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个新手村 第4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大古村,几乎一半的人都被叶兰亭扫过资质了,百分之九十都是资质平平任人宰割的那种,老人和孩子就占了全村一半人口,能调用的劳力也全都在修路队和工坊,如果还想再继续发展,势必就要从外面引进劳动人才。
  现在叶兰亭手里有了钱,不怕招不起人。
  “杨青锋,你明天去把那个李家庄的张二哥叫过来,我有事跟他谈。”
  若是以前,杨青锋一听到这个张老二的名字,就一肚子火气,恨不得跳起来揍人,但现在,他只是平静地应下叶兰亭的吩咐:“我知道了村长。”
  “嗯,”叶兰亭很满意,她现在的的几个手下,全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进行。
  第38章、加更
  事情一旦布置下去,按部就班就会执行得很快!
  之前刘老翁就已经带着几个老农将水田犁了,现在开始下地插苗,种的是冬季小麦。刘大娘那边也带着几个干活好手将后山的沙地全部重翻,绕着山脚一圈弧形开拓了几亩沙地,全部种上萝卜秧。
  叶兰亭过去视察的时候,就看到整个大古村画卷焕然一新,水田里老黄牛悠闲地甩着尾巴,几个戴着斗笠的老农正挽着裤管在田里插苗。
  抬头再看远处后山,勤劳的妇女们扛着锄头,将沙地归拢成一弯弯梯田,绿油油的萝卜秧映衬在大山脚下。
  位于村子最高处的叶家院子,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阵阵传来,清脆悦耳地飘在村庄上空。
  村里晒坝场中,薛霁安正带着几个徒弟在组装几辆新的纺车,一些零部件是从镇上杂货铺买回来的。
  村里两条大黄狗摇晃着尾巴跟着叶兰亭身后,她走到哪儿,两条大黄就撒欢地跟到哪儿。
  赵家湾和柳家湾也来了三十几个修路民工,在工钱的驱使下,他们全部选的都是整班,一天四文钱,仍旧是日结制。
  因为日结工干一天就能拿到一天工钱,且比镇上的短工工钱还要高一文,大古村的修路队很快声名远扬,附近六七个村都陆续有村民慕名而来,修路队从最开始的大古村本村男女老少勉强凑齐的三十六个人壮大到了一百多人,全来自宝河镇下辖的八个村。
  石子路很快就修完一半了,因为已经纵深得太远,每天还用一辆专门的牛车运送过去几大桶的解渴南瓜汤。
  叶兰亭原本预计的是,一年以内能修好这条路就算不错了,但现在看来,只用三个月她就能修完。
  因为修路队有了大量的外村劳工,所以叶兰亭将自己大古村的村民抽调回来,全力搞起了纺织工坊的建设。
  这边采木料石头,那边人工搭建,纺织工长半个月时间就拔地而起,现在只剩下屋顶还没搭了。
  纺车一共做了十架,郑姑那边已经培养出两批学会纺线的村妇,只等工坊一开始投产就上岗。
  而另一边,叶兰亭派了杨三毛赶着驴车去周围几个村子收集毛料,不管是鸡毛鹅毛,还是羊毛兔毛,只要有羽毛的,都收,棉花和麻纤维也收。
  实在在他们小镇物产不够丰富,很少有大规模养殖的农户,偶尔有几家散养一两头羊,这家几只鸡,哪家几只鹅,所以得挨家挨户去收。
  几种原料价格也各不一样。
  杨三毛看眼色虽然灵光,但算术不好,叶兰亭怕他记错帐,便让刘铁柱的堂弟刘小强跟他一块去,刘小强只有十五岁,资质平平无奇,但起码在蒙学班学过算术,还跟着薛霁安学了一些木工,跟他堂哥刘铁柱差不多,都是脚踏实地的小伙子。
  这两个家伙坐上驴车,从大古村出发,一直沿着李家庄、平安村、兰花村和大河村,再绕到宝河镇上吆喝一圈,而后从南口村、柳家湾、一直绕过赵家湾回来,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三天时间,第一趟就收了满满一车的毛料回来!
  叶兰亭很是满意这个成果,只是拿到二人的记账本一看,果不其然,两个臭皮匠还得差一个才能顶得上诸葛亮,这账目算错了,鸡毛的钱算成了鹅毛的钱,羊毛的多算了一文,兔毛的钱又少算了一文。
  索性那些卖毛料的农户是第一次有人上门收购,也事先不清楚他们的价格,反正能卖钱,也稀里糊涂的结了账。
  叶兰亭看着这记得乱七八糟的账,只觉得头疼,
  自从赵汾走后,村里的公账都得她亲自对,现在杨三毛给她拿一本烂账回来,叶兰亭的脸当场就拉下来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