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哀家虽坐到了太后这位置,可哀家这心里,依旧是不安,有时想,没有一个亲生子女在,身边人再多,也总归不热闹;有时又想,陛下不是哀家亲生的,哀家管的严了,陛下难免会有怨气,可哀家管的松了,陛下又不思上进……哀家起先确实不喜欢你,可纵然你有万般不是,单凭你能让陛下上进这一点,哀家便能无限包容你做过的所有事。”
  “纵使你嘴上不说,哀家也知道,你心里一直不喜欢我,更清楚你对哀家偏疼顾昭容,一心想让陛下宠幸其他妃嫔这事颇有微词。但你有陛下宠爱,你不晓得,后宫那些不得宠幸又没有子嗣傍身的女人有多苦。这些女子进到宫里,离开父母亲人,一生的荣辱都系在陛下身上,他们不能去怨恨陛下,只能去恨你,你不要怪她们,说到底,说是些十几岁的可怜小姑娘……”
  要说姚燕燕听了这番话没有动容,这是不可能的。她看得出来太后说这些话是真心的,也更清楚,这一世跟上辈子已经完全不同了,不止是太后,不止是其他妃嫔,还有自己和陛下。
  从前,姚燕燕对后宫其他妃嫔一直是抱有敌意的,那些女人不来惹她还好,一旦表露出一星半点想要跟她抢陛下的心思,她就会毫不留情地动手,就像对待李贵妃一样,直接一脚将她踹下去。她从不在意别人说她嚣张跋扈,只在意能不能把陛下牢牢栓在手里,她可以不要美食华服,但陛下是绝对不能放手的。
  可是这一辈子已经不同了啊,她已经足够了解陛下,她也很清楚,就算她不在旁边盯着,陛下也绝对不会背叛她。后宫中那些女人,早就不是能被她放在眼里的对手,既然她们注定一辈子都无法得到陛下的宠幸,那她为什么不发发好心,给她们另一条生路?
  姚燕燕不由想到自己,倘若她没有这张美丽的脸,倘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像顾昭容那样的女子,那么她是不是也会像那些女人一样,既得不到陛下的宠爱,也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只能一辈子庸庸碌碌地困在这个宫里?任凭岁月无情流逝,最后凋零、枯败。
  不应该这样的,这些女人本来不应该落到这样的下场的!她们本应该有一片更自由的天地。
  也不知怎么的,姚燕燕忽然冒出了上面那个想法。她把这个归结于自己上上世记忆的残留。
  她这个人向来自私得很,从来只想到她和陛下两个人的生死安危,可是现在,却忍不住去想,上辈子匪军冲进来后,那些无处可去的妃嫔怎么样了?是不是就跟那些宫女一样,被匪军抓住,然后……
  姚燕燕想到上一辈子,做菜那么好吃的顾昭容也许就惨死在匪军的践踏下,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想着想着,她忍不住摸向了自己的肚子,上辈子她和陛下夜夜笙歌,却始终没有孩子,这也是前世太后对自己意见那么大的主要原因,倘若这一世她在保住自己和陛下身家性命的同时,多多做做好事,比如顶着礼法的压力给那些顾昭容这样普通的女子找个好归宿,是不是能给自己攒攒德,然后和陛下有个小宝宝?
  不过这事得从长计议,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章宰相那个老狐狸给搞死!下个月的春猎就是好机会,昨晚她和陛下商量过了,封元先生也说,现在章宰相被逼得太紧了,很有可能会在春猎的时候动手。
  想到封元说过的那些话,姚燕燕沉下心来,叫抬步辇的人换个方向,往御书房而去。
  第59章
  “这章宰相, 果真是个逆臣贼子!”
  此时大齐境内, 无数茶楼酒馆当中, 都在流传着这句话。
  距离大齐京都最近的通州城内,几名身穿文士长衫的年轻男子, 正围坐一圈,在一间茶楼里对朝中形势高谈阔论。
  “以往只以为宰相一心为国为民,只是为昏君所累, 没想到,真正祸害社稷百姓的,竟然是宰相!可叹我先前被那贼子的装模作样所蒙骗, 竟然为他说了不少好话写了不少文章!”
  “张兄慎言,如今朝中可不止一位宰相, 右宰相是曾辅佐两位帝王的大儒, 德高望重, 你说话这般不严谨,叫人误会了右宰相可如何是好?况且, 当今陛下可不是昏君。”
  “李兄说的是, 流言猛于虎,先前我等受流言蒙蔽, 误以为那些苛政都是陛下颁布的, 现在右宰相上任, 这才真相大白,原来那些加赋税、增劳役等等不利民生的政令,竟全出自章宰相之手, 是我等误解了陛下。”
  “这章宰相实乃奸臣贼子,盼陛下早日收揽政权,将那奸臣绳之於法!”
  ……
  这些言论不止在一处流传开,还有孩童在街上穿梭而过时,留下一句句讽刺章宰相不臣之心的童谣。
  酒楼的二楼包厢内,一名听到这些议论的年轻男子气愤地一拍桌子,站起身就要冲下去和那些人理论,却被身边人拦下。
  “章公子!快冷静!”
  原来这名待在茶楼中的年轻男子,正是章宰相之子章书齐,而及时拉住他的人是一名中年男子,太阳穴微凸,目露精光,明显是一名武者。
  若是护国将军袁忘在此,一定能认出这名中年男子,正是守卫边关的大将孙不平,而这孙不平,竟没有待在边关,而是在没有宣召的情况下偷偷入了通州城。
  被孙不平阻拦了那么一下,章书齐刚刚被愤怒冲昏的头脑也渐渐冷静了下来,只恨恨道:“这些散布流言的田舍黔首,等父亲成就大业,一定要将他们统统打入大牢!”常说士农工商,像章书齐这等士族出身,骂人时便常将人比喻成更低一等的田舍汉。
  孙不平道:“左不过是些不值一提的市井小民,公子切莫因此误了大局。”
  章书齐这才冷静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