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节(3 / 4)
过了一会儿之后,大院门内传来不疾不徐的脚步声,随即是一个苍老的声音问道:“门外何人?”按理说只要有人敲门,门房无论如何都会先开一条门缝询问,好见见门外究竟是什么人,但显然段祺瑞这些年闭门谢客,几乎很少打开大门,因此门房也省的浪费力气,若是昔日旧部来拜访,隔着门推辞过去就是了。
门外领头者恭恭敬敬的问道:“请问此处是段国公府邸吗?”
门房对“国公”的称谓感到奇怪,国公是爵位名,尽管段祺瑞昔日位高权重,可平日里根本没人用这样的敬称,当即颇显得有几分唐突,复问道:“你是何人?”
领头者说道:“在下青海马步芳,今日特意前来拜访段国公,有劳通报一声。”
门房对马步芳这个名字一点都不熟悉,不过既然是来拜访段祺瑞的,自然按照管理的谢绝道:“我家老爷已经闭门一年之久,实在抱歉,还请这位马大人回了吧。”
马步芳怔了怔,沉着性子说道:“老人家,我们从青海到这里没有一万里路也有八千里路,您这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未免有些草率吧。无论如何,还请老人家代为通报一声,就说马步芳有要事拜见段国公。”
门房叹了一口气,从青海到这里确实是不远万里的脚程,哪怕老爷不见客,好歹也应该赏一杯茶水解解渴。当即他打开了房门,请众人来到前厅先行小坐,吩咐仆从预备茶水果点简单招待一番,然后自己前往后院去通报段祺瑞。
此时,段祺瑞正在后院小池塘养鱼,将早已准备好的鱼料抛洒在池塘里,看着各式各样的小鱼踊跃争抢,平静的脸上起了一阵惬意的波澜。
门房健步来到段祺瑞身后,微微躬身的说道:“老爷,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其中一人自称是青海马步芳,说有要事拜会老爷。”
段祺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喃喃自语似的问道:“马步芳?此人我并不认识。”
如今西北马家军的声明并没有成就多大的气候,虽然马家是军戎世家,可马家军几经折腾大起大落,自庚子国难之后渐渐中落,民国初期还是依靠北洋政府的招抚才从草莽转入军队,到头来只不过是中国大大小小军阀的其中之一而已。
当年段祺瑞掌权时,的确与马步芳的父辈有打过交道,但仅仅只是泛泛之交而已,他并没有多在乎马家军,故而今日年轻一辈的马步芳前来拜访,一时半会想不起其人是谁。
门房连忙又请示道:“那我这就请他们走?”
段祺瑞思索了一会儿,说道:“青海马步芳?西军马阁臣的儿子?”
门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对这些事情可是一概不知。
段祺瑞觉得很奇怪,当年北洋政府与西北马家军的关系并没有太多默契,其一是因为地方偏远,其二则是当时的马甲军规模不大,无甚值得注意的地方。怎么偏偏今天马家军青年一辈却突然找到这里?
尽管这些年他不过问政事,推辞了许多旧部前来拜访的应酬,但偶尔还会关心一些国内国外的新闻时事,聊做消遣之用,不至于整日无所事事。正因为如此,他对西北马家突然出现感到很是好奇,毕竟之前双方交情不大,自己下台后更是瓜葛全无,究竟是哪门子风把这些人吹到自己这里来了?
等了一会儿之后,门房拿捏不准的问道:“老爷,您是见呢?还是不见呢?”
段祺瑞微微叹了一口气,不动声色的说道:“人家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若是连一面都不见的话,于情于理都有不合适。”
门房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安排。”
过了片刻,一名管家将马步芳等人引到了中庭的客厅,段祺瑞拄着一根手杖慢慢悠悠的从后走廊走进了客厅。马步芳等人见了段祺瑞,连忙起身行礼,一个个都是毕恭毕敬、心怀赤诚的样子,一时间反而让段祺瑞有些不太习惯。
“诸位进门是客,又远道而来,老夫招待不周,还望海涵。都请坐吧。”段祺瑞很客气的说了这番话,然后招呼马步芳等人坐下来。
马步芳再次正式的向段祺瑞自报家门,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段祺瑞只是面带微笑的听罢,随后摇了摇手,不疾不徐的说道:“马少帅言过其实了,我已淡出政界颇多时日,只不过是乡野一愚夫而已,昔日之事留得世间自由纷说,如今大可不必旧事重提。马少帅既是阁民兄的公子,且不知令尊近来可好?”
马步芳立刻回答道:“承蒙大人惦记,家父一切都好,吃的好,睡的好,时常还在记挂着袁大总统的恩情和段总理的恩情。”
段祺瑞微微皱了皱眉头,若真是旧事重提的话,他反而不乐意起来,微微叹息的说道:“都好那就最好不过了,只是不把再提旧事了。那么,马少帅此番远道而来,究竟所为何事呢?这青海距此路途不短,真心希望马少帅不会枉此一行。”
马步芳等到那些仆从端上来茶点陆续离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不知国公大人这段时间可知道国内发生的事情吗?”
段祺瑞好整以暇的说道:“哦?你是指中日开战?”
马步芳摇了摇头,耐着性子继续说道:“是在北京的事。”
段祺瑞“哦”了一声,端起茶杯慢慢饮了一口茶水,然后漫不经心的说道:“倒是有所耳闻,无非是元首整顿官场而已。” ↑返回顶部↑
门外领头者恭恭敬敬的问道:“请问此处是段国公府邸吗?”
门房对“国公”的称谓感到奇怪,国公是爵位名,尽管段祺瑞昔日位高权重,可平日里根本没人用这样的敬称,当即颇显得有几分唐突,复问道:“你是何人?”
领头者说道:“在下青海马步芳,今日特意前来拜访段国公,有劳通报一声。”
门房对马步芳这个名字一点都不熟悉,不过既然是来拜访段祺瑞的,自然按照管理的谢绝道:“我家老爷已经闭门一年之久,实在抱歉,还请这位马大人回了吧。”
马步芳怔了怔,沉着性子说道:“老人家,我们从青海到这里没有一万里路也有八千里路,您这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未免有些草率吧。无论如何,还请老人家代为通报一声,就说马步芳有要事拜见段国公。”
门房叹了一口气,从青海到这里确实是不远万里的脚程,哪怕老爷不见客,好歹也应该赏一杯茶水解解渴。当即他打开了房门,请众人来到前厅先行小坐,吩咐仆从预备茶水果点简单招待一番,然后自己前往后院去通报段祺瑞。
此时,段祺瑞正在后院小池塘养鱼,将早已准备好的鱼料抛洒在池塘里,看着各式各样的小鱼踊跃争抢,平静的脸上起了一阵惬意的波澜。
门房健步来到段祺瑞身后,微微躬身的说道:“老爷,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其中一人自称是青海马步芳,说有要事拜会老爷。”
段祺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喃喃自语似的问道:“马步芳?此人我并不认识。”
如今西北马家军的声明并没有成就多大的气候,虽然马家是军戎世家,可马家军几经折腾大起大落,自庚子国难之后渐渐中落,民国初期还是依靠北洋政府的招抚才从草莽转入军队,到头来只不过是中国大大小小军阀的其中之一而已。
当年段祺瑞掌权时,的确与马步芳的父辈有打过交道,但仅仅只是泛泛之交而已,他并没有多在乎马家军,故而今日年轻一辈的马步芳前来拜访,一时半会想不起其人是谁。
门房连忙又请示道:“那我这就请他们走?”
段祺瑞思索了一会儿,说道:“青海马步芳?西军马阁臣的儿子?”
门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对这些事情可是一概不知。
段祺瑞觉得很奇怪,当年北洋政府与西北马家军的关系并没有太多默契,其一是因为地方偏远,其二则是当时的马甲军规模不大,无甚值得注意的地方。怎么偏偏今天马家军青年一辈却突然找到这里?
尽管这些年他不过问政事,推辞了许多旧部前来拜访的应酬,但偶尔还会关心一些国内国外的新闻时事,聊做消遣之用,不至于整日无所事事。正因为如此,他对西北马家突然出现感到很是好奇,毕竟之前双方交情不大,自己下台后更是瓜葛全无,究竟是哪门子风把这些人吹到自己这里来了?
等了一会儿之后,门房拿捏不准的问道:“老爷,您是见呢?还是不见呢?”
段祺瑞微微叹了一口气,不动声色的说道:“人家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若是连一面都不见的话,于情于理都有不合适。”
门房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安排。”
过了片刻,一名管家将马步芳等人引到了中庭的客厅,段祺瑞拄着一根手杖慢慢悠悠的从后走廊走进了客厅。马步芳等人见了段祺瑞,连忙起身行礼,一个个都是毕恭毕敬、心怀赤诚的样子,一时间反而让段祺瑞有些不太习惯。
“诸位进门是客,又远道而来,老夫招待不周,还望海涵。都请坐吧。”段祺瑞很客气的说了这番话,然后招呼马步芳等人坐下来。
马步芳再次正式的向段祺瑞自报家门,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段祺瑞只是面带微笑的听罢,随后摇了摇手,不疾不徐的说道:“马少帅言过其实了,我已淡出政界颇多时日,只不过是乡野一愚夫而已,昔日之事留得世间自由纷说,如今大可不必旧事重提。马少帅既是阁民兄的公子,且不知令尊近来可好?”
马步芳立刻回答道:“承蒙大人惦记,家父一切都好,吃的好,睡的好,时常还在记挂着袁大总统的恩情和段总理的恩情。”
段祺瑞微微皱了皱眉头,若真是旧事重提的话,他反而不乐意起来,微微叹息的说道:“都好那就最好不过了,只是不把再提旧事了。那么,马少帅此番远道而来,究竟所为何事呢?这青海距此路途不短,真心希望马少帅不会枉此一行。”
马步芳等到那些仆从端上来茶点陆续离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不知国公大人这段时间可知道国内发生的事情吗?”
段祺瑞好整以暇的说道:“哦?你是指中日开战?”
马步芳摇了摇头,耐着性子继续说道:“是在北京的事。”
段祺瑞“哦”了一声,端起茶杯慢慢饮了一口茶水,然后漫不经心的说道:“倒是有所耳闻,无非是元首整顿官场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