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摊儿美食日常 第25节(3 / 4)
小市里每日要用上的锅炉盆桶,一应放在厨下或后院儿的小屋棚里。做吃食用到的食材菜蔬,也直接改送至铺子里来。
还有那两个十几斤重,以往让江满梨和藤丫两人搬得龇牙咧嘴的火炉子,直接丢在厨下的角落,以备不时之需即可。
但也有一点让江满梨不大满意,便是出门比从前更早了。
因为原先要在家中做的活计,也一应挪到了铺子里去做。
江满梨手里提盏小油灯,呵欠连天,不用拉车,走得一步三摇晃。
霍书也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耷拉着步伐。只有藤丫神采奕奕,她如今跟着江满梨,吃得好,脸颊上的肉起来了些,看得出圆月般的模样了。
口中滔滔不绝细数等下到了铺子里要干的活儿,很是活泼,与她面对客人时拘谨的模样判若两人。
江满梨敷衍又捧场地夸她:“真能干。”,又道:“那到了铺子里,就都交给你做了。”
“小娘子放心,我都能做了。”
藤丫欢天喜地地点头,惹得旁边的媛娘笑出声来,与江满梨道:“你这小丫头可真实在。”
江满梨睡眼惺忪,笑道:“那是!”
因着霍书住在吴大娘子院里,媛娘便跟着他们一同走,手里拎个不小的筐子,里头装着昨夜连夜包好、煮出来的江米粽。
媛娘比江满梨想得还要能吃苦,朝食售粽子,粽子不好熟,这两日便都是连夜煮好了拿过去。
有灵沙臛馅儿和冬瓜蜜饯馅儿两种。每种五十来个,拿包粽的草绳挨个串了,到了铺子里往柜台的柱子上一挂,就像炮仗似的一溜,食客要吃几个、要什么口味,便取下来拿去热。
四人有说有笑地走,时间倒也过得快。
到了铺子里,阿霍搬了柴,藤丫烧了水,江满梨就擀了油酥面,做鸡子灌饼给几人先吃。
鸡子灌饼这种东西,唯一的特别之处就在个“灌”字。
拿长筷箸把煎饼撑开一小口,调了葱花、些许辣椒面的蛋液一滴不洒地浇进去那一下,并着蛋液微微定了型、拿筷箸夹住一翻,又是一滴不洒那一下。
两下皆不洒不漏,这个“灌”字就稳了。
媛娘、藤丫、阿霍,还有刚跟着云婶家两口子一齐来的竹娘、邵康,五人把江满梨围在中间,跟着那灌饼“嚯——”、“嚯——”两声,瓦子看戏耍似的,恨不得鼓起掌来。
灌了蛋液的饼煎得鼓起来半寸多高,刷了酱汁、放上新鲜生菜叶子,再来两片腌入味的、就着豆油煎过的薄片猪里脊,自中间一夹一压,铲起来装进小油纸袋里,别提多香了。
阿霍要吃两个方能饱,邵康比江满梨还大十来岁,若不是江满梨硬塞给他一个,他都不好意思要。吃了一个,虽意犹未尽,但也不好意思表露出来,回了自家灶上,又默默煮几个馄饨来垫。
媛娘倒是丝毫不客气,吃得香极,赞道:“从未想过饼里还能灌上鸡子,竟是这般又厚实又软和的口感。”
拿牙尖把里头的里脊片叼出来吃了,又道:“里脊也腌得入味,能吃出腌肉的香料粉里有味小茴香,舌尖上有回甘。”
不愧是开过食肆的,江满梨再次对这个小娘子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媛娘此人还善思索。见江满梨朝食售卖以咸口为主,煎饼灌饼、油条豆腐脑此类,她便不争。
另辟蹊径,专做些甜口的朝食,譬如江米蜜粽、拍花方糕、栗枣糕、裹了灵沙臛的糍团子。恰好满足了好甜的那部分食客,又能与江满梨的档口相辅相成、互不相冲。
因此,铺子里既有了做甜口吃食的媛娘,又有了竹娘卖的各式汤羹、饮子,邵康做馄饨、包子,连豆浆都直接让竹娘去打,江满梨便也无需再做酿小丸子、红豆八宝粥一类的粥汤饮来给食客们配着吃。
只需专心做些煎炸烙的饼类朝食。如此,口味也能稍微固定下来,再不用像之前一样辛苦地每天换。
改成一周换一次,食客们能吃个够,她和藤丫手上也轻松许多。 ↑返回顶部↑
还有那两个十几斤重,以往让江满梨和藤丫两人搬得龇牙咧嘴的火炉子,直接丢在厨下的角落,以备不时之需即可。
但也有一点让江满梨不大满意,便是出门比从前更早了。
因为原先要在家中做的活计,也一应挪到了铺子里去做。
江满梨手里提盏小油灯,呵欠连天,不用拉车,走得一步三摇晃。
霍书也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耷拉着步伐。只有藤丫神采奕奕,她如今跟着江满梨,吃得好,脸颊上的肉起来了些,看得出圆月般的模样了。
口中滔滔不绝细数等下到了铺子里要干的活儿,很是活泼,与她面对客人时拘谨的模样判若两人。
江满梨敷衍又捧场地夸她:“真能干。”,又道:“那到了铺子里,就都交给你做了。”
“小娘子放心,我都能做了。”
藤丫欢天喜地地点头,惹得旁边的媛娘笑出声来,与江满梨道:“你这小丫头可真实在。”
江满梨睡眼惺忪,笑道:“那是!”
因着霍书住在吴大娘子院里,媛娘便跟着他们一同走,手里拎个不小的筐子,里头装着昨夜连夜包好、煮出来的江米粽。
媛娘比江满梨想得还要能吃苦,朝食售粽子,粽子不好熟,这两日便都是连夜煮好了拿过去。
有灵沙臛馅儿和冬瓜蜜饯馅儿两种。每种五十来个,拿包粽的草绳挨个串了,到了铺子里往柜台的柱子上一挂,就像炮仗似的一溜,食客要吃几个、要什么口味,便取下来拿去热。
四人有说有笑地走,时间倒也过得快。
到了铺子里,阿霍搬了柴,藤丫烧了水,江满梨就擀了油酥面,做鸡子灌饼给几人先吃。
鸡子灌饼这种东西,唯一的特别之处就在个“灌”字。
拿长筷箸把煎饼撑开一小口,调了葱花、些许辣椒面的蛋液一滴不洒地浇进去那一下,并着蛋液微微定了型、拿筷箸夹住一翻,又是一滴不洒那一下。
两下皆不洒不漏,这个“灌”字就稳了。
媛娘、藤丫、阿霍,还有刚跟着云婶家两口子一齐来的竹娘、邵康,五人把江满梨围在中间,跟着那灌饼“嚯——”、“嚯——”两声,瓦子看戏耍似的,恨不得鼓起掌来。
灌了蛋液的饼煎得鼓起来半寸多高,刷了酱汁、放上新鲜生菜叶子,再来两片腌入味的、就着豆油煎过的薄片猪里脊,自中间一夹一压,铲起来装进小油纸袋里,别提多香了。
阿霍要吃两个方能饱,邵康比江满梨还大十来岁,若不是江满梨硬塞给他一个,他都不好意思要。吃了一个,虽意犹未尽,但也不好意思表露出来,回了自家灶上,又默默煮几个馄饨来垫。
媛娘倒是丝毫不客气,吃得香极,赞道:“从未想过饼里还能灌上鸡子,竟是这般又厚实又软和的口感。”
拿牙尖把里头的里脊片叼出来吃了,又道:“里脊也腌得入味,能吃出腌肉的香料粉里有味小茴香,舌尖上有回甘。”
不愧是开过食肆的,江满梨再次对这个小娘子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媛娘此人还善思索。见江满梨朝食售卖以咸口为主,煎饼灌饼、油条豆腐脑此类,她便不争。
另辟蹊径,专做些甜口的朝食,譬如江米蜜粽、拍花方糕、栗枣糕、裹了灵沙臛的糍团子。恰好满足了好甜的那部分食客,又能与江满梨的档口相辅相成、互不相冲。
因此,铺子里既有了做甜口吃食的媛娘,又有了竹娘卖的各式汤羹、饮子,邵康做馄饨、包子,连豆浆都直接让竹娘去打,江满梨便也无需再做酿小丸子、红豆八宝粥一类的粥汤饮来给食客们配着吃。
只需专心做些煎炸烙的饼类朝食。如此,口味也能稍微固定下来,再不用像之前一样辛苦地每天换。
改成一周换一次,食客们能吃个够,她和藤丫手上也轻松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