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 第67节(2 / 4)
她落座时,不经意间看了一眼谢云昭,却发现谢云昭刚好也在看她,他当即微愣了一下,只一瞬间视线便又落到了她手中的灯上。
温慕言并没有放在心上。
赵莹朝她竖起大拇指,同她耳语道:“姜姑娘这盏灯笼还真被你买来啦?阔绰!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开始做小木雕,我都有些想念了。”
温慕言温柔一笑道:“我今日问过她了,她说新的黄杨木到了,过几天就做。”
“真的?!太好了,”赵莹很是高兴,她余光看了一眼裴秋生,忍不住议论道,“不过,我真没想到姜姑娘的表哥居然是镇国公走失的世子,这天下的事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温慕言笑而不语,她却觉得哪有人将从人贩子中得来的人放在家里同女儿做表兄妹的,想必是另一层微妙的关系。但顾及到姜姑娘和裴秋生的名声,她什么都没同赵莹说。只是轻声附和道:“嗯,是啊。”
谢云昭看了一眼在场的人,一眼便看到了裴秋生,于是连忙在裴秋生身边坐了下来,激动地同他打招呼道:“秋生、不,北轩,你还真来了?”
前段时间,谢云昭有空时便去逸梅书坊买裴秋生的字,令他惊讶的是,裴秋生的字不知为何不停地在进步,写得一幅比一幅好。他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正当他想一探究竟时,裴秋生却突然不卖字了,他的书字一连十几天都没出现过在书坊里。
而后,他在镇国公府的认亲宴上看到了裴秋生,才知道他原名闻北轩,是镇国公府的世子。
听说他可能会参加元宵诗会,因而今日便来赶场子凑个热闹。
裴秋生笑着回道:“见过云昭兄,你今日不是去看灯会听戏吗?怎么会来这儿?”
他记得谢云昭同他说过,长安城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最是繁华,他每年都会参加灯会然后再去茶楼中听戏,乃是他人生一大乐事。
谢云昭含着笑轻声道:“今年有了这盏灯,哪里还需要看什么灯会。这不是听说你要来,来给你镇场子?我可听说你家里的那几个兄弟想拿你开涮。”
“多谢,”裴秋生发自内心感激道,“我第一次参加诗会,确实有些紧张。”
于是谢云昭便好心地给裴秋生介绍起诗会的规矩来。
坐在裴秋生对面的闻北哲、闻北坤和闻北城,均是目光沉沉地看着裴秋生和谢云昭,似是不明白他俩为何会看起来如此亲近。
但有谢云昭坐在旁边有什么用?难道待会儿还能帮着作答不成?
众目睽睽之下,量他们也不敢这么做。
参加元宵灯会的约莫一共有三四十人,众人围成一圈,由鼓手宣布具体游戏规则,
“击鼓传花开始时,由一人拿花,鼓响时你们依次开始传花,至鼓停为止。此时花落在谁的手中,谁便要开始以诗词作答。诗词可为自作,也可为前人所写,若是后者,还需回答出作诗词之人和诗词名称。若时答不出诗词的,罚酒三倍,若只是记不起作词之人和诗词名称的,罚酒一杯。”
而后,鼓手将一朵朱红色的布花随机交给一人,再将自己双眼蒙上,背对着大家开始击鼓,“开始!”
随着“咚咚咚咚”的鼓声,众人开始紧张兴奋起来。
红花不停地从一人手上传到另一人手上,待鼓声落地时,红花正落在闻北坤手中。
“闻二公子,请作答,”赵太傅道。
闻北坤不慌不忙地清了清嗓子,他刚才就已经准备好了诗,便缓缓朗诵了出来,“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取自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好!过!”众人叫好。
闻北坤脸上顿时有了些许得意。
鼓声再次响起,随着“咚咚”鼓声戛然而止,这次落到了谢云昭手上。
“谢公子,请吧,”赵太傅道。
谢云昭也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道:“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取自宋代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返回顶部↑
温慕言并没有放在心上。
赵莹朝她竖起大拇指,同她耳语道:“姜姑娘这盏灯笼还真被你买来啦?阔绰!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开始做小木雕,我都有些想念了。”
温慕言温柔一笑道:“我今日问过她了,她说新的黄杨木到了,过几天就做。”
“真的?!太好了,”赵莹很是高兴,她余光看了一眼裴秋生,忍不住议论道,“不过,我真没想到姜姑娘的表哥居然是镇国公走失的世子,这天下的事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温慕言笑而不语,她却觉得哪有人将从人贩子中得来的人放在家里同女儿做表兄妹的,想必是另一层微妙的关系。但顾及到姜姑娘和裴秋生的名声,她什么都没同赵莹说。只是轻声附和道:“嗯,是啊。”
谢云昭看了一眼在场的人,一眼便看到了裴秋生,于是连忙在裴秋生身边坐了下来,激动地同他打招呼道:“秋生、不,北轩,你还真来了?”
前段时间,谢云昭有空时便去逸梅书坊买裴秋生的字,令他惊讶的是,裴秋生的字不知为何不停地在进步,写得一幅比一幅好。他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正当他想一探究竟时,裴秋生却突然不卖字了,他的书字一连十几天都没出现过在书坊里。
而后,他在镇国公府的认亲宴上看到了裴秋生,才知道他原名闻北轩,是镇国公府的世子。
听说他可能会参加元宵诗会,因而今日便来赶场子凑个热闹。
裴秋生笑着回道:“见过云昭兄,你今日不是去看灯会听戏吗?怎么会来这儿?”
他记得谢云昭同他说过,长安城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最是繁华,他每年都会参加灯会然后再去茶楼中听戏,乃是他人生一大乐事。
谢云昭含着笑轻声道:“今年有了这盏灯,哪里还需要看什么灯会。这不是听说你要来,来给你镇场子?我可听说你家里的那几个兄弟想拿你开涮。”
“多谢,”裴秋生发自内心感激道,“我第一次参加诗会,确实有些紧张。”
于是谢云昭便好心地给裴秋生介绍起诗会的规矩来。
坐在裴秋生对面的闻北哲、闻北坤和闻北城,均是目光沉沉地看着裴秋生和谢云昭,似是不明白他俩为何会看起来如此亲近。
但有谢云昭坐在旁边有什么用?难道待会儿还能帮着作答不成?
众目睽睽之下,量他们也不敢这么做。
参加元宵灯会的约莫一共有三四十人,众人围成一圈,由鼓手宣布具体游戏规则,
“击鼓传花开始时,由一人拿花,鼓响时你们依次开始传花,至鼓停为止。此时花落在谁的手中,谁便要开始以诗词作答。诗词可为自作,也可为前人所写,若是后者,还需回答出作诗词之人和诗词名称。若时答不出诗词的,罚酒三倍,若只是记不起作词之人和诗词名称的,罚酒一杯。”
而后,鼓手将一朵朱红色的布花随机交给一人,再将自己双眼蒙上,背对着大家开始击鼓,“开始!”
随着“咚咚咚咚”的鼓声,众人开始紧张兴奋起来。
红花不停地从一人手上传到另一人手上,待鼓声落地时,红花正落在闻北坤手中。
“闻二公子,请作答,”赵太傅道。
闻北坤不慌不忙地清了清嗓子,他刚才就已经准备好了诗,便缓缓朗诵了出来,“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取自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好!过!”众人叫好。
闻北坤脸上顿时有了些许得意。
鼓声再次响起,随着“咚咚”鼓声戛然而止,这次落到了谢云昭手上。
“谢公子,请吧,”赵太傅道。
谢云昭也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道:“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取自宋代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