王家掌门人的大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