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科举制,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使得更多背景的人参与到朝堂上,冲淡了朝堂上贵族集团抱团的习气。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保证了朝臣的质量。
  虽然仍有党争、座师等类似“抱团”的行为时有出现,但是却给帝王提供了除提拔外戚外另一条可行的路。
  更重要的是,当科举为官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能的外戚便难以进入帝国的统治中心了。
  当然,科举制也不能完全解决外戚的问题,毕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帝王的情感。毕竟一日有帝王,就一日有外戚;一日有外戚,就一日有专权的可能。
  但是,科举制毕竟减小了外戚在朝堂上的发言权,也给帝王提供了人才的更多可能。】
  天幕在讲到这里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制纸的画面。
  “张汤!司马谈!把纸的配方和制法记住了!”
  刘彻顾不得帝王威仪,高声喊道。
  他自然知道制纸、推广教育、改制有多难,有多少人会反对。也许站在这里,刚刚还要一起兴利大汉的同道者都会换一张脸,阻碍他政策的推行。
  他自然知道这也许会花上很久很久,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也许就是他的一生,也许他这一生都看不到科举制在大汉推行,也许这一步步走的都得以百年计。
  但是,谁说我刘彻只是好功好名,不能为大汉做一些起于微末的事了?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2。
  有时候,人也得做一些愚公移山的事。
  你说对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老夫子?
  第9章
  视频结束
  【话说回来,巫蛊一事不过只是刘彻在晚年行事中的一件罢了。
  自元封元年以后,刘彻在内政上并无建树,基本沉迷于功成之后的求仙问道之中;在对外御敌上,大宛之役后对外战略目标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大宛之役用人不当,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之后的战役也是连年不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