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3 / 4)
详究“民之争”,是因为“有欲”才有争;民之盗,是因为“有欲”才有盗;民之乱,是因为“见欲”而心才乱。心乱则行乱,才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宁。所以说,无论争、盗、乱,所表现的形式虽然不一,但其根源皆生于欲。所造成的失德、失性之害,却是一样的。所以经文末句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总归于治国、治家、治身、治心之实理,都在于无欲无为之道。
本章河上公名之为“安民”,而以“除嗜欲”、“守五神”为解,即所谓“治国与治身同也。”《汉书·艺文志》称道家之学为“君人南面之术”,其要旨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隋薛道衡《老氐(di)碑》文说:五千文“用之治身,则神清自静;用之治国,则反朴还淳。”统观《道德经》全文,自始至终,兼以治国与治身并论,做人与修真共参。它是站在宇宙本源的高度,阐述天地人万物之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其理就在身边,就在人心。悟与不悟,得与不得,却全在各人把握了。
道用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冲”,即中和、虚中之义。是言阴阳造化的机理。“或不盈”,不自满之义。大道以虚为体,以和为用。以虚为体者,体之于静也;以和为用者,用之于中也。故“冲”之所用,就是无为自然。换言之,冲就是虚而不满,但又源远流长,绵绵不绝。也可以解释为用中之道,不执一端,不执一偏,使阴阳处于平和之中。道的妙用在于用柔,在于中谦不已,犹如来自高山上的流泉,涓涓而流注不休,终而汇成无底之深潭。低谷之处,从不拒绝细流之水,无盈满,无止境。大道冲虚之用,又像宇空生天地万物一般,生生不已,源源不绝,永无休止,应用无方,量同太虚。天地虽大,天地却不知其大;万物虽多,万物却不觉其多。大道用冲之妙,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虚而有实,实而有虚。取之而不可得,舍之而不能去。其妙难探,其用莫测。此即是大道的“匿名藏誉,其用在中”之妙。
“冲而用之”的内涵,就是用中之道,凡事执两用中,器物不盈满才能盛物;山谷不盈,才能纳气;江海不盈,才能汇聚千流。从个人修养而论,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处下,无论是修心养性,或是炼气养神,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人心不盈满,才能容纳天地万物,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去阴增阳,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太过尖锐,或是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需冲之,使之平息。倘若尚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杂念,需要冲虚解脱。对于气息与精神,也要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太和之炁,自然畅通无阻;心中的天地,自能太平祥和。
人体在有生之初,先天五行与后天五行两而为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五欲被五德所制,一举一动,都是先天主宰,后天意识只是役从,这是一种先天后天相统一的最佳状态,是修真者应当实践达到的最佳心身内环境。也是修道者复返先天,返老还童的心身生理状态。婴儿是以先天为主的生理状态,其静时,是先天五元状态;其动时,则是五德状态。他们的动静都是先天用事,虽也有喜怒哀乐夹杂其中,但都是出于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处在正常的生理阈(yu)值以内,处在中间值状态。
古人将这种“虽发皆中而不偏”状态,称之为“和”,统称为“中和”或“冲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无欲”或“清心寡欲”状态。修道者所说的“无欲”,并不是木呆状态,更不是植物人状态,而是要使后天心理活动保持在中和的状态。虽说喜怒哀乐欲等人的属性难免不有,但都是轻微而和谐的反应而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体内的精、神、魂、魄、意这些生理系统,就会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不生紊乱而内哄。体内也不会出现超过生理阈(yu)值时所产生的毒素、抑制素、干扰素等毒汁的伤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五元五德系统的主宰作用,使修者不断进入更深层的先天领域,终而完成复返先天的全过程。
人体内的先天系统与后天系统,在中和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和谐统一,体内的阴阳系统就会自然相冲相交。河图所表达的二五阳阳中所含的精华,就会发生玄妙的结合,凝结为一体。这种耦合过程,就是相冲相生,阴阳相合,不是先天动而后天成,便是后天动而先天成。真不离假,假不离真,真赖假以全,假赖真而存。浑然一体,无伤无损,圆成具足。就像河图中的阴阳五行同居,先天五行处于主导之先,后天五行处于辅从之后,形成一气流行之象。古人教导的“穷取娘生面”,就是指的这种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冲和心理生理状态。
人体成长发育成熟之后,先天光炁发育盈足,就会出现阳极而阴生,先天交于后天。由先天占主导,后天处仆从,发展到后天占主导,先天居偏位。于是体内先天三元系统逐渐亏损,发生不稳定状态,出现魂魄不定,欲心起而精窍开,心意乱而性迷蒙。因体内失去先天正气的主宰,识神、浊精、游魂、鬼魂、妄意等阴性物质一并兴浪,而生成喜怒哀乐欲。这五贼相互勾结,兴风作浪,扰乱内环境,戕(qiāng)害真主人。先天的元神、元精、元气、元性、元情这五大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仁义礼智信这五德的稳定,使人体内环境的五元、五德这两大先天机制渐次剥销。直至体内先天尽失,阴气猖獗,阳气耗尽,步入死亡之路。这就是“顺生人”之道。
惟有圣人能掌握先天之学,能在先天未发展到颠峰,尚未由阳转阴之前,及时依理依法保阳不损,这个阳就是五元五德。在后天将生成,尚未对心身内环境造成干扰破坏时,就及时依理依法退阴,此阴就是后天识心欲望所产生的五物五贼。圣人知此先天与后天的变化之机,并能自如地借用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为无为”之道,直入圣基。
“或不盈”三字,“或”,常也。道常虚无而不盈满,故曰“或不盈”。“或不盈”是对大道德性的强名比喻。大道实际未尝不盈,只是就其虚中而言,所以谓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者,深广莫测之义。“宗”者,根也。道渊深而不可测,广而不可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但它却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根宗,是宇宙的本源。
“渊兮似万物之宗”,是承接上句而进一步言道。是说大道不仅“冲而用之”,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道的太和之气,充满乾坤,其量包容天地,其神贵乎古今,其德遍乎天下。无论胎卵湿化,无论飞潜动植,这种太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大道的本体却是空空洞洞,浑然无一物,视若不见,用却有余。好象百川朝海,而海却永不见其盈满。其势浩浩渊渊,永无穷尽。这就是“渊兮似万物之宗”之义。
万物非道而不生,非道而不成,非道而不有,非道而不立。大道之本体,涵养万物而不匮;大道之妙用,冲和万物而不遗。其理幽深,不可以人的主观意识心所能得;其用隐妙,不可能以文字语言说清楚。但是世间万物,物物有道,处处是道,道皆负载在事物之中。但若探其大道冲用之机,参其深玄之理,似乎既非一、又非二,无穷无尽。万物来自大道无极之宗。万物在大道主宰下生育发展。万物最终又复返于本源。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者,锋芒毕露之利刃也。“挫”,就是磨砺、抑止之意。“挫其锐”,是说凡是过刚过强的事物,都有棱角,容易伤人,故不合道性。譬如人心的争胜好强,恃才高傲,盛气凌人,逞能显才。这种傲气十足的人,处事待物,咄(duo)咄逼人,言谈举止,必失谦德。若不挫其锐气,不磨去棱角,必会伤己害人。故应当敛神以静,去识忘巧,悔过自省,使锋芒不露,棱角无存。故曰“挫其锐”。
修真人当知:人若有过锐之傲气,皆因体内阴性物质偏盛,中气不足;正不压邪,阳不制阴,阴阳不平所致。故修真者应当不断加强清阴增阳,常处下位,常立谦德。有才而不露,有智而不用,虽有功能而不乱施。抱素致和,若痴若愚,抱中守一,遇事冷静。如此持久自磨,锐气自可销匿,其道自可用中。
“解其纷”,挫锐之法,在于解其纷。“纷”者,人心之乱也。不解纷,锐也难以挫去。“锐”与“纷”,都是指人心欲望而言。人欲之锐,可以起争盗心;人欲之纷,可以生烦乱心。故“挫其锐,解其纷”,与“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等训导,都是太上教人要减少欲望,效法于大道之用中。天下事物错综复杂,有藤缠而不能解者,有凝结而不能散者。人心欲望过盛,凡心过重,就如同作茧自缚,划地为牢一样,非要自挫其欲,自己解脱自己。就像蚕蛹一样,自解其缚,自脱而出。此即“解铃还需系铃人”。
修真人身处红尘,若能明心见性,不沉溺贪欲尘境,不陷入是非争讼,不过贪名利权贵。应事应物,随缘就势,万般矛盾,视若为一;万变纷纭显前,我心寂然不动;应对红尘,心如止水。眼明如日月,顺逆皆不迷。这是太上教给我们“解纷”的妙方。
“和其光”者,是说修真人混迹世俗,共处于凡尘之中,能以本性之光,独见其明。知其明,亦知其暗,不以独耀而去乱人。“和其光”,就是和其心德之光。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种种形色万物,虽形象不一,皆有此光。你我他之光,万物众生之光,皆来自宇宙本源,天下众生皆受佛光道烛的沐浴滋养。故我与万物同体同源。如能将我之光融合于众生之光中,则我心德之光即可通天彻地,可以直通本源,可以交感万物。和光之妙,有如以水投水,其水无二;以火投火,其火皆明;又如千万盏灯合聚一室,其光不分彼此,其明无际无量。修真人能混迹和光,与世同俗,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益高。此即“和其光”之妙。
修真人应视自己为一滴水,视众生万物为大海,惟有将这滴水融入大海,自体与共体合一,才能有所作用。与众生同体,与万物和光,其心境宽广如宇宙;与大道合一。无私奉献于众生,才能得众生万物之助,才能修道有成。“尘”即凡尘世界。既然能“和其光”,必能“同其尘”。“同尘”之妙,在于物我两忘,心清意定,常与众庶同尘世,不脱离社会,不逃避现实,不畏红尘艰难,不染世俗污垢,不弃于人,不弃于物。在红尘中能洁身自好,能化恶而取善,不自爱而爱人。观三界,犹如琉璃净界,一体同然;视万物,犹如灯灯相照,没有异色。心无起灭,意无憎爱;静观世界,无有则有,有有则无,一切皆即一,一即一切。如此“和光同尘”,则修心炼己之功成矣。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湛”即深沉之貌。“湛兮似若存”,是说修真者既得大道冲和之用,性海虚灵,心渊湛寂,可以融一真而入妙,可以混万理以归元。天外无极之眼睛,无不豁然通透;世间的凡欲凡情,无不了然觑(qu)破,看得湛湛清清。虚灵圆妙,浑浑沦沦,独立而不移。虽劫数升沉,天地改易,但我之真体如然,不灭不坏。故曰“湛兮似若存”。
我之真体既然常存,那个无体的真我之性,即与无极真空之体合为一体;我的无相之相,即与太极妙相之相同其相。到了这种境界,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我之妙性,未尝不是天地之始;我之真心,未尝不是万物之母。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成,皆由乎我;造化既由我,造化即是我,我即是造化。如此非人非神,神通广大,长存不灭者,太上反问说:“吾不知谁之子?”这是太上对修道成真者的比拟。人人具有真性。这种先天真性,来自宇宙本源,在未分天地之先,即有此性;未立太极之始,我己在先,我之真我,便是有象帝之先。文中言“吾不知为谁之子,象帝之先”二句,即是此义。
“象”者,如日月星辰之挂于天,山川河流之显于地,这些便是象。“帝”者,主宰万物,运御乾坤,此便是帝。“象”与“帝”都是喻言大道运用之妙。人若能做到冲虚自谦,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烦忧。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chéng清澈,透明)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若存若亡于其间。倘若真能造到这种心境,完成这种素养,性命合一,形神俱妙,变化无穷。虽仍在尘世混迹,与常人无异;但却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是无法比拟他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种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太上强名之曰“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他为“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他是“象帝之先”。
本章的原文原义,它的内涵流变,后世多是各取所需。有从修养方面去体会它的本意的;也有从对人处事等事功方面去领略它的妙用的。其实大道本是一个全息性、多层面的整体,它无处不有,无处不用,修之者存,失之者亡,丝毫不爽。
【本章说解】
大道之本体实用,说其大,天下莫能载;说其小,天下莫能破。荡荡无边,无声臭之可闻;空空无际,无征兆之可见。虽无影无声,却有理有气,无时不旋转于天地之间。经中所讲,正是大道冲用之妙义。人若能悟得此“冲”之用机,则一身之中,真气无时而不流通,阴阳无往而不顺适,无处而不生春。至此,即是“阴阳在吾手,造化在吾身”。此时,我之身,未尝不是象帝之先。身既同此身,必如此体认,冲用之旨,即可得矣。“冲”就是中,道冲而用之,就是执两用中,就是自然而然的用中之妙。 ↑返回顶部↑
本章河上公名之为“安民”,而以“除嗜欲”、“守五神”为解,即所谓“治国与治身同也。”《汉书·艺文志》称道家之学为“君人南面之术”,其要旨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隋薛道衡《老氐(di)碑》文说:五千文“用之治身,则神清自静;用之治国,则反朴还淳。”统观《道德经》全文,自始至终,兼以治国与治身并论,做人与修真共参。它是站在宇宙本源的高度,阐述天地人万物之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其理就在身边,就在人心。悟与不悟,得与不得,却全在各人把握了。
道用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冲”,即中和、虚中之义。是言阴阳造化的机理。“或不盈”,不自满之义。大道以虚为体,以和为用。以虚为体者,体之于静也;以和为用者,用之于中也。故“冲”之所用,就是无为自然。换言之,冲就是虚而不满,但又源远流长,绵绵不绝。也可以解释为用中之道,不执一端,不执一偏,使阴阳处于平和之中。道的妙用在于用柔,在于中谦不已,犹如来自高山上的流泉,涓涓而流注不休,终而汇成无底之深潭。低谷之处,从不拒绝细流之水,无盈满,无止境。大道冲虚之用,又像宇空生天地万物一般,生生不已,源源不绝,永无休止,应用无方,量同太虚。天地虽大,天地却不知其大;万物虽多,万物却不觉其多。大道用冲之妙,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虚而有实,实而有虚。取之而不可得,舍之而不能去。其妙难探,其用莫测。此即是大道的“匿名藏誉,其用在中”之妙。
“冲而用之”的内涵,就是用中之道,凡事执两用中,器物不盈满才能盛物;山谷不盈,才能纳气;江海不盈,才能汇聚千流。从个人修养而论,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处下,无论是修心养性,或是炼气养神,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人心不盈满,才能容纳天地万物,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去阴增阳,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太过尖锐,或是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需冲之,使之平息。倘若尚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杂念,需要冲虚解脱。对于气息与精神,也要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太和之炁,自然畅通无阻;心中的天地,自能太平祥和。
人体在有生之初,先天五行与后天五行两而为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五欲被五德所制,一举一动,都是先天主宰,后天意识只是役从,这是一种先天后天相统一的最佳状态,是修真者应当实践达到的最佳心身内环境。也是修道者复返先天,返老还童的心身生理状态。婴儿是以先天为主的生理状态,其静时,是先天五元状态;其动时,则是五德状态。他们的动静都是先天用事,虽也有喜怒哀乐夹杂其中,但都是出于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处在正常的生理阈(yu)值以内,处在中间值状态。
古人将这种“虽发皆中而不偏”状态,称之为“和”,统称为“中和”或“冲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无欲”或“清心寡欲”状态。修道者所说的“无欲”,并不是木呆状态,更不是植物人状态,而是要使后天心理活动保持在中和的状态。虽说喜怒哀乐欲等人的属性难免不有,但都是轻微而和谐的反应而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体内的精、神、魂、魄、意这些生理系统,就会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不生紊乱而内哄。体内也不会出现超过生理阈(yu)值时所产生的毒素、抑制素、干扰素等毒汁的伤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五元五德系统的主宰作用,使修者不断进入更深层的先天领域,终而完成复返先天的全过程。
人体内的先天系统与后天系统,在中和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和谐统一,体内的阴阳系统就会自然相冲相交。河图所表达的二五阳阳中所含的精华,就会发生玄妙的结合,凝结为一体。这种耦合过程,就是相冲相生,阴阳相合,不是先天动而后天成,便是后天动而先天成。真不离假,假不离真,真赖假以全,假赖真而存。浑然一体,无伤无损,圆成具足。就像河图中的阴阳五行同居,先天五行处于主导之先,后天五行处于辅从之后,形成一气流行之象。古人教导的“穷取娘生面”,就是指的这种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冲和心理生理状态。
人体成长发育成熟之后,先天光炁发育盈足,就会出现阳极而阴生,先天交于后天。由先天占主导,后天处仆从,发展到后天占主导,先天居偏位。于是体内先天三元系统逐渐亏损,发生不稳定状态,出现魂魄不定,欲心起而精窍开,心意乱而性迷蒙。因体内失去先天正气的主宰,识神、浊精、游魂、鬼魂、妄意等阴性物质一并兴浪,而生成喜怒哀乐欲。这五贼相互勾结,兴风作浪,扰乱内环境,戕(qiāng)害真主人。先天的元神、元精、元气、元性、元情这五大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仁义礼智信这五德的稳定,使人体内环境的五元、五德这两大先天机制渐次剥销。直至体内先天尽失,阴气猖獗,阳气耗尽,步入死亡之路。这就是“顺生人”之道。
惟有圣人能掌握先天之学,能在先天未发展到颠峰,尚未由阳转阴之前,及时依理依法保阳不损,这个阳就是五元五德。在后天将生成,尚未对心身内环境造成干扰破坏时,就及时依理依法退阴,此阴就是后天识心欲望所产生的五物五贼。圣人知此先天与后天的变化之机,并能自如地借用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为无为”之道,直入圣基。
“或不盈”三字,“或”,常也。道常虚无而不盈满,故曰“或不盈”。“或不盈”是对大道德性的强名比喻。大道实际未尝不盈,只是就其虚中而言,所以谓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者,深广莫测之义。“宗”者,根也。道渊深而不可测,广而不可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但它却是生化天地万物的根宗,是宇宙的本源。
“渊兮似万物之宗”,是承接上句而进一步言道。是说大道不仅“冲而用之”,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道的太和之气,充满乾坤,其量包容天地,其神贵乎古今,其德遍乎天下。无论胎卵湿化,无论飞潜动植,这种太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大道的本体却是空空洞洞,浑然无一物,视若不见,用却有余。好象百川朝海,而海却永不见其盈满。其势浩浩渊渊,永无穷尽。这就是“渊兮似万物之宗”之义。
万物非道而不生,非道而不成,非道而不有,非道而不立。大道之本体,涵养万物而不匮;大道之妙用,冲和万物而不遗。其理幽深,不可以人的主观意识心所能得;其用隐妙,不可能以文字语言说清楚。但是世间万物,物物有道,处处是道,道皆负载在事物之中。但若探其大道冲用之机,参其深玄之理,似乎既非一、又非二,无穷无尽。万物来自大道无极之宗。万物在大道主宰下生育发展。万物最终又复返于本源。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者,锋芒毕露之利刃也。“挫”,就是磨砺、抑止之意。“挫其锐”,是说凡是过刚过强的事物,都有棱角,容易伤人,故不合道性。譬如人心的争胜好强,恃才高傲,盛气凌人,逞能显才。这种傲气十足的人,处事待物,咄(duo)咄逼人,言谈举止,必失谦德。若不挫其锐气,不磨去棱角,必会伤己害人。故应当敛神以静,去识忘巧,悔过自省,使锋芒不露,棱角无存。故曰“挫其锐”。
修真人当知:人若有过锐之傲气,皆因体内阴性物质偏盛,中气不足;正不压邪,阳不制阴,阴阳不平所致。故修真者应当不断加强清阴增阳,常处下位,常立谦德。有才而不露,有智而不用,虽有功能而不乱施。抱素致和,若痴若愚,抱中守一,遇事冷静。如此持久自磨,锐气自可销匿,其道自可用中。
“解其纷”,挫锐之法,在于解其纷。“纷”者,人心之乱也。不解纷,锐也难以挫去。“锐”与“纷”,都是指人心欲望而言。人欲之锐,可以起争盗心;人欲之纷,可以生烦乱心。故“挫其锐,解其纷”,与“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等训导,都是太上教人要减少欲望,效法于大道之用中。天下事物错综复杂,有藤缠而不能解者,有凝结而不能散者。人心欲望过盛,凡心过重,就如同作茧自缚,划地为牢一样,非要自挫其欲,自己解脱自己。就像蚕蛹一样,自解其缚,自脱而出。此即“解铃还需系铃人”。
修真人身处红尘,若能明心见性,不沉溺贪欲尘境,不陷入是非争讼,不过贪名利权贵。应事应物,随缘就势,万般矛盾,视若为一;万变纷纭显前,我心寂然不动;应对红尘,心如止水。眼明如日月,顺逆皆不迷。这是太上教给我们“解纷”的妙方。
“和其光”者,是说修真人混迹世俗,共处于凡尘之中,能以本性之光,独见其明。知其明,亦知其暗,不以独耀而去乱人。“和其光”,就是和其心德之光。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种种形色万物,虽形象不一,皆有此光。你我他之光,万物众生之光,皆来自宇宙本源,天下众生皆受佛光道烛的沐浴滋养。故我与万物同体同源。如能将我之光融合于众生之光中,则我心德之光即可通天彻地,可以直通本源,可以交感万物。和光之妙,有如以水投水,其水无二;以火投火,其火皆明;又如千万盏灯合聚一室,其光不分彼此,其明无际无量。修真人能混迹和光,与世同俗,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益高。此即“和其光”之妙。
修真人应视自己为一滴水,视众生万物为大海,惟有将这滴水融入大海,自体与共体合一,才能有所作用。与众生同体,与万物和光,其心境宽广如宇宙;与大道合一。无私奉献于众生,才能得众生万物之助,才能修道有成。“尘”即凡尘世界。既然能“和其光”,必能“同其尘”。“同尘”之妙,在于物我两忘,心清意定,常与众庶同尘世,不脱离社会,不逃避现实,不畏红尘艰难,不染世俗污垢,不弃于人,不弃于物。在红尘中能洁身自好,能化恶而取善,不自爱而爱人。观三界,犹如琉璃净界,一体同然;视万物,犹如灯灯相照,没有异色。心无起灭,意无憎爱;静观世界,无有则有,有有则无,一切皆即一,一即一切。如此“和光同尘”,则修心炼己之功成矣。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湛”即深沉之貌。“湛兮似若存”,是说修真者既得大道冲和之用,性海虚灵,心渊湛寂,可以融一真而入妙,可以混万理以归元。天外无极之眼睛,无不豁然通透;世间的凡欲凡情,无不了然觑(qu)破,看得湛湛清清。虚灵圆妙,浑浑沦沦,独立而不移。虽劫数升沉,天地改易,但我之真体如然,不灭不坏。故曰“湛兮似若存”。
我之真体既然常存,那个无体的真我之性,即与无极真空之体合为一体;我的无相之相,即与太极妙相之相同其相。到了这种境界,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我之妙性,未尝不是天地之始;我之真心,未尝不是万物之母。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成,皆由乎我;造化既由我,造化即是我,我即是造化。如此非人非神,神通广大,长存不灭者,太上反问说:“吾不知谁之子?”这是太上对修道成真者的比拟。人人具有真性。这种先天真性,来自宇宙本源,在未分天地之先,即有此性;未立太极之始,我己在先,我之真我,便是有象帝之先。文中言“吾不知为谁之子,象帝之先”二句,即是此义。
“象”者,如日月星辰之挂于天,山川河流之显于地,这些便是象。“帝”者,主宰万物,运御乾坤,此便是帝。“象”与“帝”都是喻言大道运用之妙。人若能做到冲虚自谦,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烦忧。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chéng清澈,透明)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若存若亡于其间。倘若真能造到这种心境,完成这种素养,性命合一,形神俱妙,变化无穷。虽仍在尘世混迹,与常人无异;但却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是无法比拟他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种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太上强名之曰“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他为“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他是“象帝之先”。
本章的原文原义,它的内涵流变,后世多是各取所需。有从修养方面去体会它的本意的;也有从对人处事等事功方面去领略它的妙用的。其实大道本是一个全息性、多层面的整体,它无处不有,无处不用,修之者存,失之者亡,丝毫不爽。
【本章说解】
大道之本体实用,说其大,天下莫能载;说其小,天下莫能破。荡荡无边,无声臭之可闻;空空无际,无征兆之可见。虽无影无声,却有理有气,无时不旋转于天地之间。经中所讲,正是大道冲用之妙义。人若能悟得此“冲”之用机,则一身之中,真气无时而不流通,阴阳无往而不顺适,无处而不生春。至此,即是“阴阳在吾手,造化在吾身”。此时,我之身,未尝不是象帝之先。身既同此身,必如此体认,冲用之旨,即可得矣。“冲”就是中,道冲而用之,就是执两用中,就是自然而然的用中之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