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盛大开业(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各位来宾,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我们一起见证老陈烧烤酒店的开业,我只是希望,大家作个见证,见证冬子的成长。作为老板,冬子,你要对得起大家这份信任,你要努力把最好的味道留在这里,把最卫生的食品贡献大家,把传统美食的文化,发扬光大。如果你做不到,今天的客人们,你一个都对不起了。大家觉得,我说得对不对?”
  大家鼓掌,喝酒,也领略了葛校长对冬子的严格。当然,这段话,大家也听出另外的意思来。那就是,葛校长不是佳宾,不是客人,他要求冬子,如同要求家人后辈一样的,他们是一家人。
  葛校长集体敬酒后,就上楼了,他要参观冬子楼上的新房。当然,燕子在上面已经做了准备,下面菜品,各样一小份,同样端上了楼,在家里面的餐桌上,已经座了自己一家人,还有小舅大姨,他们为另一件事,坐在了一起,那就是,商量冬子与燕子婚礼的事。
  当燕子把菜布好,爹爹上来后,爹爹与燕子的爷爷坐在了上首位置时,燕子就被赶下来了。因为下面招呼客人太忙了,十几个人忙得照顾不过来。
  今天,从小向小熊到小樊许玫,还有两个新召来的姑娘,六个人当跑堂的,燕子在作总调度。冬子主要负责陪客人,轮流敬酒,也只有他有这个酒量。厨房里的几位大师傅,从前天起就开始忙着今天的事,现在也在加紧操作。因为,许多菜,只有趁热吃,才是正宗的。
  今天的菜品中,有几样值得大家称道。除了最传统的两个小吃外,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有三个看似平常的菜品。
  一个是豆瓣鲫鱼。因为容城当地,是鱼米之乡,鲫鱼也叫喜头鱼,最常见,家家都有不同的做法。而豆瓣鲫鱼,几乎人人都会做,但今天大家吃到的味道,才让他们大开眼界。
  为什么这么香?为什么这么嫩?为什么它的形状保持得这么好?为什么颜色如此诱人?
  诸多的为什么,在众食客的评价中,说出传奇来了。冬子只得解释,自家的厨师,师出名门,是最正宗的川菜。
  有人问,川菜不是麻辣吗?怎么,看起来这么多辣椒的豆瓣鲫鱼,为什么在并不擅长吃辣的容城人吃起来,也如此的顺滑与平和?
  冬子只好跟他们解释,川菜的几个流派,什么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什么川西坝子以不辣为主体,重庆地方以麻辣为特点。还有什么金沙江峡谷的川菜风格,以食材为主,调料为辅等。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豆瓣,这个豆瓣用什么辣椒制作的,怎样才能够保留适度的辣,得到更大的鲜香,这些都有许多窍门。
  虽然,这些在座的客人也算是见多识广,但吃到这种风味,也确实震惊了。他们可以吃过山珍海味的人,也从来不缺大场面,但从自己最熟悉的菜品入手,给他们震撼,这才体现出正宗川菜的魅力。
  更令人惊叹的是“开水白菜”。这道菜是上过国宴的,取的是白菜的本味,完全改变了大家对川菜麻辣特色的固有印象。
  这道菜是一百多年前,由慈禧太后的厨师,其名川菜大师黄敬发明的,后来,由川菜大师罗国荣发扬光大。而齐老爷子的师傅,那位卤鸭子的发明大师,则是罗国荣的师侄。所以,这道菜的传承,是相当正宗的。冬子店子的大厨是司徒的徒弟,而罗国荣算来,是他的师祖。
  开水白菜以北方大白菜的菜心来制作,食材看来是最常见最便宜的。但要配制好好,汤料最为重要。以鸡鸭、排骨熬煮,并用鸡肉蓉,猪肉蓉澄澈的高汤调味,最后浇汤时,在汤里淋一些鸡油。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为了这一锅高汤,几位厨师硬是忙活了半天。成菜后,清鲜淡雅,香味浓醇,不油不腻,清香爽口。
  特别是那汤色,如同开水般洁净而略带淡黄色,仿佛与淡黄色的菜心映衬,非常精致朴实。
  当年黄敬初到皇宫时,京菜与鲁菜是皇宫中的主流。不少人贬损川菜只会麻辣、粗俗土气。为了争口气,黄敬百番尝试,终于创制成功了这道菜品。把极繁和极简归至化境,一扫川菜百年来的冤屈。清朝灭亡后,黄敬回到四川,把这道菜传授了自己的弟子,而其中的罗国荣等师兄弟们,得到了真传。
  1954年,罗国荣被调到北京,担任北京饭店的主厨,负责国宴工作,将这道菜作为国宴必备菜品,从此,这道菜终于名满天下。
  当大家听说这个故事后,顿时觉得高大上起来。要知道,这是真传弟子的菜品,怪不得,貌似平常,吃起来,不同凡响。
  至于上这道菜的意思,却是司徒师傅的意见。
  “你的烧烤是味重的东西,卤鸭子,也是重调料的卤味。如果上一道清淡的菜品,才会有对比,我推荐开水白菜。”
  当然,以司徒这样的名厨推荐的东西,冬子肯定是听的。
  席上,还有一道菜,却是司徒师傅自己发明的,这道菜只有他及他的亲传弟子做得出来,名字叫做“功夫杂菌汤。”
  其实,所谓的杂菌,就包含着七八种不同的真菌食材,竹荪就不用说了,还有采自雪山的菌类,只有夏天才采得到。有两种,冬子只晓得它的土名,根本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厨师来时,把这些都自己带了过来的。
  几种菌类,从药性上,从味道上,如何配合,这是一个学问,冬子知道,即使自己问了,司徒答了,自己也无法掌握。有几种菌类的制作方法不同,前期制作工序繁复,最后加在一起熬汤时,已经是半成品的。
  “冬子,你放心,这种东西,如果在你那里打响了,食材我保证供应,不会断档的。”
  果然,在今天这个开业宴会上,一炮而红。当有人问冬子:“陈老板,你这汤是怎么熬出来的?”
  “雪山上的菌,长时间的熬。十几种菌,叫不出名字,十几个小时的小火慢熬,打不得瞌睡,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果然,功夫要功夫,杂菌还真杂。其实,冬子自己也不好说清楚。这是司徒的发明,得为他的专利保密。人家只传弟子的,自己问多了,也不好。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