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752节(3 / 4)
因为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在对外贸易中过于占据优势,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在世界其他地区,
所以当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菲律宾的时候,
他们马上就发现,
如果开采南美的银矿,
到太平洋西岸交换为大明的各种物资,然后再运回本土或是其他国家,
他们马上就得获得超过200%以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大明的黄金与白银比例为1:4,而在西方同期的比例则为1:12,这其中的利益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换算就知道了,载着400两的白银抵达东方,折算成100两黄金,再回到西方就可以变成1200两。
这只是其中的两种获利手段,实际上还有更多。
总而言之,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者说叫富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会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
王守仁所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说回来,正德二十年的朝廷要求更新鱼鳞图册,他治下的南直隶几府大多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山东快,一个是刘健的功劳,但在客观上,那是因为山东的经济形态变动不大,土地交易规模有限。
但王守仁完不成,也不是他没功劳,而是因为江南的土地变更的太多了。
从春天到夏天,一直没动静的情况下,王守仁也着急了。
于是乎他开始走出巡抚衙门,开始到各个地方实际进行了解,他在做官的同时,在江南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学术传播活动,提倡知行合一的他,绝不是只坐在衙门里办公,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去了解当下的变化。
从南京一路走到松江府,他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松江府的现任知府是王以旂,正德六年进士,他向王守仁禀报,“自正德十六年朝廷在江南地区改良税法,由农田改为桑田的现象便屡有发生。朝廷如今要重新更新鱼鳞图册,但却没有当初的人力支持,眼下已经是加急在做了。”
王守仁在江南这么些年,他是了解这个情况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说法真是要改改了。本官此次遍访诸县,就是要将这些都了解清楚,以便向皇上禀报。”
无商不富是不假,但是无农也不稳啊,江南这块地都种桑、不种粮,平日里还好,但就怕有个万一。
说起来朱厚照在江南地区的经济改革是最为‘激进’的。
首先是路引制取消,因为商业社会要求物资、人员、资本的快速流通,慢下来都是成本。
其次是赋税制改革,
因为取消路引,官方不再掌握人员的流动,自然就没办法再收取人头税。
所以不得不推行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合一。
实际上就是加征土地税,取消了丁税这个说法。现在民间到底多少人口,朝廷已经没有准确数据了,但其实也别太高看自己,原来也不准。这个事是另外一项社会制度改革,暂且不提。 ↑返回顶部↑
所以当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菲律宾的时候,
他们马上就发现,
如果开采南美的银矿,
到太平洋西岸交换为大明的各种物资,然后再运回本土或是其他国家,
他们马上就得获得超过200%以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大明的黄金与白银比例为1:4,而在西方同期的比例则为1:12,这其中的利益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换算就知道了,载着400两的白银抵达东方,折算成100两黄金,再回到西方就可以变成1200两。
这只是其中的两种获利手段,实际上还有更多。
总而言之,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者说叫富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会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
王守仁所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说回来,正德二十年的朝廷要求更新鱼鳞图册,他治下的南直隶几府大多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山东快,一个是刘健的功劳,但在客观上,那是因为山东的经济形态变动不大,土地交易规模有限。
但王守仁完不成,也不是他没功劳,而是因为江南的土地变更的太多了。
从春天到夏天,一直没动静的情况下,王守仁也着急了。
于是乎他开始走出巡抚衙门,开始到各个地方实际进行了解,他在做官的同时,在江南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学术传播活动,提倡知行合一的他,绝不是只坐在衙门里办公,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去了解当下的变化。
从南京一路走到松江府,他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松江府的现任知府是王以旂,正德六年进士,他向王守仁禀报,“自正德十六年朝廷在江南地区改良税法,由农田改为桑田的现象便屡有发生。朝廷如今要重新更新鱼鳞图册,但却没有当初的人力支持,眼下已经是加急在做了。”
王守仁在江南这么些年,他是了解这个情况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说法真是要改改了。本官此次遍访诸县,就是要将这些都了解清楚,以便向皇上禀报。”
无商不富是不假,但是无农也不稳啊,江南这块地都种桑、不种粮,平日里还好,但就怕有个万一。
说起来朱厚照在江南地区的经济改革是最为‘激进’的。
首先是路引制取消,因为商业社会要求物资、人员、资本的快速流通,慢下来都是成本。
其次是赋税制改革,
因为取消路引,官方不再掌握人员的流动,自然就没办法再收取人头税。
所以不得不推行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合一。
实际上就是加征土地税,取消了丁税这个说法。现在民间到底多少人口,朝廷已经没有准确数据了,但其实也别太高看自己,原来也不准。这个事是另外一项社会制度改革,暂且不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