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节(3 / 4)
接过海东青如钢筋一般坚韧的腿上的信封,拍了拍海东青的脑袋,看着海东青冲着舍龙示威似的鸣叫了两声后,才不情不愿的飞走。
李弘回过头一边看手里的密信,一边继续淡淡地说道:“自六诏归顺我大唐以来,朝廷每年无论是金钱还是粮草,都是大量的资助到了这里,但朝廷可曾从税收等等方面,收过南诏一文钱财?如果再加上剑南道私运到此的粮草,我粗略的估计了下,加上六诏自产的粮食,如今记录在案的粮草,就算是整个六诏的所有百姓不吃不喝,也能够吃上五六年!但……细奴逻却告诉我南诏缺粮,百姓饥不择食、衣不蔽体,这是为何?”
“那么殿下的意思呢?”舍龙出奇的没有再去辩驳,而是语气带着颇多无奈的问道。
“很简单,你们向来与土蕃亲近,又是近邻,如今土蕃在我大唐治下已有十余年,其百姓谈不上安居乐业,但饥不择食、衣不蔽体已经是历史了,这一切可都是依仗裴行俭、马载,还有刚刚你见过的那两人的努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小小六诏如果一直游离于大唐法治之外,这……是我大唐的疆土吗?这百姓……是我大唐的百姓吗还?”
李弘满意的看着神情惊愕的舍龙,再次主动给舍龙已经空空如也的杯子倒上了茶水,而这一次,李弘甚至是把茶水倒的与杯沿齐平。
如果舍龙想要端起来喝茶,而不使太子亲自倒的茶水洒出一滴来,他就必须俯首先饮去杯沿的茶水,直到能够端起来才行。
舍龙的眼神缓缓从李弘的脸上移到了那快要溢出来的茶杯上,动了动嘴唇,并没有再次感谢李弘,而是喃喃道:“如此一来,殿下会如何处置老臣等人?老臣相信殿下并非心狠手辣的君主,六诏归为唐人官员治理,想必我们等人,应不会还被殿下重用了吧?”
“那就得看六诏之事儿如何解决了,如果能够不动一兵一卒的解决,身为六诏贵族的你们,朝廷自然是不会忘了你们的功劳,大唐贵族豪门没有万户也有千户,还在乎多几户吗?”李弘依然看着舍龙的杯子,做了个请的手势。
“殿下您是打算就凭借这五千兵马,来给六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兵力虽精却少,怕是细奴逻不会轻易答应。”舍龙有些不舍的打量着王宫,这里本来是他与细奴逻、盛逻炎居住的地方,但自太子到达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府邸一样,自己祖孙三人,已经被他赶出了王宫。
“当年我征土蕃也不过一万人,但却在土蕃杀了个一进一出,直到居住到了那白色的宫殿内,如今我已经住在了王宫,细奴逻昨夜又劫走了真腊国的三个王子,这算是里通外敌的铁证吧?与土蕃相互勾结也有铁证在此,无论从哪一面我都有理由治理六诏不是?除非是你老舍龙现在不承认六诏乃是我大唐的疆土了,这样一来,说不准我这点儿兵力,就得费一番功夫了。”李弘冷笑了下,而后看着舍龙低头喝着茶水,直到茶水不会在被端起时洒出来,这才缓缓地端了起来。
“老臣不能保证什么,当年虽说是臣自愿传位给细奴逻,但如果不是他相逼,老臣也不会那么快就传位给他,老臣虽老,但身子骨向来还算是硬朗结实,即便是现在,征战四方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老舍龙把手里的茶水一饮而尽,而后放下杯子起身,对着李弘郑重的行礼,打量了一番王宫的正殿后,这才离开。
李弘并未起身,看着老舍龙的步伐变得突然间矫健了许多,快步的走出王宫老远,直到背影已经消失了许久后,这才缓缓地起身走到门口。
林士翎与权毅,此时则已经带着杨思俭等人,匆匆的从外面赶到了王宫里来。
权毅此次前来虽然只带了两千人,但让李弘感到满意可喜的是,这两千人的兵士中,不止只有唐人,而且还夹杂着三成左右的土蕃人以及其他牧族兵士,这对李弘来说,远比清一色的唐人组成的军队要让他开心的多。
“臣权毅、林士翎见过殿下。”两人再一次对着还站在门口的李弘行礼。
李弘随意的摆了摆手,而后才缓缓的走到杨思俭跟前:“不管你当年参与没参与杨执柔、李敬业谋反一事儿,我都不再追究,来此的目的想必这一路上你应该已经猜到了,裴行俭、马载当年能够在土蕃干出一番扬我大唐的不世功绩,想必你也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不亚于他的政绩来,六诏之地我帮你去后顾之忧,我给你施展才华之地,但……如果你杨思俭给不了我想要的结果,你就自己处置自己算了。”
“臣……臣定不负殿下所托!”杨思俭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振振有词说道。
第824章 土蕃四天王
儒家也不能说就是一无是处,最起码在君臣之道、皇权为天的时代,臣子就很难在与君王之间,发展成真正的互相敌对的仇家关系。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程朱理学更加荼毒人心的:“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
“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等等这样的更加具体的概念。
但一个臣子面对君王时,也只能是除了遵从便是遵从,君臣之道的压制,让他们在面对天子之时,往往可以把所有的一切恩恩怨怨都抛诸脑后不顾。
所以杨思俭如今在痛失爱女之后,能够在仕途之上再一次得到太子的重用,对于他来说,就相当于是太子李弘给了他第二生命,这让他内心深处除了感恩戴德之外,便别无其他。
林士翎变得给人一种越来越阴森森的感觉,不过好在面对李弘时,脸上的笑容或者是眼睛里的笑意,多少还带着一些阳光的味道。
但只要是一转身面对他人时,那眼皮子里面,谁也不知道他藏着什么阴谋诡计跟居心叵测的阴狠、冷酷。
权毅与敬辉则是深受此人眼神荼毒最多之人,不过如今三人俱是在土蕃这一个锅里搅马勺,早就对身后的阴风阵阵习以为常。
何况林士翎面对同僚,倒是多少还有一些肝胆相照、坦诚相待的行径,这让权毅与敬辉对此倒是大加赞赏,在土蕃一旦遇到“钉子户”般难缠的事宜,则都是会提着酒壶上家邀请林士翎“出山”帮助整治。
敬辉以仁善、稳重称道,权毅同样是在率兵作战之上以沉稳、老练闻名,两人俱不像他们的前任裴行俭、马载那般拥有独断专行、足智多谋的魄力,所以在治理土蕃一事儿上,有时候则是容易被自己的性格掣肘,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都护府的威严。
而此时跟他们二人搭班的林士翎,则就显得很重要跟特别了,在对待土蕃的一些“疑难杂症”上,向来是能够做到毫不拖泥带水的“药到病除”,而且每次还都能让权毅与敬辉二人,由衷的、发自肺腑的、并心悦诚服的为林士翎竖起大拇指。
于是乎,久而久之,土蕃官场、贵族、豪门一道上,被敬辉、权毅奉承为药郎中的林士翎,便有了一个可以让土蕃百姓止哭孩童的绰号:药阎王。 ↑返回顶部↑
李弘回过头一边看手里的密信,一边继续淡淡地说道:“自六诏归顺我大唐以来,朝廷每年无论是金钱还是粮草,都是大量的资助到了这里,但朝廷可曾从税收等等方面,收过南诏一文钱财?如果再加上剑南道私运到此的粮草,我粗略的估计了下,加上六诏自产的粮食,如今记录在案的粮草,就算是整个六诏的所有百姓不吃不喝,也能够吃上五六年!但……细奴逻却告诉我南诏缺粮,百姓饥不择食、衣不蔽体,这是为何?”
“那么殿下的意思呢?”舍龙出奇的没有再去辩驳,而是语气带着颇多无奈的问道。
“很简单,你们向来与土蕃亲近,又是近邻,如今土蕃在我大唐治下已有十余年,其百姓谈不上安居乐业,但饥不择食、衣不蔽体已经是历史了,这一切可都是依仗裴行俭、马载,还有刚刚你见过的那两人的努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小小六诏如果一直游离于大唐法治之外,这……是我大唐的疆土吗?这百姓……是我大唐的百姓吗还?”
李弘满意的看着神情惊愕的舍龙,再次主动给舍龙已经空空如也的杯子倒上了茶水,而这一次,李弘甚至是把茶水倒的与杯沿齐平。
如果舍龙想要端起来喝茶,而不使太子亲自倒的茶水洒出一滴来,他就必须俯首先饮去杯沿的茶水,直到能够端起来才行。
舍龙的眼神缓缓从李弘的脸上移到了那快要溢出来的茶杯上,动了动嘴唇,并没有再次感谢李弘,而是喃喃道:“如此一来,殿下会如何处置老臣等人?老臣相信殿下并非心狠手辣的君主,六诏归为唐人官员治理,想必我们等人,应不会还被殿下重用了吧?”
“那就得看六诏之事儿如何解决了,如果能够不动一兵一卒的解决,身为六诏贵族的你们,朝廷自然是不会忘了你们的功劳,大唐贵族豪门没有万户也有千户,还在乎多几户吗?”李弘依然看着舍龙的杯子,做了个请的手势。
“殿下您是打算就凭借这五千兵马,来给六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兵力虽精却少,怕是细奴逻不会轻易答应。”舍龙有些不舍的打量着王宫,这里本来是他与细奴逻、盛逻炎居住的地方,但自太子到达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府邸一样,自己祖孙三人,已经被他赶出了王宫。
“当年我征土蕃也不过一万人,但却在土蕃杀了个一进一出,直到居住到了那白色的宫殿内,如今我已经住在了王宫,细奴逻昨夜又劫走了真腊国的三个王子,这算是里通外敌的铁证吧?与土蕃相互勾结也有铁证在此,无论从哪一面我都有理由治理六诏不是?除非是你老舍龙现在不承认六诏乃是我大唐的疆土了,这样一来,说不准我这点儿兵力,就得费一番功夫了。”李弘冷笑了下,而后看着舍龙低头喝着茶水,直到茶水不会在被端起时洒出来,这才缓缓地端了起来。
“老臣不能保证什么,当年虽说是臣自愿传位给细奴逻,但如果不是他相逼,老臣也不会那么快就传位给他,老臣虽老,但身子骨向来还算是硬朗结实,即便是现在,征战四方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老舍龙把手里的茶水一饮而尽,而后放下杯子起身,对着李弘郑重的行礼,打量了一番王宫的正殿后,这才离开。
李弘并未起身,看着老舍龙的步伐变得突然间矫健了许多,快步的走出王宫老远,直到背影已经消失了许久后,这才缓缓地起身走到门口。
林士翎与权毅,此时则已经带着杨思俭等人,匆匆的从外面赶到了王宫里来。
权毅此次前来虽然只带了两千人,但让李弘感到满意可喜的是,这两千人的兵士中,不止只有唐人,而且还夹杂着三成左右的土蕃人以及其他牧族兵士,这对李弘来说,远比清一色的唐人组成的军队要让他开心的多。
“臣权毅、林士翎见过殿下。”两人再一次对着还站在门口的李弘行礼。
李弘随意的摆了摆手,而后才缓缓的走到杨思俭跟前:“不管你当年参与没参与杨执柔、李敬业谋反一事儿,我都不再追究,来此的目的想必这一路上你应该已经猜到了,裴行俭、马载当年能够在土蕃干出一番扬我大唐的不世功绩,想必你也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不亚于他的政绩来,六诏之地我帮你去后顾之忧,我给你施展才华之地,但……如果你杨思俭给不了我想要的结果,你就自己处置自己算了。”
“臣……臣定不负殿下所托!”杨思俭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振振有词说道。
第824章 土蕃四天王
儒家也不能说就是一无是处,最起码在君臣之道、皇权为天的时代,臣子就很难在与君王之间,发展成真正的互相敌对的仇家关系。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程朱理学更加荼毒人心的:“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
“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等等这样的更加具体的概念。
但一个臣子面对君王时,也只能是除了遵从便是遵从,君臣之道的压制,让他们在面对天子之时,往往可以把所有的一切恩恩怨怨都抛诸脑后不顾。
所以杨思俭如今在痛失爱女之后,能够在仕途之上再一次得到太子的重用,对于他来说,就相当于是太子李弘给了他第二生命,这让他内心深处除了感恩戴德之外,便别无其他。
林士翎变得给人一种越来越阴森森的感觉,不过好在面对李弘时,脸上的笑容或者是眼睛里的笑意,多少还带着一些阳光的味道。
但只要是一转身面对他人时,那眼皮子里面,谁也不知道他藏着什么阴谋诡计跟居心叵测的阴狠、冷酷。
权毅与敬辉则是深受此人眼神荼毒最多之人,不过如今三人俱是在土蕃这一个锅里搅马勺,早就对身后的阴风阵阵习以为常。
何况林士翎面对同僚,倒是多少还有一些肝胆相照、坦诚相待的行径,这让权毅与敬辉对此倒是大加赞赏,在土蕃一旦遇到“钉子户”般难缠的事宜,则都是会提着酒壶上家邀请林士翎“出山”帮助整治。
敬辉以仁善、稳重称道,权毅同样是在率兵作战之上以沉稳、老练闻名,两人俱不像他们的前任裴行俭、马载那般拥有独断专行、足智多谋的魄力,所以在治理土蕃一事儿上,有时候则是容易被自己的性格掣肘,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都护府的威严。
而此时跟他们二人搭班的林士翎,则就显得很重要跟特别了,在对待土蕃的一些“疑难杂症”上,向来是能够做到毫不拖泥带水的“药到病除”,而且每次还都能让权毅与敬辉二人,由衷的、发自肺腑的、并心悦诚服的为林士翎竖起大拇指。
于是乎,久而久之,土蕃官场、贵族、豪门一道上,被敬辉、权毅奉承为药郎中的林士翎,便有了一个可以让土蕃百姓止哭孩童的绰号:药阎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