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商旅来往,基本就能自负盈亏,甚至能赚上一笔。
  同时承接朝廷来往的快骑,还可与烽火台一样,燃烧狼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代的驿站就是后世的高铁……
  雍凉不是正在受灾吗?
  正好以工代赈。
  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像司马家一样言而无信,说均田就均田,不玩虚的。
  加上杨峥在民间如神明一般的威信,还是宣义司制造的声势,愿意迁徙的百姓高达九千户,四五万人。
  汉民占一半,羌氐占一半。
  四五万人不少了,在一个安土重迁的时代,能有五六万人主动迁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朝廷负责提供车马,和沿途的食宿。
  灭大宛和康居之后,田章又扫灭当初背叛大秦的十多个小国,将他们的国王贵人们统统斩首,民众送往大宛为奴。
  西域诸国对待秦人就像对待祖宗一样,丝毫不敢懈怠。
  非常“主动”的愿意承担迁一部分迁徙百姓的粮食。
  让这次迁徙体验比较愉悦,沿途还有秦军铁骑护送,安全上也没有任何顾虑。
  大将田章放出话来,敢动大秦百姓者,有国灭国,有族灭族,绝不姑息。
  也不是他真的多体恤百姓,而是灭国之后有大量油水,秦军乐此不疲。
  关中有关中的风光,西域也有西域的好处。
  迁徙的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尊严,有人丢了辆小破车,当地国王亲自带人全程搜索,小破车虽然没找到,但国王赔了三辆马车……
  人的一级需求是物质,二级需求是精神。
  这种尊重感在雍凉是体会不到的。
  不仅是西域国家有求必应,连秦军都对他们笑脸相迎……
  让杨峥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迁徙的百姓才走了一半,就纷纷回信家乡,让宗族的其他人也动身迁徙。
  很快,第二批迁徙潮来临,高达一万五千户,很多没有受灾的百姓也跟着去了。
  陇右的羌、氐,一个村一个村的向西而去。
  其实这么多年,他们早就汉化了,尤其是二代、三代羌氐,外貌上看不出跟汉民的区别,很多自幼接受宣义司的灌输,精神上比秦人还要秦人。
  其实杨峥觉得,羌人、氐人在血缘上就是汉人的近亲,匈奴、鲜卑是远亲。
  自周代起他们就为华夏征战。
  宣义司在宣传方面的成果惊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文学馆在书堆里追溯,找到了就进行些艺术加工,没找到,就干脆艺术发挥,反正八竿子总能搭上些关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