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5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完之后,他又看向孙子,道:“阿狸需知,这些商社固然是一件非常趁手的工具,但也不能往死里用。很多事情,需要权衡利弊,多方考虑,不能由着性子来。阿翁一向信奉有钱大家赚,即便贵为帝王,也不能太贪心,太肆无忌惮。克制,记住了,克制是一项美德。”
  “知道了,阿翁。”邵修守轻声说道。
  储仲业在一旁听得感慨连连。
  圣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并不避着他,足见信任。而圣人的理念也让他感佩不已,他老人家从来不吃独食,什么好处都会拿出来分润,这就让大伙很有干劲。
  帝王的伟力在于集众——储仲业想起了女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显然出自圣人之口了。
  说穿了,就是人心向背。
  皇孙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大夏的基业将十分稳固。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必然过得十分舒服。
  想到此处,他悄悄瞄了一眼皇孙。或许是心理作用吧,唔,果有大帝之资。
  这也正常。无上皇帝言传身教的嫡长孙,能差么?
  “基本就这些事了。”邵树德放下账本,看着内务府一干人等,道:“渤海商社不用操心,安南商社已步入正轨,西域商社今年也翻身有望。再稳个一两年,待到同光五年或六年,想办法把云南商社开办起来。就这样吧,若无事,卿等自可退下。”
  “臣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第005章 大江
  二月过去后,就是举国关注的科举月了。
  今年的科举,话题太多了。
  进士科虽然考的仍然是旧九经,但很多人的心思已经到了三年后的新九经上了。
  学业差的人焦虑不已。因为这次考不上后,下次就得换新内容,又增加学习成本。
  学业好的人也他妈焦虑。因为增加了不确定性,没以前那么稳了。
  最高兴的还是农科学子,因为他们终于得到了走入帝国政治舞台中央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朝廷发出的几道人事任命就没太多人关注了。
  同光四年三月初五,圣旨传到南京,魏王邵勉仁调任北京留守,接替病逝的封衡。
  邵勉仁接旨后,三月初十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赴任。
  自建极十二年赴任至今,他已经在南京待了整整七年了。
  七年时光,他看着南京从一片荒芜,变成了人气渐复的城市。
  七年时光,他看着江南从战火纷飞,变成了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七年时光,他看着吴越百姓从一开始的彷徨不安,转而开始享受这太平盛世。
  “七年前,这里满是荒草。”邵勉仁指着扬子宫临华殿所在的位置,说道。
  “犹记得那日,殿下遣我勘察江南形胜之地,仆至此处,但见三五小童,在草丛中抵角为戏。挖地基之时,经常能看到前朝瓦当碎瓷。”江宁府少尹李龟桢感慨道:“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南京,殿下居功至伟。”
  南朝时兴盛无比的都城,为了“锁王气”,被彻底夷为废墟,百姓也被迁走。
  前唐末年,冯弘铎为昇州刺史,是为一方诸侯,很快为杨行密所灭。
  老杨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令杨渥挂名昇州刺史,开始经营这片区域。但所谓的经营,也仅仅只限于农业,宫城并没有恢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