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 第70节(2 / 4)
姜月郑重道,“我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儿做活期间,我会教你们做东西,但你们不得向任何外人透露我教你们的。”
“否则,我将不再给他银子,更不会还卖身契,反而会再将你们发卖出去。你们若是有口风不紧自认为做不到的,现在便可以带着身契离开。”
“你们要怎么选?”
几个人听说现在就能带着卖身契离开,顿时有些心动,这意味着他们从此就是自由身了。但一想到出去以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有家的怕回家以后再次被卖,无家可归的比他们更迷茫。
何况,哪里能有活计能让他们有机会一个月挣五两银子?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几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合计下来还是跟着眼前的主子才是最好的选择。如若待不下去了,三年以后带着一大笔银子离开也是件不错的事,于是均是道,“姜主子,小的愿意留下。”
姜月并不意外地笑道,“以后自称名字,叫我姜姑娘就可以了。”
于是,他们留下来的第一天,姜月便先让他们吃上了一顿饱饭,待饿了很久的他们狼吞虎咽完毕,她再开始教他们做灯笼。
姜月教得认真,她准备将每一盏灯笼的做法都传授给他们,他们也学得很用心。且不说做得好还是做得坏,会影响到手的银子,光是能遇见如此和善的主子,他们都觉得跟天上掉馅饼似的不真实。
姜月是先从相对有趣又比较简单的灯笼开始教起的,这样既能容易上手,又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灯笼的兴趣。
于是,当姜月点燃了烛火,将刚刚当着他们的面做好的滚灯放在地上滚动时,纷纷都惊呆了。
这灯居然不灭。
眼前的主子不仅愿意给吃给喝,还愿意教给他们有用的东西,将来从这里学会了做新奇的灯笼,出去就不怕没有谋生手段了。
于是,他们一个个的都铆足了劲学习怎么做,比刚吃饱饭那时候学得还要起劲。
待到十天之后,他们都已经学会了做最简单的灯笼,有两三个人甚至已经可以熟练地做出滚灯了。
由于绘画跟雕刻不是一日之功,姜月没有教他们走马灯。何况走马灯如今一个月只卖一盏,她不仅要自己做,还要将每一盏都做到极致,因而暂且也不必教会他们几个。
姜月一边将他们做的灯笼送去手工坊,一边又接着教他们莲花灯、兔子灯、孔明灯、八角灯……
他们几个基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同姜月年纪差不多大,正处于人生中最聪明、记性也最好的时候,待上手了以后,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可以靠自己做出来这些灯笼了。
姜月想,是时候要出去拉生意了。
第74章 雅俗共赏
姜月在二月十五那天推出来的走马灯加入了藤编元素, 同前面两个走马灯很是不同。
这盏走马灯的外层是用木头雕成镂空的窗格,而后用藤编将窗格环绕包裹进行装饰。内层的灯罩中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古朴小镇中宁静的河流穿梭其中, 正有一艘小船从桥洞底下穿行而过。
船头有一位书生正捧着一本诗集看, 而桥上有一名貌美女子正在欣赏着水面的风景,即将见到从桥洞穿过来的书生。
这是一幅有故事感的画面。
透过这样的藤窗去看这画, 如同观画之人身处小镇中的茶馆, 透过满墙藤蔓看到这样唯美又令人期待的故事与风景一般, 别有风味。
姜月对这盏灯笼很是满意。
李掌柜原本以为元宵节都已经过了,这走马灯不会太抢手, 至少也得挂上几天才有人来买。
没想到二月十五当天,坊中就来了好多贵人, 只因他们听说在元宵诗会上见到了那两盏与众不同的走马灯,印象都极为深刻, 今日也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顺便碰碰运气试试能不能买到。
原本他们以为今日来看灯的人不会有太多,没想到那天在灯会上见到的一小半的人都出现在了这里。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互相笑笑,尽在不言中。 ↑返回顶部↑
“否则,我将不再给他银子,更不会还卖身契,反而会再将你们发卖出去。你们若是有口风不紧自认为做不到的,现在便可以带着身契离开。”
“你们要怎么选?”
几个人听说现在就能带着卖身契离开,顿时有些心动,这意味着他们从此就是自由身了。但一想到出去以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有家的怕回家以后再次被卖,无家可归的比他们更迷茫。
何况,哪里能有活计能让他们有机会一个月挣五两银子?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几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合计下来还是跟着眼前的主子才是最好的选择。如若待不下去了,三年以后带着一大笔银子离开也是件不错的事,于是均是道,“姜主子,小的愿意留下。”
姜月并不意外地笑道,“以后自称名字,叫我姜姑娘就可以了。”
于是,他们留下来的第一天,姜月便先让他们吃上了一顿饱饭,待饿了很久的他们狼吞虎咽完毕,她再开始教他们做灯笼。
姜月教得认真,她准备将每一盏灯笼的做法都传授给他们,他们也学得很用心。且不说做得好还是做得坏,会影响到手的银子,光是能遇见如此和善的主子,他们都觉得跟天上掉馅饼似的不真实。
姜月是先从相对有趣又比较简单的灯笼开始教起的,这样既能容易上手,又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灯笼的兴趣。
于是,当姜月点燃了烛火,将刚刚当着他们的面做好的滚灯放在地上滚动时,纷纷都惊呆了。
这灯居然不灭。
眼前的主子不仅愿意给吃给喝,还愿意教给他们有用的东西,将来从这里学会了做新奇的灯笼,出去就不怕没有谋生手段了。
于是,他们一个个的都铆足了劲学习怎么做,比刚吃饱饭那时候学得还要起劲。
待到十天之后,他们都已经学会了做最简单的灯笼,有两三个人甚至已经可以熟练地做出滚灯了。
由于绘画跟雕刻不是一日之功,姜月没有教他们走马灯。何况走马灯如今一个月只卖一盏,她不仅要自己做,还要将每一盏都做到极致,因而暂且也不必教会他们几个。
姜月一边将他们做的灯笼送去手工坊,一边又接着教他们莲花灯、兔子灯、孔明灯、八角灯……
他们几个基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同姜月年纪差不多大,正处于人生中最聪明、记性也最好的时候,待上手了以后,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可以靠自己做出来这些灯笼了。
姜月想,是时候要出去拉生意了。
第74章 雅俗共赏
姜月在二月十五那天推出来的走马灯加入了藤编元素, 同前面两个走马灯很是不同。
这盏走马灯的外层是用木头雕成镂空的窗格,而后用藤编将窗格环绕包裹进行装饰。内层的灯罩中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古朴小镇中宁静的河流穿梭其中, 正有一艘小船从桥洞底下穿行而过。
船头有一位书生正捧着一本诗集看, 而桥上有一名貌美女子正在欣赏着水面的风景,即将见到从桥洞穿过来的书生。
这是一幅有故事感的画面。
透过这样的藤窗去看这画, 如同观画之人身处小镇中的茶馆, 透过满墙藤蔓看到这样唯美又令人期待的故事与风景一般, 别有风味。
姜月对这盏灯笼很是满意。
李掌柜原本以为元宵节都已经过了,这走马灯不会太抢手, 至少也得挂上几天才有人来买。
没想到二月十五当天,坊中就来了好多贵人, 只因他们听说在元宵诗会上见到了那两盏与众不同的走马灯,印象都极为深刻, 今日也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顺便碰碰运气试试能不能买到。
原本他们以为今日来看灯的人不会有太多,没想到那天在灯会上见到的一小半的人都出现在了这里。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互相笑笑,尽在不言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