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扬州知府(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客官稍等,马上就好了。”大娘回道,不多时两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和三碗豆腐脑就上了桌。
  “吃吧。”方浩说了一声,想到了她很久没吃饱饭,连忙抱过孩子,开始给孩子喂豆腐脑。
  几人就开始吃面,方浩没有感觉怎么饿,可是女子不知道饿了多久,虽然克制了很多,但是仍旧狼吞虎咽。
  方浩有点感慨,这个时代有多少人为了吃一口饱饭而不可得,多亏了袁隆平弄出杂交技术,否则现代社会哪里能养活那么多人。
  “不知道这位妹妹怎么称呼,是哪里人氏?”待女子吃碗面后,方浩问道。
  “回公子,奴家李昕,陕西府人氏,家乡遭受战火不得不逃亡江南,不想亲人全部失散,于是我和弟弟逃向江南,也不知道娘和爹爹怎么样了。”女子想起了往日的苦难,眼睛有些发红,她的眼泪早就流干了。
  “别哭了,以后坚强一点,你还有弟弟要照顾呢。”方浩连忙安慰,原来以为两位是母子关系,原来是亲兄妹。
  方浩结账后,就离开了这个面店,途上还一人买了几套成衣,这女子的衣服不能穿了。
  将两姐妹安排到客栈后,方浩就开始准备今夜的行动,杀掉扬州知府,机器人代替他,
  …………
  方浩来到了扬州府府衙,官府府衙并没有方浩想象的豪华,而是破烂烂,斑驳的墙面并没有一丝美感,下雨天勉强不漏水的样子。
  明朝时候官员不修官府,不是因为不准,而是因为不能,不愿意。
  因为朝廷不会拨款,要修自己掏钱,所以,不修官府成了潜规则.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是流传千年的为官传统,没有客人修客栈的,这是天经地义,因为客栈是掌柜的的,客人没有义务更没有心情为掌柜的修店。
  官不修衙也有道理,明朝多数的当官的也是这样想的,因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大多当官的自认为自己当官也是不是很长久呆的,如住客栈的客人想法如出一辙,没有必要为修衙门操心。
  再者,明朝当官的以清廉为最高标准,有时候政绩倒还在其次,为官在任的修衙门容易给人留下“搜刮民脂民膏”的口实,而且在一地当官是暂时的,衙门修的再好也是大明朝廷的财产,所以当官的是不会花冤枉钱下力气修衙门的。
  只要表面功夫做得好,你就是个清官,然后上下打点一下,就能够得到升迁,甚至被人传颂。
  甚至认为喜欢修缮衙门的官员会钉在这个职位上,就没有挪窝的机会了,既然你喜欢这,那你就不要升了。
  明朝知府是正四品官员,按照京官高于地方官原则(京官与地方官相同品级情况下京官为大),知府往上升迁途径为:
  正四品京官: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三品官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
  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三品官员: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
  没有意外,扬州知府一定会到京城为官,因为明朝的的政治制度,这个年代官员升迁的权利掌握在东林党这些地主代言人手中。
  他有些理解崇祯皇帝为什么治不好国家了,原因就是这些官员,这些人都是书香世家,大地主,大商人之家,从小风花雪月,不知民间疾苦。
  古人认为士大夫高人一等,他们是不会和普通人站立在一起的,即使是从普通百姓中逆袭而起的人。
  他们的心中只有家族的千秋万代,国家仅仅是获得权利和财富的工具。
  按照扬州知府的人品,这样的人做了京官可想而知,明朝就是这样被败坏的,所以方浩才熄了改革明朝的意愿,明朝并不具备改革的土壤,只有彻底打碎。
  此刻正是夜晚十分,方浩默默地来到扬州知府的房中,看着这个肥硕的知府一阵恶心。
  此刻他的手放在一名年轻美貌女子丰满白皙的胸部,肥头大耳的模样让方浩想到了一个词:脑满肠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