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请长缨 第21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金泉问:“我看你这几天天天都在车间里加班,有时候加到深夜才回去,就是在琢磨这件事情吗?”
  “是的。”于晓惠说。
  “那么,你琢磨出啥了?”赵金泉问道。
  于晓惠一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了。
  82厂能够安排赵金泉到404车间来值班,这个人当然是可以信得过的,于晓惠不存在需要向他保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看大门的老工人,向于晓惠询问机床设计上的问题,而且是这种连于晓惠自己都觉得很困难的问题,似乎就有些不正常了。
  就算于晓惠愿意满足老工人的好奇心,向他解释一二,他又能听得懂吗?
  见于晓惠不说话,赵金泉笑了笑,自己先开口了。他说道:“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给于工你听听,没准能给你一些参考,不知道你有兴趣听没有?”
  “好啊!赵师傅你请讲吧。”于晓惠应道。她是一个很谦逊的人,即便是对一个老工人,也能保持足够的尊重。
  不过,在她心里,对于赵金泉能够给自己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基本是不抱啥希望的。她觉得,赵金泉或许就是那种“民科”,想法很多,但要么是站不住脚的瞎想,要么就是学术界早有定论的一些知识。
  赵金泉说:“我觉得,于工你的思考方向可能出了一点问题。你总是在这里分析我们的机床哪个配件做得不如人家的好,哪个地方装配上出了什么差错,这样想下去,恐怕是很难想出一个结果来的。”
  “那么,我该怎么想呢?”于晓惠问。
  赵金泉说:“其实,造机床就像我们造导弹一样。要造出最好的导弹,不一定需要用最好的部件。我们国家的加工技术水平一直都不如西方国家,所以我们造出来的部件,也不如人家的那么精密。可我们因此就不造最好的导弹了吗?”
  于晓惠眼睛一亮,她觉得自己似乎是抓住了什么线索。她盯着赵金泉,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赵金泉说:“我们的设备不如别人,造出来的部件不如别人的好,可我们有一样致胜法宝,能够把不完美的东西,通过完美的方法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您是说……系统工程!”于晓惠脱口而出。
  这些天,于晓惠一直都在思考改进机床的问题,偶尔也会想到应当把机床当成一个整体来分析,而这恰恰就是系统工程的思路。她在学校的时候,接触过系统工程的概念,但了解不深,临到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赵金泉跟她说的意思,分明就是在讲系统工程。用不完美的部件,组合成完美的产品,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没错,就是系统工程。这几十年,我们就是靠这个法宝,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世界第一流的火箭、卫星和导弹。我琢磨着,这个方法对你们研制机床也是有用的。”
  赵金泉缓缓地说着,眼睛里透出了睿智的光芒。
  第451章 不思进取肖教授
  “晓惠这回去82厂,真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呢。”
  唐子风家里,肖文珺对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对唐子风说道。她刚刚结束了和于晓惠的网上技术讨论,对于晓惠的新思路颇为感慨。
  “这就叫傻人傻福气啊。”唐子风呵呵笑着说道。
  原来,那天听赵金泉说起系统工程方法时,于晓惠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应当是解决困扰她多时的难题的关键。她向赵金泉虚心求教,这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师傅在30年前就是航天系统某重点型号的副总师,后来因为在科研中用脑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这才离开设计岗位,到后勤部门去挂了个闲职休养。
  这一回,82厂安排他到404车间来工作,原意是让他给地方机床企业的工程师们支支招。但老爷子坚决要求厂方不要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只说是一位退休返聘的工人。老爷子的想法是,他已经离开技术岗位多年,知识已经有些陈旧了,如果挂一个专家或者顾问的头衔来与工程师们一起工作,说不定会给别人带来一些干扰。
  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热情过分的看门老头,旁观工程师们的工作。他看到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亲自出面去与工程师们交流,而是把自己的所得告诉了几位在厂里的徒弟,让那几位徒弟来与工程师沟通。
  赵金泉的这几位徒弟,可都是82厂的高工,他们出面,关墉等人自然是十分重视的,还经常感慨于82厂的技术水平之高,这几位高工只是到车间里转了一圈,就能够发现这么高深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也极具针对性,给大家很多启发。
  于晓惠是车间里最年轻的技术人员,也是工作最勤奋的一个。赵金泉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姑娘,并认定她是一个可造之材。他耐心地等待着于晓惠在国产镗床精度的问题上苦苦思索,直到觉得机会已经成熟,这才上前点破了问题的关键。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赵金泉开始系统地向于晓惠介绍航天部门搞系统工程的经验。赵金泉虽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技术岗位,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和研究。由于没有俗务缠身,他甚至比设计一线的工程师具有更深的技术领悟。
  于晓惠技术功底扎实,加上天资聪颖,赵金泉稍一点拨,她便明白了系统工程中的诀窍,甚至有时还能举一反三,向赵金泉提出一些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过的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