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指南 第235节(3 / 4)
*
老夫老妻唠嗑几句,太阳就下山了,钟离珺明天还要当差。
水陆法会期间,全长安的修道人都被安排了新工作,有拱卫皇帝的,有去法场维持秩序的。
皇帝很清楚道门人的不满,就担心有些人一时气极,在法会上捣乱。
倒不是说和尚法师解决不了,只是扩大佛道矛盾,也不是他的本意。
钟离珺的闲暇时间更多,其实,最近一段时间,他都想专心致志围观西游,可钟离珺不在身边,他一个人也觉得没意思,不如工作。
可次日,才送走钟离珺,礼部就派人了。
中心思想是请高长松去珍馐署指导工作。
高长松:行叭。
哎,打n份工的他真是太忙了!
第212章
高长松去珍馐署不是当厨子的。
哪怕是唐王,都不能招一远近闻名的修士、大商人、乌斯藏人当厨子,请人做工匠事,在这年代,实在是折辱得过分了。
他的工作,用现代话来说,是技术指导。
指导什么?造糖啊!
唐王朝是不折不扣的“糖王朝”,在唐以前,有关蔗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民间用的多是麦芽糖。
照时间发展来看,大约在三国与唐之间的朝代,首次出现了蔗糖。
正史上雄才大略唐太宗没同意玄奘西天取经,倒是派人专门去摩揭陀学习制糖技术。
高长松一开始没大范围做糖,只是他名下的店太多了,有卖副食品的。
副食品店中各色糕点卖得极好,长安城的达官贵人都爱吃,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人进献入宫了。
蔗糖跟麦芽糖的味道不同,这年头的各种“蜜”甜度也不是很够,很快就有有心人打听高长松这用的是什么糖。
一问,巧了,蔗糖。
当时,唐太宗手下的糖匠已经从摩揭陀学得一点技术了,可人家国人也不是傻的,教的时候遮遮掩掩,不肯全盘托出,他们只学了熬制法的皮毛,剩下的精粹提取,还要自己琢磨。
扯皮许久后,礼部的官员终于请来人当技术外援。
大多数时候,高长松都是让他手下的糖匠去帮忙,只极其偶尔才自己去。
他也没开放全部核心技术嘛!
*
高长松今天去,解决了熬制法中吸附沉淀的问题,大唐使者从摩揭陀带回来的熬制法比较原始,想要将其改良成完成版,要实验无数次。
高长松也不是很想在雄才大略李世民面前刷存在感,反正每次就解决一个小点,压根不准备托出层数方案。
他两手空空进珍馐署,出来时,手上提了好大一个椟。 ↑返回顶部↑
老夫老妻唠嗑几句,太阳就下山了,钟离珺明天还要当差。
水陆法会期间,全长安的修道人都被安排了新工作,有拱卫皇帝的,有去法场维持秩序的。
皇帝很清楚道门人的不满,就担心有些人一时气极,在法会上捣乱。
倒不是说和尚法师解决不了,只是扩大佛道矛盾,也不是他的本意。
钟离珺的闲暇时间更多,其实,最近一段时间,他都想专心致志围观西游,可钟离珺不在身边,他一个人也觉得没意思,不如工作。
可次日,才送走钟离珺,礼部就派人了。
中心思想是请高长松去珍馐署指导工作。
高长松:行叭。
哎,打n份工的他真是太忙了!
第212章
高长松去珍馐署不是当厨子的。
哪怕是唐王,都不能招一远近闻名的修士、大商人、乌斯藏人当厨子,请人做工匠事,在这年代,实在是折辱得过分了。
他的工作,用现代话来说,是技术指导。
指导什么?造糖啊!
唐王朝是不折不扣的“糖王朝”,在唐以前,有关蔗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民间用的多是麦芽糖。
照时间发展来看,大约在三国与唐之间的朝代,首次出现了蔗糖。
正史上雄才大略唐太宗没同意玄奘西天取经,倒是派人专门去摩揭陀学习制糖技术。
高长松一开始没大范围做糖,只是他名下的店太多了,有卖副食品的。
副食品店中各色糕点卖得极好,长安城的达官贵人都爱吃,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人进献入宫了。
蔗糖跟麦芽糖的味道不同,这年头的各种“蜜”甜度也不是很够,很快就有有心人打听高长松这用的是什么糖。
一问,巧了,蔗糖。
当时,唐太宗手下的糖匠已经从摩揭陀学得一点技术了,可人家国人也不是傻的,教的时候遮遮掩掩,不肯全盘托出,他们只学了熬制法的皮毛,剩下的精粹提取,还要自己琢磨。
扯皮许久后,礼部的官员终于请来人当技术外援。
大多数时候,高长松都是让他手下的糖匠去帮忙,只极其偶尔才自己去。
他也没开放全部核心技术嘛!
*
高长松今天去,解决了熬制法中吸附沉淀的问题,大唐使者从摩揭陀带回来的熬制法比较原始,想要将其改良成完成版,要实验无数次。
高长松也不是很想在雄才大略李世民面前刷存在感,反正每次就解决一个小点,压根不准备托出层数方案。
他两手空空进珍馐署,出来时,手上提了好大一个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