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3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野利大虫默默看着。
  若在以往,牧人们打着猎物,那可是难得的打牙祭的好时候了。盖因他们平时主要吃牛羊乳,外加采集到的野果、野菜、蘑菇之类,日子过得可谓清苦。
  秋天由头人组织的打猎,算是他们难得的能吃肉的机会了,有时候甚至能为了争抢猎物而大打出手,可见肉食的宝贵。
  但现在他们不吃了,宁可拿来换炒米,背回去后能顶两个月——十几个人中,只有三个坐下来吃火锅了,还是冲着各种调料来的。
  怎样开支最划算,牧人们慢慢都知道了,黑城子汉人移民种出来的粮食,更有助于他们熬过漫长的冬季。吃肉一时爽快,等冬天饿得两眼发花,忍不住要宰羊果腹的时候,你就知道炒米的好处了。
  买炒米的人也在闲聊。
  有人说找头人说说情,把他们报上去,到辽东去打室韦。只要能活下来,临走前怎么着也能领点钱帛赏赐,而铜钱和绢帛,是可以直接在这里买炒米、调料、茶叶乃至各种日用品的,而且能买很多。
  至于到辽东为谁打仗,原本不清楚的人,在黑城子与人聊一会后,自然也知道了:为朝廷、为无上皇帝打仗——朝廷的权威,在一点点渗入草原的各个角落。
  吃完饭后,野利大虫直接拿建极通宝付账。这时候他又苦笑了,朝廷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每个用建极通宝的人,时间久了,都会知道这铜钱产自哪里,由谁铸造的,继而知道朝廷,知道大夏……
  走出食肆后,他抬头看了看城内最显眼的建筑:一座佛塔。
  和尚们也不是什么“好人”!表面慈眉善目,背地里在不断给人灌输大夏、朝廷、圣人这类概念。
  人有时候很奇怪的,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他就会慢慢认可,慢慢接受。
  城市、商人、寺庙、官府、禁军乃至五花八门的商品,无一不在从另一个层面“攻陷”草原。
  这种进攻是缓慢的,但也是坚定的,看不到逆转的趋势。
  中原与草原的相处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关起门来,甚至修建长城,对外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另一种是不修长城,直接与你搅和在一起,还搅和得贼深,无分彼此。
  哪一种对草原“伤害”更大?野利大虫看了这么久,心中已然有数。
  前者大不了某个草原部落被打崩乃至消灭,属于“亡国”,但草原还在。
  后者,则属于“亡天下”,草原陆沉!
  野利大虫长叹一声,离开了这座让他感到压抑的城市。
  第077章 作者
  外面下着寒意十足的冷雨,屋内温暖如春。
  这鬼天气,傻子才愿意出去逛呢,正适合——写作。
  “……十八年前,虚德·绍伊汗征服了广阔的秦地。那里所有的王公贵族都争相亲吻他的靴子,宣誓效忠于他。凡是汗认为可信赖之人,皆予以荣宠……沙陀大都督克用、汗亲爱的兄弟,确知汗的过人才华以及聪明、稳重、坚毅和勇武的品质,在归真之前,嘱咐他的继承人协助汗,整个北方得以一统。”
  “……汗认为契丹、渤海的邪恶统治没有丝毫正义和仁慈可言,于是准备了一支军队。这件事发生在十年前或十二年前,征服行为就此展开了。”
  “……有理由认为,安巴坚(阿保机)的统治背离了公理和正义大道,因为他运用不正当手段得到了契丹国的汗位。整个国家日益衰落,人民到了无法生活的地步,不断发动起义。他们十分愤怒,迎接了夏帝国的军队。”
  “汗宽容地赦免了很多契丹贵族,并下令禁止抢劫契丹人民的财物,只取走了安巴坚美丽的可敦。他的清廉与智慧让人赞叹,堪与最伟大的造物主圣徒相媲美。”
  “……在渤海国最后时段的统治中,没有一位有权威的君主。人民受到压迫,愤怒在累积。大諲撰嫉妒自己的宰相,把他监禁了起来。这种背信弃义之事让人寒心,贵族们离心离德,不愿再拼死抵抗夏帝国的军队。”
  “绍伊汗坐上了渤海国君主的宝座,贵族们都跪下称臣,开始说恭贺之词。大諲撰的可敦跳了一段舞,为汗所青睐。汗被这个女人迷住了,放弃了惩罚渤海贵族的想法,多么幸福的贵族,多么幸福的女人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