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湾剪影 第1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当她服软了,还没来得及得意,又听到她说:
  “我把薯片压碎了,两包。”
  第17章 她听到他说梦想
  年轻男人的臂膀有力,拎起她像拎一条在岸上扑腾的肥鱼。周栗回身一看,薯片都压漏气了。
  两人赶紧分了吃,吃到一半,周栗喊着口渴,他又从另一个包里倒出矿泉水和饮料,跟哆啦 a 梦似的。周栗大喜,一手抱了一瓶。
  喝一口饮料,喝一口矿泉水。周孟航看到,瞪着眼睛看她:“这什么坏习惯啊?”
  周栗回视他,眼里写着“你别管我”几个大字,言之凿凿道:“因为口渴的时候就很想喝有味道的东西,饮料或者果汁,但是喝完之后会更渴,所以还是要喝水。既能满足对碳水的渴求,又能解渴。”
  她的道理总是一套一套的,周孟航小时候还会被她骗,现在只会觉得她歪理多。
  外面的风声好像停了,夜色黑,屋里静谧,周栗吃饱后人也安静,和他坐在一起看窗外。海面上突然出现朦胧的光亮,很远很远,像是一道遥遥坠落的星光,可今夜万里都是乌云,哪来的星星?
  周孟航站了起来,相机还在开着,他盯着眼前的画面看。只是风停的几分钟里,船只从模糊变为清晰。
  “是渔民。”周孟航说。
  还真的是。一只摇摇欲坠却踏着浪回来的帆船,船上有几个模糊的人影。
  周栗倏地感觉到身边人的紧绷。
  周孟航家是沿湾不多的水产之家,小时候也经常被调侃,说他是“卖鱼家的儿子”,他对大海和风浪的危险是很敏感的,周启文和吴淑萍每回出海,他都要提前几天看天气预报。十几岁时数学都考不到三十分的周孟航,对气象和风向却颇有研究。
  帆船最终回到了岸上,两人站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船上的人下来,浩浩荡荡一行人,似乎收获颇丰。他们停靠后没多久,又起风了,一群人连忙加快脚步去找躲避处。
  两人在屋里,也能感受到风好似要把人卷进去般,玻璃窗前被沙尘和暴雨拍打,他们眼前的画面重新模糊起来。周孟航这才活动自己的肩颈,扭头发现周栗在看他。
  周栗不懂摄影,但越相处越能深刻感觉到,周孟航每每拿起相机,都仿佛换了一个人,几乎有一种虔诚般的专注。
  她突然想问他:“你都用相机拍下过一些什么?” 想到,便问了。
  “很多。”周孟航低头,回答她:“人,天,地,海洋,江水,日出和日落,都有。”
  房间里可视度不高,只能看到对方的脸,周围的一切都变成虚无,周栗在虚无里放肆地探索他。
  “这是你的梦想吗?”她不自禁这样问,甚至来不及思考这话题是否逾矩。
  “梦想”两个字,在很久之前是一个充满憧憬的词汇,孩童嘴边时常说着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长大后要做成什么样的事,人人都能大方畅谈自己的“梦想”。只是后来不知怎的,在成人世界里幻化成羞于启齿的笑话。
  周孟航已经不记得上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间了,或许没有,从来没人说过。他的叛逆期来得很早,甚至有些漫长,尽管悬崖勒马,可周围也多得是无法回头的人。那些人的人生轨迹扭转得太快,来不及刹车或拐弯,一下走到了黑处,早就忘了自己曾是怎样意气风发的少年。
  后来他上大学,努力又谦逊的人比比皆是,暗自较劲,力争上游,却也没有人去畅谈真正意义上的理想。
  所有人都在往前冲,但他们看上去似乎都没有“梦想”。
  而现在周栗站在他面前,轻而易举地将这两个字宣之于口,那样坦诚,那样直白,那样理所应当。
  如果再早几年,换做父母强制逼迫他学习的那几年,或者刚上大学对一切都不屑一顾的那年,周孟航都可能会回答:梦想个屁。
  但他不是那时候的周孟航,那时候也没人问他的梦想是什么。直到她问出口,周孟航才惊觉,原来他一直在等着有人能这样问。
  是梦想吗?
  周孟航沉默的时间里,房间里的每一秒都被无限延长,他答道:“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