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便是男主的那一束光。
  然而过程太折磨了,虽则徐宁颇好狗血,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时,只想打包将人送到大理寺去。
  还好她有先见之明,看来看去,还是齐恒最好。
  杨九儿按徐宁说的回去打开绸缎箱子,不出所料发现银票,激动得不知怎么办好,又受之有愧,或者该退回来?
  徐宁忙说不必,并表示一定要道谢的话,就给她未来孩子做几身衣裳罢,吴王妃想必也很乐意。
  杨九儿满口答应,可等看到送来的样品,徐宁便改了口,让她缝几双鞋垫完事。
  她以为自己绣工就够差了,岂料杨九儿针脚比她还粗,这要是让二嫂瞧见,定会笑掉大牙。
  鞋垫反正穿在底下,绣偏了也瞧不出,无伤大雅。
  李凤娘得了太后赏的镇宅佛经,不免更加着恼,却也不能说慈宁宫的佛经无用,只得又改口闹些别的毛病,不是腿疼就是肚子疼,把府里闹得鸡飞狗跳,齐懋本来挺高兴嫡妻终于遇喜,可李凤娘太能折腾,口味更是一日三变,他送的东西就没一样合意,总能择出毛病来。
  齐懋本也是要人哄的性子,哪能天天低声下气,加之李凤娘有孕之后再不许他近身,他却是个无肉不欢的,哪里耐得住,逮着着空隙就要跟丫头们拉拉小手亲亲小嘴什么的,李凤娘看在眼里,各种小毛病发作得更厉害了。
  王府的人天天来扰,惠妃不胜其烦,她本想请葛太医照顾李凤娘胎象,李凤娘却不肯,声称葛太医要照顾静王妃,不能叫他分心——奇哉,几时学得这般体贴了?
  如今王府里就只两个外头请的大夫,惠妃实在不放心,又派了收生嬷嬷过去,然而李凤娘总不叫人家近身,只许她自己的乳母服侍,把惠妃气了个倒仰,天底下竟有这种儿媳妇,防婆婆跟防贼似的!
  但愿她真能生下小世子,否则,自己总得好好收拾那贱人一番。
  邓太后亦不喜李凤娘,但,更要考虑的却是别的。如今楚王妃有孕,也许还是个男胎,那楚王府的庶长子就岌岌可危了,谁能保证李凤娘不会将这个孩子视为威胁,意欲除之而后快?
  经此提点,惠妃顿时恍然,命人将那个孩子接进宫来,在儿媳妇平安生产之前,她得亲自照料。哪怕李凤娘保证会善待庶子,惠妃亦不相信,她自己就是个心窄的,看别人也宽厚不到哪儿去。
  本来想趁机做个顺水人情,帮太后缓解膝下寂寞,然而邓太后吃一堑长一智,不想掺和这些。且比起旁人的孩子,她还是更期待老五媳妇,不知会生出怎样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最好是像徐宁,像老五就废了。
  临近腊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冬汛扰乱帝都平静,淮北许多难民涌入到京城来,又因为流离失所无处御寒,天天都能在城墙边发现冻僵的尸骨。
  冬日水患本就少见,且近几年大齐王朝干旱频发,洪涝却寥寥无几,以至于上下都缺乏应对之策。如今事出情急,景德帝也只能召集满朝文武群策群力,加紧赈灾。
  命妇们也不能置身事外,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捐出头面首饰,徐宁虽是个悭吝的,眼见此等惨象亦不能袖手旁观,将铺子里近一年半的盈利悉数捐出,众人纷纷称赞静王妃大方。
  也有胡贵妃这等刻薄人难免嘀咕,怎么不干脆将铺子卖掉,到底花钱买名声——她自己名下的产业比徐宁只多不少,却只轻飘飘捐出两到三成利润,可见要换位思考是很难的。
  徐宁是不想竭泽而渔,否则再有下回,她该拿什么应对?
  安王妃身为长嫂,号召妯娌们在京中开设粥棚,一则粥汤可以暖身,二则也能提供简单的栖身之所,听钦天监夜观星象,最近几天保不齐会有冻雨。
  到这关口,吴王妃不得不摈弃前嫌,跟大嫂共同操持,至于那两位有身孕的,不妨将银钱交由她们,让她们代为料理,省得辛苦操劳震动胎气。
  徐宁婉拒了,她并非不放心吴王妃,是放心不下她的钱,身为一个合格的生意人,她得保证每一分每一厘都用在刀刃上,况且,只出钱跟出面是不一样的,光听名字,谁知道她们静王府背后付出多少?非得切切实实看到她的人,才会明白她所做的牺牲。
  诚意伯听闻她要亲自驾车去往粥棚,觉得女儿太不理智,难民再大也大不过腹中皇嗣,倘若小世子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向静王交代?若实在不放心,可以让娘家人代办嘛,当爹的还能坑女儿?
  连杜氏也觉着外头天寒地冻,很不必如此冒险,或者等胎气稳固之后也不迟,比方说再静养半个月。
  然而徐宁很坚持,照目前的情势,年前灾情就该控制得差不多了,那时再出面又有何益?
  阖府反对,齐恒却是唯一一个支持她的,自然因为他是利益导向,在大多时候,比其他人都要理智。
  徐宁如此想,然而齐恒却道:“我知道反对无用,不如让你做点你想做的事,你会因此舒心些,对么?”
  徐宁轻轻吻上他的唇,什么叫灵魂伴侣?这就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