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是说,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天地大业,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道的大公无私精神。正因为圣人的忘我无私,才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敬仰,才能成就天道所赋予的德化人间、救度众生、济世扶危、调控自然的大任。文中前后两个私字,第一个“私”字,是言圣人毫无私利,心像天地一样宽广,能包容万事万物。第二个“私”字,并非私利之“私”,是言圣人身负天职,以自己的法身拯救众生,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普照天下苍生心灵中的暗昧,满足天下人的私利。
  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把自己的身心摆在最后,将自我为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般,毫无私心私利,为天下众生舍己奉献。这种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后,但其德行却是一路领先,精神光照千古,看来虽然是忘此身而不顾此身,其实是把自身溶于天地万物的“大身”之中,所以太上结论说“非以其无私耶”。
  正因为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并非自己之私,而是完成了天地大体、万物整体利益的“大私”。太上在此处用了两个“私”字,是含义绝然不同的相反词,“无私而成其私”之“私”字,是天地万物的大私,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圣人无私欲,己德自厚,故能成就天下无私之大业。圣人之德性,本是一诚而已。诚则无私,所以无人无我,无先无后。惟知“后其身”、“外其身”,犹如天地之“不自生”,无私欲,只知利益天下万物众生,而从不为自己谋利。虽养育群生,却从不图回报。故而光明正大,普泽无遗,能随方施德,成就家国天下人物万有之私。故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能“无私”,故而能“成私”;以赤子的无私舍己,去成就天下众生之私。因而圣人与天地有同揆(kui准则;原则),故观天地则知圣人,观圣人则知天地,圣人天地同一而已。
  人与万物同为天地所生所养,离开天地日月、阳光雨露,一刻也难以生存,故天地的恩德大无边。但世人多被私欲所害,不明天理,不循天道,抱住私心死不放,愧对天地之心。若能上体天心,下顺人伦,勤修道德,先从看淡世情,放下“重情多欲箱子”,除去万恶之源,洗尽人欲私心,则可天人合一,与圣人同心。
  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指道之体和用而言。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是从万物的个体、小体生命来看的,有生又有死,好象是很不幸之事。但站在天地长生的位置上来看,万物的生生死死,只不过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脱壳而已。万物本来与天地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体,是天地的一个微细胞,因而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端,只不过是天地大体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已,而天地的能生能死万物的功能却是永恒的,并没有随万物的生灭循环变相而消亡。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头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好象永恒存在,如此而已。
  【本章说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