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 第110节(3 / 4)
萧昱眉毛抽了抽。
魏云卿复又坐好,稍微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襟,难为情地小声嗔怪着,“心里知道就好了,干嘛还要说出来?”
萧昱压着笑,也不逗她了,边吃着包子,边道:“那种东西,都是口耳相传,怎么可能会记载于典籍之中?你看了也是白看。”
魏云卿微微受挫,低下了头。
萧昱继续跟她解释着,“宫廷一直有避孕之术,但百姓之家就没有,因为这些秘术,是禁止在民间流通的,是不允许在任何公开发行的医书中记载的。”
“为什么?”魏云卿仰起头,不解。
她以前走街串巷的时候,看到有女人一个接一个生孩子,身子都生的变了形,听着民间那些千奇百怪的避孕手法,身上都是阵阵恶寒。
萧昱告诉她,“因为人口是很重要的生产力,国家需要大量人口,来增加国家赋税,以及提供兵源。所以历朝历代都要鼓励百姓生育,这些法子在民间是禁术,百姓只需要有生育需求,懂了吗?”
魏云卿怔怔听着,听他冷冰冰告诉自己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政治真相,她默然垂下了眼,手上的粥也瞬间不香甜了。
*
在二人的打闹拌嘴中,这顿饭吃了小一个时辰。
巳时的时候,又到了大臣向天子回事的时间,尚书令李嗣源和侍中高承来到了东斋。
因宋太师称病,尚书台事务,如今是全权由李嗣源处理,加之宋瑾不在建安,他又兼领了中书省部分事务,薛太尉不会久留京城,故而如今是李嗣源代宋太师总领内朝。
二人看到坐在天子身侧的皇后时,微微一怔,面色很快又一如既往,没有表现出惊愕之色。
虽知天子一贯宠爱皇后,不想如今竟是不离身侧了。
又见案上尚有碗筷,便以为帝后还在用膳,二人准备先到外间回避,稍后再来回事。
萧昱示意不用回避,招呼内监来收走了案上的碗筷,便让他们奏事。
二人各自在殿中跪坐着。
魏云卿也不似过往一般总想着回避朝臣,她一动不动地继续坐在萧昱身侧,准备和他一起听听大臣的汇报。
高承看着手上的笺册,丝毫不避讳魏云卿,若无其事地跟天子一条一条回禀着事情——
“盐禁推行月余,已初见成效。”
“齐州查封盐灶一千四百八十四处,沧州查封四百五十二处,幽州查封一百八十处,计终岁合收盐十六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
“齐州动乱亦陆续平定,州牧霍肃平乱后,查检出部分世家隐匿的人口,出调绢五万四千匹。”
萧昱静静听着,不时点头。
魏云卿听着,眼神微动,顷刻间便听懂了这五万匹调绢背后的关窍。
魏国计亩而税、计户而征。一夫一妇为一户,每户一年需纳绢二匹。
齐州渤海郡登记在籍的人口也不过三万多户,五万四千匹调绢,就是两万多户人口的纳税,整整一个郡!
这不仅仅是给国库增加的税赋,更是给国家提供的人口。
仅仅一个齐州的世家,就能隐匿如此多人口,魏云卿难以想象其他州郡的情况还有多严重。
魏国土地私有,开垦的荒地都是自己的。 ↑返回顶部↑
魏云卿复又坐好,稍微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襟,难为情地小声嗔怪着,“心里知道就好了,干嘛还要说出来?”
萧昱压着笑,也不逗她了,边吃着包子,边道:“那种东西,都是口耳相传,怎么可能会记载于典籍之中?你看了也是白看。”
魏云卿微微受挫,低下了头。
萧昱继续跟她解释着,“宫廷一直有避孕之术,但百姓之家就没有,因为这些秘术,是禁止在民间流通的,是不允许在任何公开发行的医书中记载的。”
“为什么?”魏云卿仰起头,不解。
她以前走街串巷的时候,看到有女人一个接一个生孩子,身子都生的变了形,听着民间那些千奇百怪的避孕手法,身上都是阵阵恶寒。
萧昱告诉她,“因为人口是很重要的生产力,国家需要大量人口,来增加国家赋税,以及提供兵源。所以历朝历代都要鼓励百姓生育,这些法子在民间是禁术,百姓只需要有生育需求,懂了吗?”
魏云卿怔怔听着,听他冷冰冰告诉自己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政治真相,她默然垂下了眼,手上的粥也瞬间不香甜了。
*
在二人的打闹拌嘴中,这顿饭吃了小一个时辰。
巳时的时候,又到了大臣向天子回事的时间,尚书令李嗣源和侍中高承来到了东斋。
因宋太师称病,尚书台事务,如今是全权由李嗣源处理,加之宋瑾不在建安,他又兼领了中书省部分事务,薛太尉不会久留京城,故而如今是李嗣源代宋太师总领内朝。
二人看到坐在天子身侧的皇后时,微微一怔,面色很快又一如既往,没有表现出惊愕之色。
虽知天子一贯宠爱皇后,不想如今竟是不离身侧了。
又见案上尚有碗筷,便以为帝后还在用膳,二人准备先到外间回避,稍后再来回事。
萧昱示意不用回避,招呼内监来收走了案上的碗筷,便让他们奏事。
二人各自在殿中跪坐着。
魏云卿也不似过往一般总想着回避朝臣,她一动不动地继续坐在萧昱身侧,准备和他一起听听大臣的汇报。
高承看着手上的笺册,丝毫不避讳魏云卿,若无其事地跟天子一条一条回禀着事情——
“盐禁推行月余,已初见成效。”
“齐州查封盐灶一千四百八十四处,沧州查封四百五十二处,幽州查封一百八十处,计终岁合收盐十六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
“齐州动乱亦陆续平定,州牧霍肃平乱后,查检出部分世家隐匿的人口,出调绢五万四千匹。”
萧昱静静听着,不时点头。
魏云卿听着,眼神微动,顷刻间便听懂了这五万匹调绢背后的关窍。
魏国计亩而税、计户而征。一夫一妇为一户,每户一年需纳绢二匹。
齐州渤海郡登记在籍的人口也不过三万多户,五万四千匹调绢,就是两万多户人口的纳税,整整一个郡!
这不仅仅是给国库增加的税赋,更是给国家提供的人口。
仅仅一个齐州的世家,就能隐匿如此多人口,魏云卿难以想象其他州郡的情况还有多严重。
魏国土地私有,开垦的荒地都是自己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