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城守城的都头认识苏锦,忙上前行礼参见,苏锦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都头道:“回禀苏大人,刚才葛指挥使来巡防,这小子躲在军舍中睡大觉,被葛指挥使抓个正着,这不打了四十军棍绑在这里示众呢。”
  苏锦暗自点头,葛怀敏也有那么点励精图治的意思,自己跟他提及整饬军纪之事,看来他是听进去了,现在正在严格进行。
  “葛指挥现在何处?”
  “诺,在城头巡防呢。”那都头一指城头,果见城头一群人影正像城外指指点点。
  苏锦道:“带路,咱们也上去。”
  那都头赶紧上前引路,苏锦等人沿着宽阔的石阶登上城头,城墙在下边看便已经很是雄伟,上来一看更是不得了,经过加固的城墙宽近两丈,城门处连跺墙高度离地近三丈,显然前番范仲淹的命令得到了实施,城防除了南城墙加固未完成之外,其余的地方倒是固若金汤。
  “苏大人,您怎么来了?”葛怀敏看见苏锦赶紧上前施礼。
  苏锦道:“我来求你一件事呢。”
  葛怀敏道:“什么事但说便是,还说什么求字。”
  苏锦便将城中改造之事跟葛怀敏说了一遍,葛怀敏有些皱眉头道:“大人,现在花功夫修葺民舍是不是有些多余呢?我正想向大人提议将城墙再加高数尺,另外还想在城门附近增建数座箭塔,最近斥候送回来的消息可不太妙,西贼似乎正在集结兵马,看样子是有进攻的迹象,只不过不知道是朝哪个方向,若是直奔渭州城,那可就麻烦了。”
  苏锦一惊道:“依你看集结完毕到进攻需要多少时日?”
  葛怀敏道:“要看规模,若是十万兵马作用,集结准备加上粮草物资的准备起码需要二十天以上方能出动。”
  苏锦想了想道:“那更要去陇山伐木运石,不说别的,光是打起仗来城头的滚木礌石也必须要准备好,这可不仅是建筑房舍的东西,这些也是武器呢。”
  葛怀敏一拍脑袋道:“瞧我这糊涂的,大人说的是,城中守城物资确实不够,明日我一定派兵护卫,但城防加强一事大人看如何呢?”
  苏锦看了看城门周围的格局道:“其实我觉得若论城墙坚固高大,渭州已经是坚固耐守之地了,现在加固其实意义不大,城门处的箭塔可以建,若是还需加固的话,我建议在四城城门口建瓮城。”
  葛怀敏道:“瓮城?仓促之间建了瓮城也必然不坚固,也守不住啊。”
  苏锦笑道:“瓮城何须守,瓮城便是瓮中捉鳖之意,我只是建议,你若觉得无用可以不建,打仗的事我可不太在行,不过是看到汴梁有户人家为了防贼偷入建了个小小的瓮墙,我觉得挺不错的;你若是要建,我可发动其余百姓民夫即刻开建,反正大家闲着也是闲着。”
  葛怀敏虽然觉得没必要,但苏锦那句闲着也是闲着的话拨动了脑中神经,既然百姓们闲着,何妨建一座试试,反正在渭州人手多的是,自己也急需要戴罪立功,若是西贼打来,倒是极好的立功机会,多一分胜算自然更好;于是道:“那便就在这北城门建一座瓮城,或许能建奇功也未可知。”
  苏锦笑道:“但愿如此,下午我便命人去征集民夫,这回明日伐木的队伍便更大了。”
  葛怀敏拍着胸脯道:“放心,一切有我老葛,我会安排离城五十里之外的斥候小队巡逻,即便是有敌情,也可及时撤回。”
  第七四九章大兴土木(中)
  当晚,苏锦绞尽脑汁写了一份奏折,奏折中除了李知和案件始末写明,还写了自己对渭州边防城池建设的一些见解,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人。(无。,弹窗....第一,
  苏锦现在迫切的感到身边人手的缺乏,王朝马汉等人难当大任,当打手绰绰有余而且忠心耿耿,但说到未来渭州城的建设上,这几人无一能当大任,而渭州城中通判以及几个司衙的管事的都一并被拿下,很多部门的主官之职都空缺了下来,苏锦只是临时指认副手代任,但终究不是办法。
  要是等朝廷任命下来,苏锦又怕来的人跟自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所以苏锦不客气的在奏折中点名道姓要起人来。
  第一个要的便是李重,在天长,苏锦便见识过他带人修渠筑路把个小小天长搞的红红火火的摸样,这个黑大个子面粗心细,更重要的是跟自己甚是相得,在一起共事当是人生快事,所以苏锦点名要他来渭州当通判之职。
  另外他还要了现在身在南方小县当县令的魏松鹤、扬州都部署指挥使潘江,魏松鹤苏锦是打算安排他为府衙主薄,而潘江的任命则由不得自己,苏锦只是建议调任潘江来接替葛怀敏,因此案毕竟涉及葛怀敏,自己虽替葛怀敏说了不少好话,但是死罪可免,处罚是肯定的,最不济也是降职使用,渭州都部署的指挥使一旦空缺,苏锦当然不愿意又来个刺头跟自己对着干。
  其余的司衙人等的任命,苏锦有自行任命的权利,不过苏锦还要观察,现有的人员都不太熟悉,朝廷派人来最好,若不派的话,苏锦便打算将根据副职暂代的表现,将他们扶正罢了,毕竟也不是什么能翻天的角色,有自己坐镇,他们若是言行出轨,完全可以立刻撤换。
  关于渭州城的建设,苏锦写的也很细,谈规划,谈建设,谈战后的重建,紧扣一个主题,那便是告诉赵祯,自己决心以渭州为蓝本,战后要让西北迅速的摆脱靠朝廷救济的面貌,相信这一点必然会抓住赵祯的眼球,西北四路现在成了朝廷的最大累赘,上百万人需要救济,每年花费在西北的救济粮食不下数百万石,钱也近数百万贯,若是苏锦能找出一条自给自足的路子,自然是赵祯所乐意见到的。
  苏锦也知道战事还没结束却大谈战后的建设,似乎认定了战事即将结束,宋夏两国将要谈和,这份奏折送往京城之后,朝中定有人颇有微词,不过苏锦就是要显示自己超前的眼光,毕竟苏锦的记忆中,宋夏的战事即将结束,如果当真因为自己的穿越到来改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苏锦也只能自认倒霉,不过长远来说,没有不结束的战争,哪怕打上十年二十年,总归要结束,倒也不难搪塞。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