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么赚钱,做生意的人蜂拥而来,价钱也就渐渐降了下去,五十钱、四十钱、二十钱……
  油泼面一出来,米粉的生意直接被打骨折,变成了三钱一碗。
  两种食物迅速在大江南北传开,做法也很快具备了当地特色。
  大兴城也渐渐变得如同一座熔炉一般,东南西北各种风格的东西在这里融合。
  这几年大秦没有战乱,全国上下一心一意的种田放牧,饥饿问题终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百姓总算能吃上一口饭。
  杨峥特别在意地方上的天灾人祸,但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都会对当地官吏的政绩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地方人口增加,则作为地方官吏第一升迁的标准。
  人口不会说谎。
  每个郡报上来的数字都会由文学馆的算士根据上缴赋税、均田再次核算。
  一旦数据对不上,镇抚司、宣义司、御史台三管齐下,从头到脚把当地查一遍。
  全国上下的人口都在不断增长,说明大秦的大环境还是可以的。
  饱不忘饥,有备无患,粮食储备在后世都是关乎国家命运。
  杨峥下令在各地修建四大粮仓。
  华阴建广通仓,用以储藏关东输入关中的粮食,这个仓库也是最大的,最高可储藏一千万石粮食。
  雁门郡建阴山仓,用以经营漠南,随时支援漠北。
  敦煌修建玉门仓,辐射西域。
  渤海郡修建海东仓。
  四大粮仓不归当地管辖,由仓储司直辖,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把南方的粮食输送到北方。
  每座粮仓都是建立在雄关后面,或者坚城之中。
  遇到灾荒,可以直接开仓放粮。
  地方发生叛乱,或者外敌入侵,大兴的中军可以快速反应,不需要“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伴随粮仓,地方上迅速崛起了漕运行业。
  江南、蜀中的粮食要送到北方无疑是个巨大而长期的工程,一去一回,动辄半年,若是征发徭役,对百姓自然伤筋动骨。
  杨峥干脆放开,允许民间承办漕运事务。
  物流从古至今都是吸纳就业的行业,一条漕运线就是一条生态链,可以制造十几万的工作岗位,养活十几万人家。
  朝廷得到战略贮备,百姓得到稳定的饭碗,也算是一举两得。
  工钱,直接给硬通货粮食。
  杨峥也不求短期内就把四大粮仓装满,主要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盘活经济。
  现在江淮、荆襄、岭南、交趾地广人稀,也消耗不了这么多粮食,与其积压在当地发霉,还不如拿出来打造漕运命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