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2 / 3)
皇帝各看两人一眼,沉默了些许,幽幽道:“你们身为皇子本应如此,但你们刚入军营不久,又从未参于过战事,此役事关国家危亡,别拖了秦将军后腿。”
慕容策轻咳一声,俞忠桓垂眸转一转眼珠子,上前道:“皇上,现今能出征的大将几乎都已败退而归,臣以为,五殿下与六殿下虽未涉及战事,但只需谨遵秦将军部署,应不会有太大差池,况且,能有两位皇子替皇上御驾亲征,前方将士定会士气大振。”
听闻此话,秦苍炎心中亦是一阵斟酌,慕容策一直被排斥在核心权力之外,以往他虽未涉及过军营,但此次接管军营,却对列阵排兵了解透彻,对前方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各种变化也都把握精准,而且是他一早提出坚守襄阳郡,求取秦皇支援。
他足智多谋,城府又极深,能力绝非朝夕,至于他为何要收敛锋芒,大概与五年前北海王之事有关吧。
“俞丞相之言,秦将军以为如何?!”
皇帝打断他的思绪,秦苍炎回神,忙低首道:“皇上,若两位皇子能与臣一同出征,对振作我军势气确有很大帮助,而且,臣听闻自从五殿下接管军营以来,每日苦读兵法,监督操练,臣相信两位殿下一定不会辜负皇上和大燕百姓。”
第九十一章 慕容策计谋
太子慕容恭挑眉,看向秦苍炎,道:“关乎大燕江山,秦将军可是思虑周全?!”
慕容策冷哼一声,只垂眸不语,而秦苍炎抬头便与慕容恭对视一眼,转而看向皇帝,坚定道:“臣认为五殿下有主军事之能。”
皇帝点了点头,身体轻微一挪,随即看向慕容策陷入沉默之中,许久之后,他眉目一拧,一掌击在龙案上,道:“传旨,今任命秦苍炎为骠骑大将军,辅弼总都督,五皇子慕容策为南讨大都督,六皇子慕容之为南讨副都督,各率领五万步骑,七日之后出征,抵御恒昼!”
“儿臣遵旨!臣遵旨!”三人一同跪地接旨。
起身后,慕容策走上前,严肃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时不仅要抵御恒昼,还应重派使者再次前往前秦请求秦皇支援。”
听后,皇帝斟酌一番,问道:“依你之见,应派何人前往?!”
慕容策想一想,道:“儿臣认为,中书令周冀是最适宜的人选。”
听闻此话,慕容恭脸色陡然一沉,迅速看了慕容策一眼,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可,中书令为一品重臣,执掌朝廷机要,若派其出使前秦,前朝政务因此耽搁,实为不妥。”
这时,一直沉默在侧的尚书大人某青远,垂眸思绪,旋即上前道:“皇上,臣记得在咸康八年间,中书令就曾出使过代国与北部鲜卑,可谓历练丰富,也确有高远得当之谋,臣赞同五殿下提议。”
慕容策冷冷勾了勾唇角,看向皇帝道:“父皇,正因为中书令为一品重臣,如此才能显出我大燕对前秦之诚。”
慕容策说话之余,俞忠桓低眉瞧皇帝一眼,随即便接话道:“尚书大人思虑周全,臣也赞同由中书令出使。”
他话刚落,慕容策便对慕容之使了个眼色,慕容之急忙上前道:“父皇,太子的顾虑也是儿臣的顾虑,若是此时派中书令出使,是必须重新任命一位大臣替管中书令一职,那么交接之间务必会耽搁朝廷政务,确为不妥。”
慕容恭目光一亮,正欲说话,慕容策却抢先一步,道:“太子与六弟的顾虑其实很好解决。”
“如何解决?!有谁能在三日之内将中书令掌管之事接替稳妥?!”慕容之锐利的目光扫在慕容策身上,皇帝眯了眯眼,手叩在龙案上,随即看向慕容策道:“如何解决,你说来听听!”
慕容策冷哼一声,继续说道:“俞丞相为三公之首,其次便是尚书大人,儿臣认为,如今战事紧逼,朝中政务繁忙,确实无法有人能在短时间内稳妥接替中书令一职,与其找人接替,不如幸苦二位大人同时接管中书令一职,相信以二位大人的能力定不会耽搁了朝廷政务。”
皇帝“嗯”了声,再犹豫半刻后,看了慕容策一眼,道:“既然如此,那便由中书令出使前秦!俞丞相和尚书大人一并接管中书令之职!”
慕容恭心猛地一沉,急道:“父皇···”
“行了,此事已定,不必再争论。”皇帝语气坚定,慕容恭不敢再言,只深深吸了口气,再看向慕容策的目光变得更加阴沉。
————
太子府。
刚进门,慕容恭拔出长剑一剑捅入身边侍卫的胸口,鲜血淋漓,却无法压下他心中愤怒。
见状,康锝急步走近,小心问道:“殿下是遇何事不顺了?”
“慕容策出征,本宫当他没命回来,也就顺了他的意。”慕容恭边说边走进书房,一脚踹翻风屏,怒道:“没想到,他提议要中书令出使前秦,居然还让丞相与尚书大人接替中书令一职,父皇怎么就应允了?怎么就应允了!!” ↑返回顶部↑
慕容策轻咳一声,俞忠桓垂眸转一转眼珠子,上前道:“皇上,现今能出征的大将几乎都已败退而归,臣以为,五殿下与六殿下虽未涉及战事,但只需谨遵秦将军部署,应不会有太大差池,况且,能有两位皇子替皇上御驾亲征,前方将士定会士气大振。”
听闻此话,秦苍炎心中亦是一阵斟酌,慕容策一直被排斥在核心权力之外,以往他虽未涉及过军营,但此次接管军营,却对列阵排兵了解透彻,对前方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各种变化也都把握精准,而且是他一早提出坚守襄阳郡,求取秦皇支援。
他足智多谋,城府又极深,能力绝非朝夕,至于他为何要收敛锋芒,大概与五年前北海王之事有关吧。
“俞丞相之言,秦将军以为如何?!”
皇帝打断他的思绪,秦苍炎回神,忙低首道:“皇上,若两位皇子能与臣一同出征,对振作我军势气确有很大帮助,而且,臣听闻自从五殿下接管军营以来,每日苦读兵法,监督操练,臣相信两位殿下一定不会辜负皇上和大燕百姓。”
第九十一章 慕容策计谋
太子慕容恭挑眉,看向秦苍炎,道:“关乎大燕江山,秦将军可是思虑周全?!”
慕容策冷哼一声,只垂眸不语,而秦苍炎抬头便与慕容恭对视一眼,转而看向皇帝,坚定道:“臣认为五殿下有主军事之能。”
皇帝点了点头,身体轻微一挪,随即看向慕容策陷入沉默之中,许久之后,他眉目一拧,一掌击在龙案上,道:“传旨,今任命秦苍炎为骠骑大将军,辅弼总都督,五皇子慕容策为南讨大都督,六皇子慕容之为南讨副都督,各率领五万步骑,七日之后出征,抵御恒昼!”
“儿臣遵旨!臣遵旨!”三人一同跪地接旨。
起身后,慕容策走上前,严肃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时不仅要抵御恒昼,还应重派使者再次前往前秦请求秦皇支援。”
听后,皇帝斟酌一番,问道:“依你之见,应派何人前往?!”
慕容策想一想,道:“儿臣认为,中书令周冀是最适宜的人选。”
听闻此话,慕容恭脸色陡然一沉,迅速看了慕容策一眼,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可,中书令为一品重臣,执掌朝廷机要,若派其出使前秦,前朝政务因此耽搁,实为不妥。”
这时,一直沉默在侧的尚书大人某青远,垂眸思绪,旋即上前道:“皇上,臣记得在咸康八年间,中书令就曾出使过代国与北部鲜卑,可谓历练丰富,也确有高远得当之谋,臣赞同五殿下提议。”
慕容策冷冷勾了勾唇角,看向皇帝道:“父皇,正因为中书令为一品重臣,如此才能显出我大燕对前秦之诚。”
慕容策说话之余,俞忠桓低眉瞧皇帝一眼,随即便接话道:“尚书大人思虑周全,臣也赞同由中书令出使。”
他话刚落,慕容策便对慕容之使了个眼色,慕容之急忙上前道:“父皇,太子的顾虑也是儿臣的顾虑,若是此时派中书令出使,是必须重新任命一位大臣替管中书令一职,那么交接之间务必会耽搁朝廷政务,确为不妥。”
慕容恭目光一亮,正欲说话,慕容策却抢先一步,道:“太子与六弟的顾虑其实很好解决。”
“如何解决?!有谁能在三日之内将中书令掌管之事接替稳妥?!”慕容之锐利的目光扫在慕容策身上,皇帝眯了眯眼,手叩在龙案上,随即看向慕容策道:“如何解决,你说来听听!”
慕容策冷哼一声,继续说道:“俞丞相为三公之首,其次便是尚书大人,儿臣认为,如今战事紧逼,朝中政务繁忙,确实无法有人能在短时间内稳妥接替中书令一职,与其找人接替,不如幸苦二位大人同时接管中书令一职,相信以二位大人的能力定不会耽搁了朝廷政务。”
皇帝“嗯”了声,再犹豫半刻后,看了慕容策一眼,道:“既然如此,那便由中书令出使前秦!俞丞相和尚书大人一并接管中书令之职!”
慕容恭心猛地一沉,急道:“父皇···”
“行了,此事已定,不必再争论。”皇帝语气坚定,慕容恭不敢再言,只深深吸了口气,再看向慕容策的目光变得更加阴沉。
————
太子府。
刚进门,慕容恭拔出长剑一剑捅入身边侍卫的胸口,鲜血淋漓,却无法压下他心中愤怒。
见状,康锝急步走近,小心问道:“殿下是遇何事不顺了?”
“慕容策出征,本宫当他没命回来,也就顺了他的意。”慕容恭边说边走进书房,一脚踹翻风屏,怒道:“没想到,他提议要中书令出使前秦,居然还让丞相与尚书大人接替中书令一职,父皇怎么就应允了?怎么就应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