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回家养蜂了 第15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家哪怕把零售价格翻两倍呢,价格上也比纯手工雕刻更有优势。
  学艺周期漫长,欣赏的人少,行业太冷门,再加上不赚钱,传统竹雕工艺到了现代,简直就像是后宫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宫的妃嫔!
  等等!
  冷宫的废妃起码还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东西卖不出去,喝西北风都赶不上热乎的!
  这么一想,这个行业会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无淘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需要基层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从犄角旮旯里把这门手艺给挖出来,倒也正常……
  只是,连江小满这个儿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还是个“竹雕工艺传承人”?
  这感觉简直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儿啊,其实我们家有个皇位要传给你……
  咳!虽然他们家这个不是什么皇位,但也挺惊人的了。
  真正让他诧异的是——
  “爹,你啥时候去学的竹雕手艺?我咋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知道?”江有粮翻了个白眼,“我当年跟着师傅学手艺那会儿,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粮年轻那会儿,郎山这边出去打工的人还不多,大家祖辈都生活在大山里,靠山吃山,什么编筐的、打铁的、磨豆腐的、做竹凉席的、打家具的……各种手艺人都有。
  那个年代要衡量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并不是看城里有没有房子(肯定没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礼(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这小伙子除了种地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手艺。
  因为手艺人吃香,所以那个年代拜师学艺都是有很多规矩的。
  一般拜师的都要先在师父家白干两年活,跟着师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称的考验品行。
  等过了这一关,师父才会带你入门,教你些真本事……江有粮性子憨厚老实,特别得师父欢心,十四岁拜师,十六岁就跟着师父做一些小玩意儿了。
  竹雕这一行虽然冷门,但手艺学好了,接的都是富贵人家的单子,尤其是本地一些大户人家嫁女儿娶媳妇的,都要请人雕一整套过日子的家伙,因为要雕的东西多,一般都是把师傅请到家里,管吃管喝,有时候东西多的,要干上一两年才能全部做完,是真正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只可惜江有粮运气不好,空学了一门好手艺,还没等他接过师父的衣钵、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过上好日子呢,外面就开始流行那种工厂里做出来的新式家具了。
  年轻人结婚都要买什么欧式啊法式的家具,嫌弃老式的雕花工艺太土了,而且价格还是新式家具的好几倍,谁还会请几个师傅在家里养上几个月,就为了做几样家具呢?
  江有粮出师即失业,白白耽搁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学到的手艺是半点都没用上!
  辛苦学来的手艺没办法变现,就赚不到钱。
  没有钱,就娶不上媳妇。
  就这样,家境贫寒的江有粮,蹉跎半生,终于在某个赶集的上午,捡到了被人丢弃在集市角落里的江小满。
  他有了儿子,也有了后半生的希望和依靠。
  ……
  言归正传,有了儿子之后,为了养儿子,供儿子上大学,江有粮想尽办法赚钱,所有能赚钱的活儿他都愿意干。竹雕这种不赚钱还可能赔钱的爱好,自然就被丢到了一边。
  因此,从小到大,江小满只知道他爹心灵手巧,什么木匠篾匠的活儿他都会做,却不知道,他爹除了是个手艺人,还是个正儿八经的竹雕文化传承人呢。
  听说当年带他的那个老师傅,在本县曾经小有名气,很多大户人家都愿意请他去做家具,时至今日,本县一些“名人故居”里,还能看到不少这位老师傅的作品呢。
  正因如此,县文化局才从江有粮的雕刻技巧和籍贯上,猜测到这位有可能是那个老师傅的传承人,所以才希望请他去一趟县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