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16节(3 / 4)
杨博一个激灵,连忙回答道:“有,多着呢。”
主编其实也就是随口一问,要是杨博回答一个没有,他立马就要安排一个有的人去发掘了。之所以还是优先选择杨博,是因为他确实对嘉谷研究最深,就算是“抹黑”,也能“黑”得更有深度。
主编犹豫了一下,道:“给你预留半个版面,你写了稿子,先拿来给我看。”
“得,我现在就去。”杨博苦笑应道。
“题目暂定这个:《你们愿意接受一个垄断的嘉谷吗》,你要在文章中揭示一个观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食品供应链已经被少数的几家食品公司所垄断,嘉谷正是其中之一。这么高的集中度,假如某一天这些公司的生产环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主编几句话就将主题定了下来。
杨博愣了片刻。
主编的观点,乍一听似乎也有点道理。
但是,这样的选择,与他对嘉谷的认可截然相反。
主编似乎也看出了杨博的纠结,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小杨啊,你要知道你是为谁工作的,难道是为嘉谷?”
“……我明白了。”
这该死的良心!
……
第732章 紧张感
太新鲜了!
这是嘉谷首次遭遇集体诉讼,吃瓜群众看着新鲜,在嘉谷内部同样看着新鲜。
“声势不小,但问题不大。”齐政对桌的法务部首席律师沈时行这样说道。
他们正对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液晶屏幕,现在屏幕上放着的是嘉谷的新闻,里面有通过剪辑过后的各种针对嘉谷的报道。
办公室除了齐政和“大总管”王昱业外,是整个法务部和公关部的核心阵容。
沈时行汇合手上所有资料后,很肯定地对齐政说道:“嘉谷垄断的罪名放在哪都不会成立的。诉讼报告中说的小包装食用油、包装大米三四成的市场份额,我都不说这够不够垄断的标准了,只看一点,在食用油市场中,以嘉谷食用油、金龙鱼为首的小包装食用油占到的市场份额仅有20%,传统的散油依然占据了80%的食用油份额。如果这都算垄断,那也太扯淡了。”
很多人不知道,从产品规格看,食用油包括小包装食用油和散装食用油,其中小包装食用油是指包装规格在5l以下桶装或瓶装的食用油,主要针对消费者家用市场。实际上,特别是在广大城镇,传统的散装食用油才是大行其道。
同理,散装米的市场占有率比散装食用油更高。国内大米消费量约1.8亿吨,但其中小包品牌大米销售量不足15%,就这还是嘉谷多年来带领小包装大米在业内迅猛发展的结果。
如同粮食产业安全的话题源于大豆,对嘉谷的指控最“有利”的证据也源于大豆。进口大豆的激增,让行业内外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忧心忡忡;嘉谷一力扶持国产大豆的复兴,却又让人对嘉谷的所谓“垄断”忧心忡忡,实在是一言难尽。
问题是,如果不算远东地区,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国内20%的需求——就算全被嘉谷垄断了,也不能说嘉谷在行业就是垄断吧。
“真要说有点麻烦的,是对我们通过严格的原料来源控制来挤兑对手的指控,但也仅仅是一点点麻烦。”沈时行胸有成竹道:“因为我有限的见识里,也没听说过哪种大宗农产品是被完全垄断原料收购的……”
食品工厂都无法垄断上游农业供应。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很分散,而且替代性很强。
即使几家工厂垄断了某一个产地的某种农产品,还会有其他产地的可以供应给其他厂家。偶尔有某种原料只有一家卖的,通常是因为这家在原料采购方面确实比别家有优势,规模效应使得他们家产品价格低,其他家在性价比上竞争不过。但是食品原料往往不是不可替代的,就拿大豆榨油来说,没了大豆,还有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垄断个屁啊。
用沈时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既不能垄断原料也不能垄断技术和销售渠道,更不能阻止新的竞争企业加入,我们嘉谷不过是有些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是哪个行业没有名牌了?谁能说名牌等于垄断?”
食品行业这个东西,要做品牌的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开发思路微调、按照自己的产品战略去获取最好的原料。这些东西,那些享受着“无研发成本、无市场开拓成本”的尾流福利的后排厂家是不会做的,也就不怪领航的嘉谷和后续竞争者有着明显的差距了。
沈时行的一番话,很有点“不怪嘉谷看起来像垄断,只能怪在座的都是垃圾”的霸气,也将办公室里的大伙都逗笑了。
齐政也笑了,不管怎么说,有自信总是好事。 ↑返回顶部↑
主编其实也就是随口一问,要是杨博回答一个没有,他立马就要安排一个有的人去发掘了。之所以还是优先选择杨博,是因为他确实对嘉谷研究最深,就算是“抹黑”,也能“黑”得更有深度。
主编犹豫了一下,道:“给你预留半个版面,你写了稿子,先拿来给我看。”
“得,我现在就去。”杨博苦笑应道。
“题目暂定这个:《你们愿意接受一个垄断的嘉谷吗》,你要在文章中揭示一个观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食品供应链已经被少数的几家食品公司所垄断,嘉谷正是其中之一。这么高的集中度,假如某一天这些公司的生产环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主编几句话就将主题定了下来。
杨博愣了片刻。
主编的观点,乍一听似乎也有点道理。
但是,这样的选择,与他对嘉谷的认可截然相反。
主编似乎也看出了杨博的纠结,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小杨啊,你要知道你是为谁工作的,难道是为嘉谷?”
“……我明白了。”
这该死的良心!
……
第732章 紧张感
太新鲜了!
这是嘉谷首次遭遇集体诉讼,吃瓜群众看着新鲜,在嘉谷内部同样看着新鲜。
“声势不小,但问题不大。”齐政对桌的法务部首席律师沈时行这样说道。
他们正对的墙上镶嵌着一块液晶屏幕,现在屏幕上放着的是嘉谷的新闻,里面有通过剪辑过后的各种针对嘉谷的报道。
办公室除了齐政和“大总管”王昱业外,是整个法务部和公关部的核心阵容。
沈时行汇合手上所有资料后,很肯定地对齐政说道:“嘉谷垄断的罪名放在哪都不会成立的。诉讼报告中说的小包装食用油、包装大米三四成的市场份额,我都不说这够不够垄断的标准了,只看一点,在食用油市场中,以嘉谷食用油、金龙鱼为首的小包装食用油占到的市场份额仅有20%,传统的散油依然占据了80%的食用油份额。如果这都算垄断,那也太扯淡了。”
很多人不知道,从产品规格看,食用油包括小包装食用油和散装食用油,其中小包装食用油是指包装规格在5l以下桶装或瓶装的食用油,主要针对消费者家用市场。实际上,特别是在广大城镇,传统的散装食用油才是大行其道。
同理,散装米的市场占有率比散装食用油更高。国内大米消费量约1.8亿吨,但其中小包品牌大米销售量不足15%,就这还是嘉谷多年来带领小包装大米在业内迅猛发展的结果。
如同粮食产业安全的话题源于大豆,对嘉谷的指控最“有利”的证据也源于大豆。进口大豆的激增,让行业内外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忧心忡忡;嘉谷一力扶持国产大豆的复兴,却又让人对嘉谷的所谓“垄断”忧心忡忡,实在是一言难尽。
问题是,如果不算远东地区,国产大豆仅能满足国内20%的需求——就算全被嘉谷垄断了,也不能说嘉谷在行业就是垄断吧。
“真要说有点麻烦的,是对我们通过严格的原料来源控制来挤兑对手的指控,但也仅仅是一点点麻烦。”沈时行胸有成竹道:“因为我有限的见识里,也没听说过哪种大宗农产品是被完全垄断原料收购的……”
食品工厂都无法垄断上游农业供应。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很分散,而且替代性很强。
即使几家工厂垄断了某一个产地的某种农产品,还会有其他产地的可以供应给其他厂家。偶尔有某种原料只有一家卖的,通常是因为这家在原料采购方面确实比别家有优势,规模效应使得他们家产品价格低,其他家在性价比上竞争不过。但是食品原料往往不是不可替代的,就拿大豆榨油来说,没了大豆,还有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垄断个屁啊。
用沈时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既不能垄断原料也不能垄断技术和销售渠道,更不能阻止新的竞争企业加入,我们嘉谷不过是有些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但是哪个行业没有名牌了?谁能说名牌等于垄断?”
食品行业这个东西,要做品牌的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开发思路微调、按照自己的产品战略去获取最好的原料。这些东西,那些享受着“无研发成本、无市场开拓成本”的尾流福利的后排厂家是不会做的,也就不怪领航的嘉谷和后续竞争者有着明显的差距了。
沈时行的一番话,很有点“不怪嘉谷看起来像垄断,只能怪在座的都是垃圾”的霸气,也将办公室里的大伙都逗笑了。
齐政也笑了,不管怎么说,有自信总是好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