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9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武镭张了张嘴,他就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员来着。
  “你不能被字面意思困住,而是要理解重农抑商的本质所在。”
  “嗯?本质,什么意思?”武镭一时之间有些思维混乱。
  魏明眺望着草场,道:“这涉及到一个似浅实深的问题,农业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且最核心的过程发生在人和土地之间。而商业是什么?说得刻薄一点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算计。”
  经济学教科书说,商业、交换也能创造出财富。
  但只要认真想一想,就能知道,商业交换的“创造财富”,和农民从土地上种出粮食那种创造财富,不是一码事——前者不可能“从无到有”地创造出财富。商业固然能利用人们的欲望,通过交换,把财富“从小变大”,但戏法无论怎么变,一定得有人先创造出基础财富,然后整个商业游戏才能玩得转。
  再往深里说,商人和强盗面对的问题其实很接近:怎样将已有的财富弄到手——好吧,在历史的很长时间里,商人和强盗是不分家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的“皇家海盗”。
  “其实,今天我们国家依然在坚定的实行‘重农抑商’,只是‘农业’的范围变广了,像制造业,就是现代技术条件下最大的‘农业’。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财富。当然,商业的范围也扩大了,出现了投资业、金融业等等,可是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商业-强盗混合体。”魏明淡淡的说道。
  至于像英美等国,都先是以生产立国,造就了世界头号强国,风光无限,但渐渐地转而玩金融去了,然后开始衰退——西方的商业文明,怎么能比得上人类最强韧、生命力最强的中华文明的智慧?
  武镭这下听明白了,但却是愣住了,他只觉得自己的历史白学了。
  “好吧,但这跟嘉谷的研究成果频出,有什么关系呢?”
  魏明诧异道:“怎么没关系?”
  “正是因为嘉谷体系自上而下的重视生产,重视从无到有创造财富,才能不断的有新技术出现。我不说投入,也不说体制什么的,只说说岗位结构。别看在嘉谷体系的十多万员工中,研究人员只有一万出头,但有五万多人从事技术性工作。”
  “哦?”
  “你可别小看那些只做技术指导的技术员,他们平时是没有直接研究出什么东西来,但他们能优化生产过程,同时将数据实时反馈给研究团队;他们的技术能力越强,对于科研的促进能力也就越强。”
  武镭听他这么一说,觉得还挺有道理。
  “就拿这新品系牧草来说,要是遇上那种连基因适合度是什么概念都不懂的,他还能指导别人种好牧草?再好的新品种也是白搭。”
  武镭愣住了,冥思苦想了半天,也不明白“基因适合度”具体是啥概念,不禁黯然神伤,敢情咱到嘉谷来,连做工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魏明却是说得兴起:“我们中国以‘农’立国,本质就是独立自主,不需要依附其他的生产中心——中国就是最大的生产中心,自身就是最大的山头。同此理,嘉谷本质上也只走独立自主之路,你说为何成果频出?因为都是被逼出来……”
  “被逼?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你们?”武镭嘀咕了一句。
  “技术吗?应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了。能阻挡我们的,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齐政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他们身边,刚好接了武镭这句话。
  ……
  第686章 有人走了
  正如齐政所说,沙漠开发最难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正经的人工技术解决不了的,大不了用野路子的灵阵来补。
  但人手的问题才是难点。
  绿洲基地小楼的办公室内,齐政揉着太阳穴,有些头痛的看着报告上的数字:179人!
  这是嘉谷沙漠开发团队正常轮调,以及主动申请调离沙漠的员工人数。
  开发面积越来越大的绿洲,除了政府安置过来的本地农牧民,以及时多时少的志愿者,主力当然还是嘉谷的正式员工。
  从一开始的一百多人,到几百人,再到以后肯定需要的数千号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可谓不大。但与此同时,绿洲基地也是嘉谷体系内员工流动性最大的部门,每年调离的人数都在上升。
  “咔哒”,门开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