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3 / 4)
韩休颇有贞观时魏征之风,为人刚直方正,不会拐弯抹角。其为相未及十日,即与萧嵩争论是非曲直,弄得不可开交,后来愈演愈烈,韩休就是到了皇帝面前,也当面直斥萧嵩之失,弄得萧嵩后悔不迭。
韩休待萧嵩如此,就是见了皇帝也毫不客气。某一日,万年县尉李美玉有罪,李隆基欲将之流放岭南。韩休此时出面拦阻,进言道:“县尉为小官,所犯又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李隆基即问朝中大奸为谁。
韩休道:“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居所规模及用马皆逾朝廷法度。臣请先将程伯献治罪,然后再说李美玉的事儿。”
王毛仲被贬之后,禁军的将领进行了大量的调换,程伯献执掌金吾军,实为李隆基的亲信之人。程伯献系高力士所荐之人,去岁高力士母亲去世,程伯献当场哭得哀哀切切,甚至比高力士还要悲痛。李隆基对于身居重位的亲信之人还是相当宽宏的,像韩休所提程伯献的罪状,李隆基内心认为实在是不值一提。现在韩休拿李美玉的事儿要挟自己,李隆基当然拒绝。
韩休下面的话更加强硬:“陛下不容李美玉之小罪,而对巨奸大猾却置之不问。若陛下不治程伯献之罪,臣不敢奉诏。”
李隆基遇到这种执拗的人儿实在无计可施,只好将程伯献惩戒一番,以堵韩休之嘴。那些日子,韩休似乎专盯皇帝的错儿,大至国家大政,小至生活细节。韩休的奏章日日皆有,弄得李隆基噤若寒蝉。李隆基闲暇时,即入禁苑或狩猎或观歌舞,他此时环顾左右道:“声响不可弄得太大,若韩休得知,定来诤谏。”其话音刚落,韩休的谏章已至,李隆基只好起驾回宫。
宋璟得闻韩休事迹,大有知音之感,赞道:“不意韩休如此,仁者之勇也。”
李隆基被韩休折腾得七荤八素,不能尽兴,又不能斥责,日渐憔悴。某一日,李隆基取镜自观,看到自己的憔悴容颜,不禁喟然长叹。武惠儿其时在侧,心疼说道:“自从韩休入朝为相,陛下无一日欢颜,竟然憔悴如斯,日渐消瘦。妾以为陛下不用如此隐忍,将韩休逐出相职即可。”
李隆基摇摇头,说出了一番名言:“吾虽瘦,天下肥矣。萧嵩每奏事必顺意而奏,我退而再思天下,却难以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鲠直之言,我退而思天下,却能睡得安然。惠儿,我用韩休为相,非为自身,实为社稷大计耳。”
李隆基有如此胸怀能够容忍韩休,萧嵩却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皇帝当初信任自己,为免争执让自己选人,谁知竟然选来这样一个人儿。其间他曾见过王丘,登时将王丘骂得狗血喷头。
萧嵩实在难以忍受,又无法张嘴说韩休的坏话,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条苦肉之计。他可怜兮兮地找到李隆基,禀道:“臣近日来忽觉精神恍惚,深恐如此下去会误了国家大事。臣请陛下开恩,允臣卸任致仕吧。”
萧嵩明白皇帝聪颖无比,自己言说精神恍惚,肯定是韩休闹的。或者皇帝不忍放弃自己,肯定会放弃韩休,自己就可以另选他人继任。
是时韩休为相刚刚六个月,韩休如此性格,又资历尚浅,断难继任中书令居中枢之位。萧嵩之所以行此苦肉计,正是基于此点。
孰料李隆基不假思索,脱口答道:“好呀,萧卿不愿勉为其难,朕当照准。致仕就不必了,张说去世后,尚书右丞相一直空置,卿可继任吧。”
萧嵩不料皇帝爽快答应,顿时傻了眼。
李隆基下面的话令萧嵩有了一些安慰,其说道:“韩休性格峭鲠,也不宜继续为相,你们就一同罢相吧。可授任韩休为工部尚书。”
是时为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李隆基再也不能容忍宰相继续在自己面前争吵了,他决定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萧嵩与韩休争吵正酣的时候,李隆基已在考虑下一任宰相的人选,如今萧嵩主动提出卸任,尽管他行的是一条苦肉计策,毕竟给李隆基送来了罢相的理由。
萧嵩与韩休之所以争吵,非为私怨,缘于他们对政事的见解不同。萧嵩行事粗疏且往往顾及人情世故,而韩休则基于儒家正义且铁骨铮铮,二人由此相撞。李隆基之所以能容忍他们,在于他们争吵未殃及朝廷大政,且争吵之后,往往是韩休的意见占了上风,对时政实有裨益。
李隆基想到宋璟与张说之荐,决定授任张九龄为中书令,京兆尹裴耀卿则被授为侍中。
李隆基东封泰山时,裴耀卿为济州刺史,他向皇帝建言济州贫瘠,无能支应,由此封禅队伍仅过其境而未停留。李隆基由此对裴耀卿甚为看重,并在宋州酒宴之时对其大加旌扬,此后不久,裴耀卿被改授为京兆尹。
裴耀卿此次被授为侍中,在于他想彻底解决长安运粮的问题,李隆基同时授任其为江淮河南转运使,正为此意。
自高宗皇帝开始,关中若遇到天灾,其缺粮问题顿时凸显。贞观年间,长安及关中有户三十二万余户,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八千余人;到了此时,有户五十四万余户,人口三百一十五万余人。人口增加甚快,加之京官甚多,皇室供应渐增,还要供应庞大的军粮,则关中自产粮食不敷使用,每年约短缺一百多万石。
如此大的缺口需要从外地调粮,然转运艰辛,又无相应的仓储之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朝中衙署皆到东都洛阳办公,由此解决长安的供应压力。
高宗皇帝、则天皇后、中宗皇帝乃至李隆基动辄带领百官前往东都,皆缘于此因。时人讥之,将他们称为“逐粮天子”。
就食东都洛阳,固然有体念百姓困苦的想法,终究为一件不体面之事。
裴耀卿认为,要想解决关中缺粮问题,须改进漕运,使江南的粮食能运往关中。具体而言,须改陆运为水运,并利用沿途前代旧仓,然后分段节级转运。李隆基亟盼解决这个犯愁的事儿,遂甚赞裴耀卿之言,让他以侍中之身号令全国,加速改进漕运。
张九龄在洪州都督任上干了两年,之后又转授为桂州都督,并兼岭南按察选补使。张说逝世不久,李隆基想起其言,就将张九龄召回京中,授其为秘书少监、集贤殿院士。恰在此时,渤海国遣使入京进贡,朝廷当下要赐以诏书,然无人能识渤海文,李隆基想起张九龄,召之,张九龄入宫后援笔立就。
张九龄的母亲年长体弱,这些年又随着张九龄颠沛就任,入冬时一口气未喘过来,由此逝去。张九龄归家葬母,并居家守孝。 ↑返回顶部↑
韩休待萧嵩如此,就是见了皇帝也毫不客气。某一日,万年县尉李美玉有罪,李隆基欲将之流放岭南。韩休此时出面拦阻,进言道:“县尉为小官,所犯又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李隆基即问朝中大奸为谁。
韩休道:“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居所规模及用马皆逾朝廷法度。臣请先将程伯献治罪,然后再说李美玉的事儿。”
王毛仲被贬之后,禁军的将领进行了大量的调换,程伯献执掌金吾军,实为李隆基的亲信之人。程伯献系高力士所荐之人,去岁高力士母亲去世,程伯献当场哭得哀哀切切,甚至比高力士还要悲痛。李隆基对于身居重位的亲信之人还是相当宽宏的,像韩休所提程伯献的罪状,李隆基内心认为实在是不值一提。现在韩休拿李美玉的事儿要挟自己,李隆基当然拒绝。
韩休下面的话更加强硬:“陛下不容李美玉之小罪,而对巨奸大猾却置之不问。若陛下不治程伯献之罪,臣不敢奉诏。”
李隆基遇到这种执拗的人儿实在无计可施,只好将程伯献惩戒一番,以堵韩休之嘴。那些日子,韩休似乎专盯皇帝的错儿,大至国家大政,小至生活细节。韩休的奏章日日皆有,弄得李隆基噤若寒蝉。李隆基闲暇时,即入禁苑或狩猎或观歌舞,他此时环顾左右道:“声响不可弄得太大,若韩休得知,定来诤谏。”其话音刚落,韩休的谏章已至,李隆基只好起驾回宫。
宋璟得闻韩休事迹,大有知音之感,赞道:“不意韩休如此,仁者之勇也。”
李隆基被韩休折腾得七荤八素,不能尽兴,又不能斥责,日渐憔悴。某一日,李隆基取镜自观,看到自己的憔悴容颜,不禁喟然长叹。武惠儿其时在侧,心疼说道:“自从韩休入朝为相,陛下无一日欢颜,竟然憔悴如斯,日渐消瘦。妾以为陛下不用如此隐忍,将韩休逐出相职即可。”
李隆基摇摇头,说出了一番名言:“吾虽瘦,天下肥矣。萧嵩每奏事必顺意而奏,我退而再思天下,却难以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鲠直之言,我退而思天下,却能睡得安然。惠儿,我用韩休为相,非为自身,实为社稷大计耳。”
李隆基有如此胸怀能够容忍韩休,萧嵩却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皇帝当初信任自己,为免争执让自己选人,谁知竟然选来这样一个人儿。其间他曾见过王丘,登时将王丘骂得狗血喷头。
萧嵩实在难以忍受,又无法张嘴说韩休的坏话,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条苦肉之计。他可怜兮兮地找到李隆基,禀道:“臣近日来忽觉精神恍惚,深恐如此下去会误了国家大事。臣请陛下开恩,允臣卸任致仕吧。”
萧嵩明白皇帝聪颖无比,自己言说精神恍惚,肯定是韩休闹的。或者皇帝不忍放弃自己,肯定会放弃韩休,自己就可以另选他人继任。
是时韩休为相刚刚六个月,韩休如此性格,又资历尚浅,断难继任中书令居中枢之位。萧嵩之所以行此苦肉计,正是基于此点。
孰料李隆基不假思索,脱口答道:“好呀,萧卿不愿勉为其难,朕当照准。致仕就不必了,张说去世后,尚书右丞相一直空置,卿可继任吧。”
萧嵩不料皇帝爽快答应,顿时傻了眼。
李隆基下面的话令萧嵩有了一些安慰,其说道:“韩休性格峭鲠,也不宜继续为相,你们就一同罢相吧。可授任韩休为工部尚书。”
是时为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李隆基再也不能容忍宰相继续在自己面前争吵了,他决定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萧嵩与韩休争吵正酣的时候,李隆基已在考虑下一任宰相的人选,如今萧嵩主动提出卸任,尽管他行的是一条苦肉计策,毕竟给李隆基送来了罢相的理由。
萧嵩与韩休之所以争吵,非为私怨,缘于他们对政事的见解不同。萧嵩行事粗疏且往往顾及人情世故,而韩休则基于儒家正义且铁骨铮铮,二人由此相撞。李隆基之所以能容忍他们,在于他们争吵未殃及朝廷大政,且争吵之后,往往是韩休的意见占了上风,对时政实有裨益。
李隆基想到宋璟与张说之荐,决定授任张九龄为中书令,京兆尹裴耀卿则被授为侍中。
李隆基东封泰山时,裴耀卿为济州刺史,他向皇帝建言济州贫瘠,无能支应,由此封禅队伍仅过其境而未停留。李隆基由此对裴耀卿甚为看重,并在宋州酒宴之时对其大加旌扬,此后不久,裴耀卿被改授为京兆尹。
裴耀卿此次被授为侍中,在于他想彻底解决长安运粮的问题,李隆基同时授任其为江淮河南转运使,正为此意。
自高宗皇帝开始,关中若遇到天灾,其缺粮问题顿时凸显。贞观年间,长安及关中有户三十二万余户,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八千余人;到了此时,有户五十四万余户,人口三百一十五万余人。人口增加甚快,加之京官甚多,皇室供应渐增,还要供应庞大的军粮,则关中自产粮食不敷使用,每年约短缺一百多万石。
如此大的缺口需要从外地调粮,然转运艰辛,又无相应的仓储之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朝中衙署皆到东都洛阳办公,由此解决长安的供应压力。
高宗皇帝、则天皇后、中宗皇帝乃至李隆基动辄带领百官前往东都,皆缘于此因。时人讥之,将他们称为“逐粮天子”。
就食东都洛阳,固然有体念百姓困苦的想法,终究为一件不体面之事。
裴耀卿认为,要想解决关中缺粮问题,须改进漕运,使江南的粮食能运往关中。具体而言,须改陆运为水运,并利用沿途前代旧仓,然后分段节级转运。李隆基亟盼解决这个犯愁的事儿,遂甚赞裴耀卿之言,让他以侍中之身号令全国,加速改进漕运。
张九龄在洪州都督任上干了两年,之后又转授为桂州都督,并兼岭南按察选补使。张说逝世不久,李隆基想起其言,就将张九龄召回京中,授其为秘书少监、集贤殿院士。恰在此时,渤海国遣使入京进贡,朝廷当下要赐以诏书,然无人能识渤海文,李隆基想起张九龄,召之,张九龄入宫后援笔立就。
张九龄的母亲年长体弱,这些年又随着张九龄颠沛就任,入冬时一口气未喘过来,由此逝去。张九龄归家葬母,并居家守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