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777节(3 / 4)
马荣告罪,“微臣失态,陛下恕罪。微臣是在想,在来时的路上,还担心奏对不妥,惹怒了陛下。没想到……”
朱厚照眉毛一动,看来他很清楚自己冒得政治风险。
按下表情上的些微诧异,他说道:“武功伯,千年来的历史证明,北方广阔的草原总是会养育出一个族群的,匈奴、突厥、蒙古……他们不会消失。与其如此,不如让草原上奔跑的是我大明的牧民,谁说大明就不能有放牧的百姓了?在吕宋,那里有靠采集生活的,在辽东黑龙江还有靠渔猎生活的。
耕种、放牧、渔猎这绝不是是否属于大明人的标志。那还有出海捕鱼的呢,又怎么算?朕这个皇帝愿意接纳他们,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过日子,你也不要有这样的愚见,只要他们愿意认朕这个皇帝,认大明这个国家。
老百姓嘛,总要活下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草原就吃草原,朝廷何必要管那么多?你说是不是?!”
马荣赞道:“陛下英明。这几年来,朝廷在漠南蒙古多行封赏,确实让草原恢复了安定。”
“所以么,这不是挺好的嘛?朕还在筹划,要不这蒙古的大汗就让朕来当!他忽必烈能到中原来当皇帝,我朱厚照就不能到蒙古去当大汗?没这个道理!”
这个路子有些野,马荣一时没反应过来。
其实朱厚照也不是随便说说,控制蒙古出了多封部落的王爷,主要一个就是要给他们找个共同的主子,那么就是大汗。
核心目标就是管控这些部落之间的争端——谁也不能统一蒙古。
实际上满清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从皇太极开始,蒙古各部都会给皇帝上奏表,奉上汗号。
而且满清还有个更绝、更缺德的法子。
他们把藏转佛教带到了蒙古,用宗教的方法让这群马上汉子全都信佛,规定每个家庭只允许一人留在家中,其余必须出家做法。
出了家么,自然就得不近女色,不能生孩子,虽说偶尔有一两个花和尚,但总体上蒙古人口被控制住了。
再有,因为推行佛教,好好的一个尚武民族,硬生生给弄成了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法子也很管用。
第八百七十一章 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奏疏制度改革以后,皇帝以密旨和全国大臣进行‘私密通话’。
像是边镇总兵官接连抵京这种敏感信息,先前都是保密的。
这样可以暂时拖住一两个月。
虽说现在九边安定,但朱厚照做事情已经习惯性严谨,不能在涉及到军队方面还马马虎虎,随便搞搞。
这也就使得每个总兵只以为是皇帝密宣他们入京,而根本不知道其他边镇的情况。
就是这个小小的奏疏制度的改动,对于君主权力的加强那是空前的。
包括在京的大臣,他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忽然宣调多位总兵入京,直到这些人出现在京师。
这个事情让不少大臣感到震撼。
天子以如此方式治国,全国上下的情况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侍从室虽然辅助皇帝做些文字工作,但那几个人根本没有内阁阁老那样的政治能量。
换句话说,君权已经无可制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与皇帝对抗,那么必然是要联手密谋,甚至要经过长期的准备策划。
你不可能一人忽然跳出来说,天子无德,反了它丫的。 ↑返回顶部↑
朱厚照眉毛一动,看来他很清楚自己冒得政治风险。
按下表情上的些微诧异,他说道:“武功伯,千年来的历史证明,北方广阔的草原总是会养育出一个族群的,匈奴、突厥、蒙古……他们不会消失。与其如此,不如让草原上奔跑的是我大明的牧民,谁说大明就不能有放牧的百姓了?在吕宋,那里有靠采集生活的,在辽东黑龙江还有靠渔猎生活的。
耕种、放牧、渔猎这绝不是是否属于大明人的标志。那还有出海捕鱼的呢,又怎么算?朕这个皇帝愿意接纳他们,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过日子,你也不要有这样的愚见,只要他们愿意认朕这个皇帝,认大明这个国家。
老百姓嘛,总要活下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草原就吃草原,朝廷何必要管那么多?你说是不是?!”
马荣赞道:“陛下英明。这几年来,朝廷在漠南蒙古多行封赏,确实让草原恢复了安定。”
“所以么,这不是挺好的嘛?朕还在筹划,要不这蒙古的大汗就让朕来当!他忽必烈能到中原来当皇帝,我朱厚照就不能到蒙古去当大汗?没这个道理!”
这个路子有些野,马荣一时没反应过来。
其实朱厚照也不是随便说说,控制蒙古出了多封部落的王爷,主要一个就是要给他们找个共同的主子,那么就是大汗。
核心目标就是管控这些部落之间的争端——谁也不能统一蒙古。
实际上满清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从皇太极开始,蒙古各部都会给皇帝上奏表,奉上汗号。
而且满清还有个更绝、更缺德的法子。
他们把藏转佛教带到了蒙古,用宗教的方法让这群马上汉子全都信佛,规定每个家庭只允许一人留在家中,其余必须出家做法。
出了家么,自然就得不近女色,不能生孩子,虽说偶尔有一两个花和尚,但总体上蒙古人口被控制住了。
再有,因为推行佛教,好好的一个尚武民族,硬生生给弄成了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法子也很管用。
第八百七十一章 左边是政务、右边是军务
奏疏制度改革以后,皇帝以密旨和全国大臣进行‘私密通话’。
像是边镇总兵官接连抵京这种敏感信息,先前都是保密的。
这样可以暂时拖住一两个月。
虽说现在九边安定,但朱厚照做事情已经习惯性严谨,不能在涉及到军队方面还马马虎虎,随便搞搞。
这也就使得每个总兵只以为是皇帝密宣他们入京,而根本不知道其他边镇的情况。
就是这个小小的奏疏制度的改动,对于君主权力的加强那是空前的。
包括在京的大臣,他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忽然宣调多位总兵入京,直到这些人出现在京师。
这个事情让不少大臣感到震撼。
天子以如此方式治国,全国上下的情况都在天子一人手中。
侍从室虽然辅助皇帝做些文字工作,但那几个人根本没有内阁阁老那样的政治能量。
换句话说,君权已经无可制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与皇帝对抗,那么必然是要联手密谋,甚至要经过长期的准备策划。
你不可能一人忽然跳出来说,天子无德,反了它丫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