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击天下 第239节(3 / 4)
只是,面对面前的炭笔,除去个人情感,她也不得不佩服司马珂的别出心裁。这个男人不但俊美得令人发痴,还拥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从一品翡翠豆芽、蓬莱白玉豆腐、瑶池玉液琼浆,到仙豆和仙薯,再到活字印刷术,然后到现在炭笔,司马珂脑袋里的智慧似乎无穷无尽,如同带着宝盒来到人间的仙童一般,令她深深的为之迷恋,不可自拔。
然而,当她看清楚司马珂写的那两行字之后,愣住了。
王曦自幼博览群书,看到这两句从来没见过的诗句,心头忍不住又为之震撼。
虽只两句,却是那么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豪放、洒脱以及气节。
这是借诗言志么?
………………
炭笔的制作方法,原本就极其简单,选材也低廉和容易。众太学生幕僚详细的记录好炭笔从备料、选材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一些细节,汇集成一个小册子,名曰《笔经》。
《笔经》经过整理之后,很快就发放到了各州各郡,而且众太学生幕僚,还奉命出差到各州郡,亲自传授炭笔的制作方法。
其实,司马珂完全可以自行组织一批人,成立炭笔制作工坊,进行炭笔的制作和销售,也是可获得不菲的利润。只是从他现在的高度和立场来说,这些蝇头小利,远远不足与炭笔带来的政治效益相比。
他将炭笔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利用民间群体的力量来推广,远远会比他自己费心费力的来制作的效果好的多。
果然,各郡县的一些商人,很快就闻到了商机的气息,开始成立炭笔制作坊,批量制作炭笔出售。
有了商人的介入,炭笔的传播速度更是出乎了司马珂的预料之中。很快,炭笔制作坊,便形成了柳枝采买、柳枝烧炭、竹子和细绳材料采买、炭笔制作手工坊、炭笔销售商铺等一条龙的制造销售体系。
这种批量集中制作,成本极低,故此一枝炭笔的价格,也并不贵,大部分地区的售价都维持在一枚新钱两枝或者四枚五铢钱一枝。对于绝大部分百姓来说,拥有一枝炭笔,并不是难事。
最先批量使用炭笔的,还是各州郡的郡学。因为炭笔不但价格低廉,而且书写也极其方便,加快了写字和学习的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各郡学的学子和老师们,怀着对司马珂的敬仰之情,掀起了一股练习硬笔书法的狂潮,许多士子们,开始钻研炭笔书法,甚至出现了类似瘦金体的硬笔书法。
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各校舍的墙壁上,也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炭笔字。虽然郡学也免费提供纸张,但是纸张的数量终究有限。那些学习刻苦的寒门士子以及黔首家的学子,有了炭笔之后,不再局限在白纸上写字,墙壁上也成了他们书写之地。
就在江北的官员、士人和百姓们,纷纷为司马珂发明的神来之笔而惊叹时,司马珂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新的发明。
第365章 天不生殿下,万古如长夜
洛阳城郊,一家农户院子。
大院之内,一群年轻的太学生幕僚正围着一圈,前面的跪坐在软塌之上,后面的则站着,排列得整整齐齐。
每个幕僚手上都拿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木板,木板上则钉着厚厚的数十层纸,这是大将军府特意制作的记事板,专供幕僚和前来议事的官员将领记事。
而他们手中的笔,也不是毛笔,而是炭笔。
众太学生幕僚一个个满脸兴奋和激动的神色,他们知道屡屡发明新奇事物的大将军,此番又要给他们带来新的发明创造。
圆圈的中间,司马珂正指挥着一群百姓在忙活着。
司马珂让百姓们选出一堆个大的红薯洗了干净,然后用菜刀一阵猛剁,剁成了一堆碎碎的小块。大概剁碎了三百多斤的红薯,几张蔑席上,剁成颗粒状的红薯堆积如山。
司马珂又令众百姓,用石磨加水,将这些颗粒状的红薯磨成了白白的红薯浆。
没错,司马珂要教他们制作的就是红薯粉条。虽然在洛阳城里,各世家大族醉生梦死,不但大鱼大肉的,而且各种食物都比较多,但是在乡下的农村里,百姓们的食物却极其单调。除了吃面饼或者粟米饼,以及近年新增的红薯、土豆直接煮食,或者烤食,或者蒸熟后烘干作为干粮,稀少再有其他食物。
即便是这些单调的食物,百姓们也吃不饱,经常饿肚子所以在百姓之家想要找个有点姿色的女子,其实还真难找,因为都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
由于土豆和红薯的到来,使得百姓终于解决了肚子的问题,红薯和土豆堆积如山,但是百姓的食物依旧极为单调。故此司马珂开始着手教百姓们如何将红薯和土豆做成多种食品,使得食物多样化。
院子中间搭了个四脚的木架,一块宽大的麻布吊在中间,麻布的四个角被系在木架上,司马珂称之为吊浆布,吊浆布的下面是一个大缸。 ↑返回顶部↑
然而,当她看清楚司马珂写的那两行字之后,愣住了。
王曦自幼博览群书,看到这两句从来没见过的诗句,心头忍不住又为之震撼。
虽只两句,却是那么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豪放、洒脱以及气节。
这是借诗言志么?
………………
炭笔的制作方法,原本就极其简单,选材也低廉和容易。众太学生幕僚详细的记录好炭笔从备料、选材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一些细节,汇集成一个小册子,名曰《笔经》。
《笔经》经过整理之后,很快就发放到了各州各郡,而且众太学生幕僚,还奉命出差到各州郡,亲自传授炭笔的制作方法。
其实,司马珂完全可以自行组织一批人,成立炭笔制作工坊,进行炭笔的制作和销售,也是可获得不菲的利润。只是从他现在的高度和立场来说,这些蝇头小利,远远不足与炭笔带来的政治效益相比。
他将炭笔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利用民间群体的力量来推广,远远会比他自己费心费力的来制作的效果好的多。
果然,各郡县的一些商人,很快就闻到了商机的气息,开始成立炭笔制作坊,批量制作炭笔出售。
有了商人的介入,炭笔的传播速度更是出乎了司马珂的预料之中。很快,炭笔制作坊,便形成了柳枝采买、柳枝烧炭、竹子和细绳材料采买、炭笔制作手工坊、炭笔销售商铺等一条龙的制造销售体系。
这种批量集中制作,成本极低,故此一枝炭笔的价格,也并不贵,大部分地区的售价都维持在一枚新钱两枝或者四枚五铢钱一枝。对于绝大部分百姓来说,拥有一枝炭笔,并不是难事。
最先批量使用炭笔的,还是各州郡的郡学。因为炭笔不但价格低廉,而且书写也极其方便,加快了写字和学习的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各郡学的学子和老师们,怀着对司马珂的敬仰之情,掀起了一股练习硬笔书法的狂潮,许多士子们,开始钻研炭笔书法,甚至出现了类似瘦金体的硬笔书法。
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各校舍的墙壁上,也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炭笔字。虽然郡学也免费提供纸张,但是纸张的数量终究有限。那些学习刻苦的寒门士子以及黔首家的学子,有了炭笔之后,不再局限在白纸上写字,墙壁上也成了他们书写之地。
就在江北的官员、士人和百姓们,纷纷为司马珂发明的神来之笔而惊叹时,司马珂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新的发明。
第365章 天不生殿下,万古如长夜
洛阳城郊,一家农户院子。
大院之内,一群年轻的太学生幕僚正围着一圈,前面的跪坐在软塌之上,后面的则站着,排列得整整齐齐。
每个幕僚手上都拿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木板,木板上则钉着厚厚的数十层纸,这是大将军府特意制作的记事板,专供幕僚和前来议事的官员将领记事。
而他们手中的笔,也不是毛笔,而是炭笔。
众太学生幕僚一个个满脸兴奋和激动的神色,他们知道屡屡发明新奇事物的大将军,此番又要给他们带来新的发明创造。
圆圈的中间,司马珂正指挥着一群百姓在忙活着。
司马珂让百姓们选出一堆个大的红薯洗了干净,然后用菜刀一阵猛剁,剁成了一堆碎碎的小块。大概剁碎了三百多斤的红薯,几张蔑席上,剁成颗粒状的红薯堆积如山。
司马珂又令众百姓,用石磨加水,将这些颗粒状的红薯磨成了白白的红薯浆。
没错,司马珂要教他们制作的就是红薯粉条。虽然在洛阳城里,各世家大族醉生梦死,不但大鱼大肉的,而且各种食物都比较多,但是在乡下的农村里,百姓们的食物却极其单调。除了吃面饼或者粟米饼,以及近年新增的红薯、土豆直接煮食,或者烤食,或者蒸熟后烘干作为干粮,稀少再有其他食物。
即便是这些单调的食物,百姓们也吃不饱,经常饿肚子所以在百姓之家想要找个有点姿色的女子,其实还真难找,因为都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
由于土豆和红薯的到来,使得百姓终于解决了肚子的问题,红薯和土豆堆积如山,但是百姓的食物依旧极为单调。故此司马珂开始着手教百姓们如何将红薯和土豆做成多种食品,使得食物多样化。
院子中间搭了个四脚的木架,一块宽大的麻布吊在中间,麻布的四个角被系在木架上,司马珂称之为吊浆布,吊浆布的下面是一个大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